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全新地解读了老子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伟大思想。通过感悟老子的大道,更加清晰地看清这个世界,更加明了地洞察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更加高尚地成就我们的事业。本书用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老子独特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生的强者,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如何行善积德改变人生,如何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最终,以老子质朴、淡雅的智慧清泉,滋润人生之树根深叶茂,事业长青,引导人们祛除世俗的纷扰和人生的烦恼,步入人生自由的时空。 作者简介: 周依朋,本名王晓峰。男,1969年生,山东省东营市人。山东省东营市孔子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东营)大成国学讲师团特聘讲师。对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倾注满腔热忱,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学公益讲座,并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培训和实践工作中。著有《孙子兵法的人生经营课》。另有《论语的人生修身课》、《鬼谷子的人生营销课》等将陆续出版。 目录: 目录: 绪言剥去玄妙的外衣/001 道经 一章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与“道”携手同行/008 二章超越世俗,提升境界 ――打开非此即彼的精神枷锁/011 三章消除奢靡,遵从节俭 ――成由勤俭败由奢/014 四章洞察世事,窥破玄机 ――“模范丈夫”的秘密/017 五章顺其自然,归于平静 ――老天不会送人情/020 目录: 绪言剥去玄妙的外衣/001 道经 一章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与“道”携手同行/008 二章超越世俗,提升境界 ――打开非此即彼的精神枷锁/011 三章消除奢靡,遵从节俭 ――成由勤俭败由奢/014 四章洞察世事,窥破玄机 ――“模范丈夫”的秘密/017 五章顺其自然,归于平静 ――老天不会送人情/020 六章孕育万物,生机无限 ――给老婆做饭也是修行/023 七章先人后己,大公无私 ――做了好事不留名/026 八章上善若水,与世无争 ――水是人生最好的“导师”/029 九章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该放手时且放手/032 十章心神安定,不为所动 ――英雄收敛便神仙/035 十一章有无相辅,惜有珍无 ――人生无论何时都是好时光/039 十二章清心寡欲,恬淡生活 ――生活不必丰富多彩/042 十三章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要善待自己/045 十四章秉持大道,驾驭人生 ――用心找到幸福的感觉/048 十五章得道之人,品行自高 ――道德修养的镜子/051 十六章摒除杂念,致虚守静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054 十七章统御之道,无为最高 ――父亲的“野草”教育/057 十八章辩证剖析,逆向思维 ――不要期盼伟人出现/060 十九章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衡量幸福的“尺子”/063 二十章大智若愚,内敛低调 ――包子有馅不在褶上/066 二十一章德由道生,道深德高 ――原谅别人就是救赎自己/069 二十二章正向所求,反向操作 ――换个方向做事情/072 二十三章狂风暴雨,不能持久 ――平平淡淡才是真/075 二十四章欲进反退,事与愿违 ――两面特殊的镜子/078 二十五章大道之行,效法自然 ――自然演绎人生的精彩/081 二十六章戒除浮躁,沉静稳重 ――默默行进的人生惊喜/084 二十七章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人生的导师是拼凑出来的/087 二十八章退让为美,居下反上 ――英拉为什么坚持那么久/090 二十九章人生事业,不可强求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093 三十章天道好还,物壮则老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096 三十一章去暴止杀,取信于人 ――老子救了多少人/099 三十二章遵循大道,万物归服 ――永远有办不完的好事/102 三十三章视角向内,反求诸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105 三十四章超脱忘我,成就伟大 ――高尚的人生“健忘症”/108 三十五章人生真谛,平淡无味 ――忘记的人生最美好/110 三十六章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13 三十七章克制私欲,天下自正 ――以无所求之心求所求之事/116 德经 三十八章去除铅华,归于敦厚 ――五把道德的椅子你坐哪把/120 三十九章抱一守道,天下大治 ――一个零件也不能少/123 四十章循环往复,转化无穷 ――找出你生命转化的方向/126 四十一章闻道躬行,努力实践 ――大笑的人不及格/129 四十二章争强好胜,易生祸根 ――人生不可太张扬/132 四十三章不言之教,胜过说教 ――文化就像流淌的河/135 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留下三分给子孙/138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成就人生 ――断臂的维纳斯/141 四十六章根治贪欲,知足常足 ――找到人生幸福的支点/145 四十七章心灵通透,耳聪目明 ――内心的人生之路/147 四十八章加法求学,减法求道 ――我是个说了不算的主任/150 四十九章将心比心,以诚待人 ――领导是只“喜羊羊”/153 五十章超越生死,活出精彩 ――我仍然很年轻/156 五十一章物由道生,功于德成 ――命由我造,福自己求/159 五十二章透视人生,祛除祸殃 ――只要看清自己的心/162 五十三章行走正道,勿入歧途 ――虚度光阴是最大的挥霍/165 五十四章修身齐家,德行天下 ――人人献出一点爱/168 五十五章德行深厚,赤子之心 ――呆若木鸡的大境界/170 五十六章藏而不露,隐而不显 ――观棋不语真君子/173 五十七章正大光明,切莫投机 ――不要套在人生的股市里/176 五十八章好事做妥,好人做好 ――好心不要做坏事/179 五十九章根深柢固,长生久视 ――做一个行善积德的“吝啬鬼”/183 六十章少点干预,多点空间 ――烹制人生的“小鱼”/186 六十一章若要相好,以大敬小 ――家和才能万事兴/189 六十二章天下珍宝,贵莫如道 ――精神的财富最可贵/192 六十三章由易入难,由小至大 ――做事就像吃蛋糕/195 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198 六十五章净化心灵,涤除心机 ――你这个傻瓜你真坏/201 六十六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道歉不是丢人的事/204 六十七章大慈大勇,仁者无敌 ――与你的事业谈“恋爱”/207 六十八章以德服人,不战而胜 ――使用别人的艺术/210 六十九章赢在心态,哀兵必胜 ――人生若只如初见/213 七十章心安理得,被褐怀玉 ――怀才不遇怎么办/216 七十一章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怎样才能没缺点/219 七十二章平等待人,相互尊重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222 七十三章温柔人生,温柔事业 ――不要命的怕老婆/225 七十四章损人害己,因果报应 ――假设老子骑着青牛到北京/228 七十五章简单自在,平和无忧 ――皇帝为啥都短命/231 七十六章贵柔戒刚,生存之道 ――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233 七十七章越是怎样,就越怎样 ――人生的马太效应/235 七十八章良药苦口,正言若反 ――中国的女人最可怕/238 七十九章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让人生充满阳光/241 八十章世外桃源,心灵归宿 ――寻找人生的精神家园/244 八十一章至诚至真,至善至美 ――老子不说漂亮的话/247 综述步入自由的时空/249 老子列传/252 参考文献/255 后记/257《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绪言剥去玄妙的外衣 一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脑筋急转弯”,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快速回答出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按照惯性思维很难答上来,思考这样的问题时,必须快速离开平时考虑问题的方式,从别的方面来找答案,因此叫“脑筋急转弯”。比如,拿着鸡蛋扔石头,鸡蛋为什么没有破?答案是,一手拿着鸡蛋,一手拿着石头,扔的是石头,鸡蛋还拿在手里,所以没有破。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答案是傻瓜。如果你不能马上答上来,别人就会笑话你是个傻瓜。如果反应迟钝,还不知别人为什么说自己是个傻瓜,就真的成了傻瓜。这样的问题常常让人想半天都想不出来,等别人一公布答案,自己气得几乎要发疯。我儿子小时候,我们全家时常玩这种游戏,每次都是我儿子胜出,因为大人往往把问题想得太复杂,而小孩子的思维简单,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轻轻松松就找出了那些刁钻的答案。 大道至简,《道德经》的许多章句就像“脑筋急转弯”,你越是想得高深莫测,就越是玄妙无比。如果返璞归真,像一个孩子那样,倒是更容易理解那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不过,老子的“脑筋急转弯”属于思想型的问题,你只有用智慧的头脑才能感知他质朴无华的魅力。既然是一个思想型的问题,那么他的答案必然不是现实中的实物,而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形、虚无的“道”体。如果有人问:“什么东西最甜蜜?”你回答“蜂蜜”或者“蛋糕”,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还有一种答案是:“热恋的感觉最甜蜜。”甜在哪里呢?甜在心里。看不见、摸不着、尝不到,但是,对一对正在热恋的恋人来说的确很甜蜜!老子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的答案。老子的答案虽然不一定甜蜜醇香、色香味美,甚至仅仅像一杯清水、一缕清风,但是它宁静、超然、洒脱、朴实、简约、柔美、善良、无私……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转不过弯来的时候,你不妨到老子的书中去找答案。 有时候,老子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你。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做人生的强者,老子告诉我们:“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什么是人生的强者?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人生的强者。这种胜利,战胜的依然不是实有的身体,不是捶胸顿足,不是自打耳光,不是自残自虐,而是战胜自己的贪婪,战胜自己的懦弱,战胜自己的懒惰,战胜自己的忧虑,战胜自己的嫉妒心,战胜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在人生的旅程中,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战胜了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我们才能做人生的强者。 