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尘世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作者:释心     整理日期:2014-05-25 12:17:30

弘一法师为了教谕世人,曾经根据古籍编写了《格言别录》、《晚晴集》等书,以此劝解世人,这些书集中了弘一法师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本书选取了其中的菁华部分,并进行深度的解读,希望能够有益于世人。
  作者简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书画、诗词等诸多艺术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大师本生于富贵之家,想尽荣华。正当其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皈依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弘一法师凭借一颗平常心,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这个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转化。
  目录:
  第一章不随境转,即得大自在
  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则犹如虚空。境随心转,心正,外境亦正;心不正,外境也不正。境随心转,物随境转,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会公正
  2.心中有爱,世界会大不一样
  3.心底光明,方得人生大快乐
  4.春风和气,化解人心冷暖
  5.德高才能够成就自己
  6.珍惜当下好时光
  7.从小处修养自己
  8.不论是当面还是背后,做人都要一致
  9.镇定实诚,做人之道
  10.精明的最高境界是浑厚
  11.容纳万物,恪守原则
  第二章用淡定的心,做应做的事第一章不随境转,即得大自在
  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则犹如虚空。境随心转,心正,外境亦正;心不正,外境也不正。境随心转,物随境转,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会公正
  2.心中有爱,世界会大不一样
  3.心底光明,方得人生大快乐
  4.春风和气,化解人心冷暖
  5.德高才能够成就自己
  6.珍惜当下好时光
  7.从小处修养自己
  8.不论是当面还是背后,做人都要一致
  9.镇定实诚,做人之道
  10.精明的最高境界是浑厚
  11.容纳万物,恪守原则
  第二章用淡定的心,做应做的事
  生而何欢,死而何怖,只要心合于道,行顺其自然,心放淡定,时时品味自己,关照万物,小善为之,小恶绝之,则可达体静心闲,内无我相,外无人相,回到了融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勇气
  2.种得善因,才能得到善果
  3.做人须有修一个澄净的心思
  4.思虑深远,才能长盛不衰
  5.沉稳才能成大事
  6.放低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7.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
  8.不要亲手为自己掘下自负的陷阱
  9.心中无我,才能赢得自己
  10.清心慎言,为人之道
  11.只要向善,是为善人
  第三章知足常乐,平淡是真
  原本没有痛苦,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被点燃后,烦恼就会来叩敲心门;当开始算计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会来缠身。所以,要知足,莫贪婪,勿苛求。
  1.知道知足,就能够得到快乐
  2.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
  3.知足知止,才能不耻不辱
  4.涵容恬淡,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5.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
  6.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7.目标要适当,不可好高骛远
  8.知足慎言,才能够得到好的结果
  9.不要随便议论别人
  第四章宽恕众生,快活自己
  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
  1.宽容之心,自在之道
  2.仁和忍是最有力的武器
  3.给他人留下空间就是给自己留下空间
  4.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5.替别人着想,不议论别人
  6.有志气,更要有度量
  7.忍和恕,生活的真境界
  8.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间
  9.留三分余地,换十足人生
  10.用最宽广的心胸包容一切
  11.活着不是为了生气
  第五章日应万机,即是佛心
  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那个人人皆有的圆明自性本自清净,心中烦恼不过是浮尘,只要不去理会它,它自然会沉寂,又岂能与之再生计较,以致心海翻波呢?
  1.自重者,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2.能够改正错误,就是圣人所为
  3.常思已过,勿论人非
  4.得意之时,不可忘形
  5.顺应规律,自能从容闲适
  6.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7.小小的错误,往往毁掉你的所有
  8.对自己有信心,事情才能成功
  9.迷和悟的界限,就在那一转念间
  10.宽厚精明,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第六章心从容,人生才会从容
  禅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在生活漫长的道路上,荣辱无非一瞬即逝,而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惟有一份从容之心。故追求不要太心切,从容努力,转身即得。
  1.事事以开阔的心量来对待
  2.从容的人生源于恬淡的心
  3.保持内心的宁静
  4.从容面对生活的磨砺
  5.心定气平,淡定自如
  6.愈从容,愈成功
  7.处逆境不馁,处顺境不狂
  8.心静下来,世界也会静下来
  9.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10.不是没有阳光,是缺乏感受阳光的心
  第七章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凡事皆争,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惟剩一颗自私心。其实,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凡事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就会发现,人心会一下子变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大。不争,人生至境!
  1.修一份平和的心
  2.不慕他佛,自塑自身
  3.不与人争又如何
  4.控制了自己的性情,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5.隐藏自己的好处,隐藏别人的不好处
  6.谨慎做事,可以免除祸端
  7.低调做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8.强出风头,会使自己变得更糟
  9.不要因一时的冲动了而酿成大错
  10.凡事不可过激,才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
  11.待人接物,要时刻注意小节
  第八章戒贪慎痴,无贪无求是为真
  欲得快乐,不必他求,只要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阳光明媚心灵,不断地反省自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以良好的心境对待人生,用开阔的胸襟,宽坦的视野,来博大自己的心灵,美丽我们的眼睛,时时做到心中有善,眼中有美,处世存真,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快乐呢?
