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经里所说的“空”是叫人无所追求吗? 一书在手,轻松破解《心经》这部“天书”的密码。 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信;用实证的层面来解读,究竟。 经典不是深奥不可测的,而是活泼而鲜活的,直指人心,直指当下的生活。 看图片学《心经》,解开观念结缚,让心自在飞翔。 目录: 一引言二经文解析三幻灯片赏析二经文解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的经文非常短,含义却非常深。开始的这一段话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整个修行解脱的核心与重点。 我们看到“观自在”三个字的时候,不要仅仅把这个名称当作某一个人、某一个菩萨,这样就会把“观自在”界定在狭隘的人相上。实际上,“观自在”是指你要如实地观察万事万物,观察到你的心很“自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法、见到真理。如果你真的能够处处见法,你当下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观自在”不是在讲你身外的某一个人,而是说你要如实观察到很自在的程度,处处都能见法。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这也包括在座的每一位。 我们修行的重点在哪里呢? 这里一开始就勉励我们首先要能深观、如实观,并且出入自在。这个“观”不是个人主观的想象,不是自我意识的投射,不是用头脑去想象、去思维,而是要不带成见地深观、如实观。所以,你要把那些“所知障”放下,也就是你要把过去那些狭隘的见解、偏见、成见统统都放下,才能够出入自在。如果你仍用过去的观念、成见、知见去看,你仍用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去思维,你就无法挣脱自我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你就会被自我虚假的信念所局限住,那你就没有办法“归零”,也就是你没法让你的“心”回归到“空”的境界上来,就无法洒脱自在。 在修行实践中,这个“观”的深度,是与“明觉”的开发紧密相关的。开发明觉的实际修行方法,我们在《四念处精华》一书中有具体的讲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那个“自在”,是要活在当下的。如果你觉得很苦闷、很生气,或是生起嫉妒心、嗔恨心,那是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是带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眼前的人、事、物。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知见,被过去的习性捆绑住,让自己不得解脱,这就是束缚。我们不能够解脱,不是因为外在的别人来捆绑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没有归零,没有让它自在,没有让它来去自如,一直抱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推理、想象、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