有时候,老子给出的答案需要动动脑筋才能猜到。老子告诉我们:“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什么东西建造起来拆不掉?什么东西抱在怀里丢不了?老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大凡实有的东西,没有拆不掉的,即使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有消失的时候,何况是人们建造的东西。人们拥有的东西,没有丢不了的,早晚我们会丢下所有的东西离开这个世界,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一种答案是:思想的高峰拆不掉,道德的丰碑丢不了。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一座高峰,高高地耸立在永不磨灭的时空中。老子的道德就是这样一座丰碑,长存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 老子以这种形式,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明白了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就不会觉得老子的话多么费解,也不会觉得老子的学说离我们多么遥远,你甚至会觉得,老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你急匆匆上班的路上,在你工作的专注中,在你家中的锅碗瓢盆里,在你晚饭后轻松的散步中……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老子就是这样一个永远不死的神仙,只要你质朴守真、恬淡生活,他就与你不离不弃,永远相伴,保佑你一生平安、一生幸福。 二 “道”是什么?道是一个恒久永存、真实不虚的实体。它养育万事万物,影响着万事万物的发展。我们平时肉眼所看到的“实”体,实际上并非是永远存在的实体,而是暂时存在的“虚”体。因为,鲜花会凋零,河水会干枯,玉石会俱焚,夕阳会西下……它们只是暂时以某种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逐渐消亡,同时又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次出现,就像河水蒸发成水汽,水汽会变成云朵,云朵会变成大雨,大雨会变成水流……万事万物在变幻中转换,在转换中飘忽不定。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一个东西是它们的本体,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恒久不变,生生不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体。 “道”虽然看似无声、无息、无色、无形,看似虚无却并不虚无。就像盲人看不见物体的形象,并非没有形象。聋人听不到声音,并非没有声音。鼻塞嗅不到气味,并非没有气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一种声音你听不到,有一种形象你看不见。这并非普通的感官能够感觉得到。好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像镜子一样的心,我们会用心照见这个“道”体。一旦你照见它,你就会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反复复描述的那个东西。 可是,我们的内心在平时被世俗的观念或欲望所蒙蔽,就像镜子上蒙上一层层的灰尘,因此便无法照见老子所说的“道”体。如果不擦亮我们内心的镜子,就永远无法理解老子所说的那个东西。这个擦拭的过程就是闻道悟道的过程。 为什么要闻道悟道呢?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饥饿。众所周知,人饿了都要吃饭,肚子填不饱就会难受,我们必须吃物质上的食粮。同理,心灵得不到充盈也会饥饿难耐,我们必须吃精神上的食粮。《道德经》就是这种精神上的食粮。它不仅在平常的生活中滋养人的心灵,还能让人们在人生的挫折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以至最终找到心灵的归宿。 二是疾病。人的健康包括身、心的健康。相比之下,身病易愈,心病难疗。《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论是佛家说的道,道家说的道,还是哲学家说的道,世界上只有一个“道”体,就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那些先贤圣人都看到了这个东西。只要照见到它,持守大道,就能除去人生的一切苦厄。 就像并非饥饿难耐的时候才吃东西,病入膏肓时才去医治,闻道悟道还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清这个世界,更加明了地洞察我们的人生,更加高尚地成就我们的事业,更加完美地塑造我们的人格…… 三 “德”是什么?“德”由“道”生。“道”体无形,“德”体有态。 德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地对于万物,生养了万物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恃其功,成就了万物而不作它们的主宰,这就是“德”。母亲对于儿女,生养了儿女毫不索取,受苦受累心甘情愿,牺牲了一切没有遗憾,这就是“德”。 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河流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总是处在下游,因此能使河流汇集到它那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先人后己,先忧后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就是“德”。