  1.时刻检点自己
  2.克制欲望,自会得到回报
  3.抵制诱惑如烈火,宽以待人如春阳
  4.功高不可骄,有过当悔改
  5.控制自我,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6.克制贪念,才能够减少祸患
  7.不要被贪欲的绳子捆绑
  8.不要饮贪欲的咸水
  9.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第九章不是真如理,何门静此身
  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有时暗淡无光,却峰回路转,有时春风得意,却悬崖在前。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
  1.要往前看,好合不如好散
  2.用一颗诚心撬动世界
  3.谦退安详,是处世的第一法则
  4.眼光要长远,才能够走好自己的路
  5.超世旷达,顺其自然
  6.细处着想,高处立足
  7.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8.做事要先从自己找原因
  9.了解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10.看人到别人的长处,做事情要看到不利面
  11.扩大心胸,突破自我
  12.凡事皆有度,过则害之
  第一章不随境转,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会公正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要公正地看待万事万物,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心放正,不能够带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这样才能够有一颗公正的心去看待事物,才能够将事物看准确。
  东汉河南太守羊续,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对行贿送礼深恶痛绝。一次,下属得知他爱吃鱼,便给他送来一条大鱼,他坚决不收,送鱼人执意把鱼留下就走了。
  羊续无奈,便用麻绳将鱼穿起挂在屋檐下。以后,有人再来送礼,羊续便指着挂在屋檐下的悬鱼,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此后,南阳官场风正,百姓气顺,羊续“悬鱼太守”的雅号也流芳青史。
  在《史记》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宰相,叫做公仪休。此公酷爱吃鱼。于是,有人就给他送鱼吃。但是他坚决不肯接受。送鱼的人说:“我听说大人您喜欢吃鱼,特地给您送鱼来,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收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我收了吃了,就手短口软,人家有事相求,我难免徇私枉法。我枉法犯罪了,宰相做不成了,俸禄没有了,自己没有钱买鱼更没有人给我送鱼,我还能有鱼吃吗?”
  听了公仪休的话,送鱼的人很惭愧地拿着鱼走了。
  正是因为羊续和公仪休能够将自己的心摆正,所以就能够公正地看待事情,就能够做出正确地选择。公正地看待事情。
  将心放正,还能够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如果先入为主,掺杂着自己的私人感情,就会出现偏差。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样,皱起了眉头,他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他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他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这个世界上,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会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都不可能站在绝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镜,用自己的经验、好恶和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了假象
  如果不客观,就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2.心中有爱,世界会大不一样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有位画师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两个人亲切地攀谈起来。这位朋友非常惊讶地说:“这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您,你现在的相貌,看起来怎么这么难看呢,一副凶相,你可要多保重啊!”
  画师听了朋友的话,心里感到非常震撼。他和朋友告别后,就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的相貌会变得如此凶恶呢?
  他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最后终于想明白了。原来这个画师受一座寺庙的委托,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夜叉和罗刹。为了要画出夜叉、罗刹青面獠牙的凶恶模样,他每天都会在心里不断地想象着夜叉和罗刹各种狰狞、凶狠的面貌,无形之中自己的相貌也变得狰狞、凶狠。
  过一段时间,他画完了夜叉和罗刹,又开始画佛陀和菩萨。为了画出佛陀和菩萨慈悲、庄严的法相,他每天都在心里想象着佛陀、菩萨庄严、仁慈的面容,他越画心里越是欢喜,慢慢地心中也充满了仁慈和庄严的感觉,相貌也渐渐变得祥和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在路上遇见了那位老朋友。那位老朋友非常惊讶,忍不住问他:“哎呀!这一段没有见到你,你的相貌怎么变得如此慈悲、祥和呢?”画师微笑一笑:“我现在天天都画佛、菩萨像啊!
  俗话说,相由心生,这真是很有道理的。“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当我们常常欢喜、慈悲地待人,无形中我们的相貌也会随之祥和;但当我们常常生气,相对的相貌也会呈现一副凶相。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净化心灵,让我们的心地更纯净、善良。
  宋朝时候,苏轼由于得罪当朝权贵,被贬到瓜州。苏轼虽然信佛,但是却不喜欢和尚。他听说瓜州金山寺内有一位法号叫做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很不服气,就去金山寺去见佛印。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一直静静地听着。
  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是草包一个,大概来这里是为了骗几个香火钱吧?
  慢慢地,话题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苏轼心中看不起佛印,就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的,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就更加瞧不起和尚,自己也不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东坡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与和尚见面的事给夫人讲了一遍,夫人听后笑得茶都喷出来了。苏轼被笑得莫名其妙,忙问道:“夫人为何发笑?”
  “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自己都不知道!”苏轼听后连叹自愧不如,从此和佛印成为了好朋友。
  一天,苏轼与佛印在一起打坐。苏轼又忍不住开佛印的玩笑:“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佛印说不知。苏轼开玩笑地说:“活像一摊牛粪。”佛印笑而不答。
  苏轼回家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一个人的心地,直接会影响到他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感。如果我们心情不好,再好的饭菜都不能品尝到其香味;再美的景色都没有心思去欣赏;反之如果心情开朗时,即使是粗茶淡饭都能品尝出其菜根之香;虽然身居陋室也能心安意爽。德行其实就如一个人的心境,如果一个人的道德高尚,心态平和,别人在他眼中都是好人,反之,一个缺乏道德的人,内心非常刻薄,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自然就会没有一个好人。
  ……
  





上一本: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 下一本:老子译注与解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尘世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作者是释心,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