《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作者简介: 孔子,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目录: 学而第一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修身治国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并开明宗义地提出:学而时习之。因为求知是沟通心灵与德性的桥梁。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懂得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心灵最终到达道德之彼岸时,一个人就能够从人生的至高境界中体验到无尽的欢悦。 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秉之以礼,符合于义 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为政第二 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为政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也难以有益于人,学而第一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修身治国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并开明宗义地提出:学而时习之。因为求知是沟通心灵与德性的桥梁。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懂得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心灵最终到达道德之彼岸时,一个人就能够从人生的至高境界中体验到无尽的欢悦。 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秉之以礼,符合于义 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为政第二 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为政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也难以有益于人,甚至还会害人,而且知道得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越广。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总会以德为原则,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所有。 为政以德,思也无邪 尽孝由心,遵礼而行 察人知人,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完善自我 学而常思,常有心得 行事有道,使人信服 八佾第三 中国有句格言:“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不争”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也无需一个劲儿“争”到底,退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不争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更是“礼”的具体体现。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君子不争,争则依礼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 崇尚礼义,待人以礼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处世从容,不失善道 里仁第四 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为人的根本。它能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能使你成为真正有德的君子。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成就自身的道德。当你成为一个仁德之人时,是最具亲和力的。 居于仁境,怀仁知仁 矢志求道,不畏艰辛 君子之行,合于道义 礼让为上,正视自己 重义轻利,见贤思齐 劳而不怨,珍视孝道 言行以德,为人不孤 公冶长第五 修养之高低,完全可以通过言行判断出来。孔子就是据此对自己、弟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品行做出了恰当的评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斑点,这块璧玉就不好了;如果不注意言行,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像玉一样受到玷污。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知人知己,难能可贵 察人知人,听言观行 敏而好学,可知天道 恭敬爱人,仁之所在 遇事常思,而后再行 待人宽宏,为人忠信 雍也第六 “中庸之道”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忠告。处世为人要讲究一个“度”,恰如其分,保持“中庸”是处世为人的最高境界。过刚易折,过柔则卑。坚守平常心,就能进退自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内心平和,能有作为 不忘贫穷,不违仁道 修身养德,品行自高 文质彬彬,堪为君子 仁者智者,心境自高 君子怀仁,不失中庸 述而第七 人生短短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呢?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以德为重,拥有坦荡的胸怀,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变得宽广坦荡。有了坚定的志向,纯洁的思想,坦荡的胸怀,自然就能淡看贫富,不忧不惧,不计毁誉,无欲而刚。 志在于道,行之以方 德在心灵,行藏在我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追求仁道,乐以忘忧 敏以求德,择善而从 见善而行,仁德可至 躬行君子,胸怀坦荡 泰伯第八 君子修德求仁,有道有节。孔子在这里所论述的仁者行为,主要偏重于在现实中施行的方法问题,只有那种彻底吃透“仁”的内核精神,对有害于“仁”的各种手段伎俩洞察明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施行仁德,坚守气节。 行之以礼,德行自见 德义为重,谨慎对待 一心向善,明辨荣辱 坚守本分,恪守正道 博大仁爱,唯才是举 子罕第九 孔子的智慧两千年来经久不衰,并非因为它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它非常人性化,非常实用。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生活,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灵修养。譬如孔子讲“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就是指导加强个人修养的金玉良言。 谦逊有节,不求名利 讲求现实,不妄判断 修养高时,行为自正 珍惜光阴,坚持进取 多听真言,有过则改 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乡党第十 礼仪是待人处世、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日常工作还是出入重要场合,从政还是经商,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及内在的精神风貌。 言谈举止,能见风度 衣着服饰,显示素养 酒席餐饮,有礼可循 以人为本,恭敬对人 礼存于心,善待一切 先进第十一 孔子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与弟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这些长者之言,还蕴涵了许多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当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之时,非但能能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还能在更高层次上享受人生。 