还有一些人,越是地位崇高越是谦和有礼,越是权势显赫越是小心谨慎,这就是“德”。 德是一种行事的规范。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上,“慈”就是爱你的家人,爱你的同事,爱你的事业,大爱无疆。“俭”就是勤俭持家,反对浪费,爱护公物,保护自然,远离奢靡,生活简朴。“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逞强好胜,不要张扬高调,不要言过其实,不要做事过分,不要得理不饶人。 “道”为一,“德”为万。“抱一守道”,就能随心所欲,展现道德万千的精彩人生。修道能改变思想,积德必改变人生。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你不妨放下过去的成见,清空自己的思想,撇开复杂的惯性思维,剥去《道德经》玄妙的外衣,以简单轻松的心情阅读这本书吧。 一章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与“道”携手同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2400年前做过一篇“千古奇文”《天问》,问天、问地、问自然、问社会、问人生,问了173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屈原的问题,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都能找到答案,尤其巧合的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屈原在《天问》中问的第一个问题。 屈原开篇问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méngàn),谁能极之?冯(píng)翼惟像,何以识之?”意思是说,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演变?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昼夜未分,混沌不明,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将它认清? 老子回答说,有一种东西,是宇宙的本体,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们无法准确地命名和描述它,我们暂且叫它“道”。“无”和“有”都源自于“道”。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从“无”的角度说,尽管世界千变万化,但总有一种永恒的无形力量主宰他们;从“有”的角度说,这种无形的力量,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总是以实有的形式呈现在世间。我们从永恒的“无”中感受“道”的微妙,从永恒的“有”中感受“道”的模样。“道”不停地变化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内在的本质又是永恒不变的。“道”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源头和主宰。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在古代被称为“玄学”。就连老子这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完全把它说清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爱恨离别,生老病死,功名利禄,喜怒哀乐,带给我们不尽的困惑和烦恼。 和老子同一个时代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道”对人生的意义多么重大。既然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回答屈原的“天问”,必定也能够回答我们人生的问题。明“道”,就会明白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悟“道”,就会认清世界运行的法则。这个根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人生的困惑和烦恼就可能随之释然。 那么,“道”在哪里呢?东郭子曾经问过庄子,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具体的地方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又问:“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说:“在杂草中。”东郭子又问:“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回答:“在砖瓦中。”东郭子说:“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觉得庄子越说越不像话,越说越离谱,大概认为庄子的大脑出了问题,便再也不敢问了。 老子所说的“道”,虽然玄妙,但并非无法琢磨。正如庄子所言,“道”在蝼蚁中、在杂草中、在砖瓦中、在屎尿中,它存在于天地之间,在高山大河中,在行云流水间,在飞禽走兽中,在滚滚红尘间。因为“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源自于“道”,又在“道”的主宰下运行周转,因此,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道”就在你的眼前,你的手边,你的身体里,你的内心深处。它仿佛离你那么遥远,其实又与你那么亲近。它好像那么难以实践,一旦拥有又是那么简便易行。它看似高不可攀,当你与它携手同行时,你竟与它同样伟大、高尚。 一位英国的哲人说,杀死动物就是杀死人类自己。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把动物与自己视为一体,他与天地的道义一样,遵循天道任其自然生长。这就是与“道”同行,这就是与“道”同样伟大、高尚。 