待人以情,观人以德 人贵有情,情义堪珍 言行中肯,过犹不及 践迹而行,君子之道 因材施教,言出于真 一言之间,足见心志 颜渊第十二 克己是一种品德。忍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毅力由克己而成。克己,处世能大公无私,临危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其人品自高。孔子认为,只有克己,才能遵守礼义,才能守信,才能使一切变得有秩序起来。 克己向仁,遵礼而行 不忧不惧,心胸常宽 明辨是非,信义为重 公正断案,心系苍生 修德勤政,以德化人 品质正直,遵从道义 彰显仁德,举贤任能 结交有方,以文会友 子路第十三 倘若为政者自己不能端正行为作出表率,那么他的所谓“命令”就没有人会放在眼里。反之,作为一个领导、一个当政者,倘若自己品德端正,率先垂范,自然也就成为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改良社会风气等带有根本性的治政带头人了。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品行端正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它能使一个人在某个群体中自然而然地树立威信。一个“不正”之人,是不会在人群中拥有话语权的。 以身作则,摆正名分 其身若正,有令必从 先正自身,方可正人 欲速不达,持之以恒 追求和谐,秉持正道 宜教民战,有备无患 宪问第十四 成为君子,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明白德行之所在,内心始终向着道德的方向,并以道德为尺度,察是非,辨得失,识进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他也就走在了君子的路上。 知耻明德,仁者之风 待人处世,不怨不骄 心向仁义,完善品格 君子立身,不忘仁义 明察慎思,不出其位 他人有怨,有德自安 贤者明智,行为有节 修身成德,安人利己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能够一直坚持正道,把仁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把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并坚持用“礼”来约束自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么“道”是很容易追求到的。 坚守正道,一以贯之 知言知行,是为知德 修身成仁,舍身取义 厚责自己,虑事以远 德义存心,推己及人 明察是非,忍耐为上 宏道忧道,遵道而行 同道而谋,当仁不让 季氏第十六 天下有道是人们所向往的。有所乐,有所戒,有所畏,有所思,这样做了,就能明白礼义之所在。对个人而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对国家而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戈,天下自然也就有“道”了。 和睦相处,天下有道 明辨损益,修身养性 当有所戒,亦有所畏 常学多思,道义自明 见善而为,见义而行 阳货第十七 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为什么还有善恶呢?孔子认为,这与后天习染有关。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当我们不断接近高尚的德行时,将会领悟到,哪些是合乎伦理的,哪些是违背道义的,久而久之,也就是知勇尚义的仁人了。 人性相近,贵在修德 多行仁道,方得人心 诗中有德,乐中有礼 非德勿行,升华德行 不为乱言,不逆常理 君子尚勇,勇而有义 微子第十八 士之为士,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隐者之隐,是由于他们对世俗的彻悟。二者都是建立在高深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古时的高士和隐者虽然已经离我们很远,然夙夜思之,想象高士风怀,亦足以抚慰心灵了。 气节为重,直道事人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胸怀淡泊,高士之风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求全责备,不为君子 子张第十九 有德之人不仅注重自身的修养,更可贵的是他会坚定不移地把德行发扬光大,这自然也是“仁”的体现。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子贡对他崇敬不已,并以日月来赞誉自己的老师。 执德信道,心常思之 尊贤容众,气度宽宏 君子德高,不拘小节 孝贵情真,不失仁心 知过改过,不失其道 大德之人,得人敬仰 尧曰第二十 尧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君主,尧的时代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读尧曰之篇,听圣贤之言,很自然地就勾起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怀念和向往。倘若人皆有尧舜之心,大同之世不远矣。 治国安邦,尽职尽责 为政以公,能得民心 弘扬美德,惠民利民 摒弃恶行,德行自见 立身有道,顺应自然 参考文献总的来说,非常全面,有原文译文,译文很准确。其次,本人比较钟爱每一篇后面的小故事,让我在学习到了论语的同时,还懂得了隐含在文章深处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自己还适当地摘抄了一下。 当当网读者:晓灵dabbie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曾子②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译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我的学问时时温习了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使用财物要节俭,任用人才要珍惜,使百姓不误农时。” ~反省自己才不会犯错误~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在莒地为官,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记载,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他的学生。 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而孟子又私淑(意为私自向所敬仰的人学习)子思,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正统。所以曾子是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讨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在现今这个有些以追求外在成功为潮流、精神为外物所累的时代,自省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一日而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者所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未见得会有良好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一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时时自省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失”,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防范,贪官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的“失足”,可以说正是因为在平时不知检点、不知约束自己造成的。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悔之莫及。 世间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 生活是一种惯性行为,人在其中,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却是严重的。因此,经常性地检省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