当你与自然视为一体,你就会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当你与万物视为一体,你就会珍惜所有,你就不会暴殄(tiǎn)天物,浪费奢靡;当你与他人视为一体,你自然有了孔圣人的“忠恕”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在别人的头上,你更愿意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对待自家的父母、孩子一样,把真挚的大爱洒满人间。因为忘却自己,才会与众生一体,自己的那点私利,自己的那点欲望,自己的那点烦恼,自然会冰雪消融,烟消云散。 忘却自我,成就大我,与众生一体,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同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玄之又玄”的微妙所在。 交流思考 1.木头原本生长在森林中,被人砍伐后造成纸,纸烧毁了变成灰,灰变成土,土被重新运回森林,在这个过程中,不变的本体是什么?促成它们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2.承接上一个问题,这种不变的本体和变化的根源,对你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二章超越世俗,提升境界 ――打开非此即彼的精神枷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的玄妙在于,许多话是正话反说,彻底颠覆人们正常的价值观念,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些话猛一听,觉得非常荒诞,但是仔细一琢磨,又充满了无穷的智慧。甚至有些话,《道德经》既不正说,也不反着说,而是把我们日常的正、反观念全部抛弃,把人生的哲理推到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第二章就是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 众所周知,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有无、难易、长短、前后等,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孪生兄弟,相互依存,难舍难分。可是老子却认为这是人们世俗的观念,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是因为人们有“差别心”。在大自然的视野中,世间原本就没有这些差别,只不过是人们在心中人为地将它们区别开来。老子主张看待万事万物不要这样“人为”地进行区别,要效法自然的天道,抛掉“人为”的观念,以“无为”的观念做人做事。说话办事不要抱着人为的成见或观念,要以一颗平等心待人接物。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的“正确”观念,有时不一定是正确的。不知源于何时,中国古代形成了女人足小为美的观念,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双脚的无名指和小拇指完全弯曲到脚掌底部,造成严重的残疾,致使双脚又小又尖,美其名曰“三寸金莲”。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美的标准。这种以丑为美的陋习,到了清朝结束之后,还在某些地方延续了许多年。 其次,人们普遍认为的“错误”观念,也不一定是错误的。翻开西方的历史,哥白尼、布鲁诺曾主张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自然常识。可是,当时的教会和绝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地球才是世界的中心,日心说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1600年,罗马宗教裁判所将布鲁诺判为“异端”,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当人们疾恶如仇地反对别人的“错误”时,可能万万没有想到,犯错的竟然是自己。人生的痛苦有时源于人的“差别心”。因为内心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人们便有了贪图富贵的强烈愿望,当这种希望通过百般的努力落空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败感。失意,彷徨,无奈,甚至更加偏激的行为随之而来,这就是因“差别心”产生的“求不得”苦。如果抛去“得”与“失”的差别心,自然不会计较个人的所谓“得”与“失”。人生的境界自然会提升到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高度。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就是人生的大自在。 总之,在人们的眼里,不管是正向的观念,还是反向的观念,都是人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只有超越这种世俗的观念,才不会被非此即彼的枷锁束缚,才会站在更高的人生高度,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审视和思考现实的人生。 交流思考 1.反思自己过去坚持的事情,哪些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哪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从老子本章的思想分析,怎样避免今后固执己见,再犯错误? 2.消除“差别心”,就是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善恶吗?怎样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差别?我们应该以怎样包容的心态面对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