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个人,中到学校、企业、军队,大到国家,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家的共识。创新,既取决于创新者的品德、才智、胆魄和毅力等综合素质,更取决于创新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本书作者以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生动的例证,在揭示一套完整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过程的同时,向大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具有哲学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以夺取各个领域的创新权。书稿内容扎实,思维发散,亮点纷呈,很有启发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郎加明,著名创新专家,"制创新权--金三极创新思维"理论体系创始人,中国三大古商道(丝绸之路、晋商驼道、茶马古道)之一--"晋商驼道"提出者,中国创新培训十大领军人物,首都创新论坛、首都科学讲堂主讲人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导师,新传媒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杂志总编辑。 郎加明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大学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优等学员奖获得者,高级工程师,教授。曾任中国航油华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航油进出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等。出版有《创新的奥秘》、《创新驱动世界》等著作和发表有《创新与智力》、《方法无价,创新无限》、《新极经济圈》、《创新立国,创新强国》等论文。 目录: 导言 ——制创新权:“实力五边形”背后的杀手锏 第一章创新之源 ——创新者的才智支持系统和非才智支持系统 第一节创新是人类永不落幕的精彩演出 一、比货币战争更鲜为人知的世界“三大竞争” 二、创新思维为人类的第六经济时代升旗 第二节创新者的才智支持系统 一、才智高——让创新统率知识、技能和智力 1.高学历、高智商、高职位并不等于创新者 2.“兰道三角”与“智能比知识更有力量” 二、知识——创新者的第一资源 1.知识储备:创新者是知识资讯的“猎人” 2.知识结构:“T律”使福尔摩斯变成神探导言 ——制创新权:“实力五边形”背后的杀手锏 第一章 创新之源 ——创新者的才智支持系统和非才智支持系统 第一节 创新是人类永不落幕的精彩演出 一、比货币战争更鲜为人知的世界“三大竞争” 二、创新思维为人类的第六经济时代升旗 第二节 创新者的才智支持系统 一、才智高——让创新统率知识、技能和智力 1.高学历、高智商、高职位并不等于创新者 2.“兰道三角”与“智能比知识更有力量” 二、知识——创新者的第一资源 1.知识储备:创新者是知识资讯的“猎人” 2.知识结构:“T律”使福尔摩斯变成神探 三、技能——创新者的第二资源 1.技术性技能:日本、韩国设技圣、名匠的原因 2.技艺性技能:从太阳马戏团看文化创新的魅力 四、智力——创新者的第三资源 1.感知力——创新者的基础智力之一 2.记忆力——创新者的基础智力之二 3.想象力——创新者的基础智力之三 4.思维力——创新者的基础智力之四 第三节 创新者的非才智支持系统 一、品德好——创新者的第一非才智支持系统 1.创为德首:创新者是天使,还是魔鬼? 2.热爱祖国:那就原创、首创、独创吧! 3.热爱人民:李冰、蒂姆在人民中永生 4.热爱劳动:创新是汗水、眼泪、鲜血的结晶 二、胆魄大——创新者的第二非才智支持系统 1.“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魄是英雄的标志” 2.不畏艰险:阿蒙森在北极、南极树丰碑 3.果敢决断:远离“布里丹小驴之死” 4.勇胜自我:阿波罗神庙谶言“认识你自己!” 三、毅力强——创新者的第三非才智支持系统 1.从泰山挑夫的毅力看正向心态与负向心态 2.坚定自信:汉尼拔率军穿越风雪阿尔卑斯山 3.百折不挠: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4.锲而不舍:“怪人”法布尔终成世界著名学者 第二章 创造新极甲天下 ——“金三极”:打开新世界之门的密钥 第一节 为什么世界美如画? 一、三个高频词揭秘:方法无价,创新无限 二、创新=目标+(知识/技能+智力)×方法+行动 第二节 制创新权解码:“创新思维—创意—创新” 一、大道无形——什么是金三极(GoldTripolar) 1.金,世界符号 2.三,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的最大秘密 3.极(polar),中华文化闪炫的创新天机 二、思想之光——什么是金三极创新思维? 1.创新:创新女神的万千化身 2.分水岭:“现象极”的全息性与“事物极”的价值性 3.创新之魂:金三极创新思维的三组“三驾马车” 第三节 新极能量与“极伞效应” 一、世界因创新而精彩 1.凯恩斯挖坑理论:“创极者辉煌,无极者衰亡” 2.创新舞台的“四大名角”:迪士尼到底表演什么? 二、知识产权——创新者的佩剑 1.知识产权:创新者以智慧划分的经济版图 2.创新者三权打天下:他们果真长了三只拳头吗? 第三章 发现式创新的奥秘 ——发现制创新权的三种思路 第一节“现象极”考察是发现式创新之母 一、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寓意和现象考察的路线图 二、心灵微光:创新智慧三颗星——灵感、顿悟、直觉 1.灵感(Inspiration):创新智慧的第一颗星 2.顿悟(Insight):创新智慧的第二颗星 3.直觉(Intuition):创新智慧的第三颗星 三、谁是“现象花园”三大视窗?居里夫妇发现钋、镭 第二节 新奇极创新思维——发现制创新权的思路之一 一、从新鲜的现象中发现未来趋势 1.动显态的新鲜现象:乔布斯悬海盗旗刮起苹果旋风 2.静隐态的新鲜现象:王懿荣从甲骨片洞识殷商汉字 二、从奇特的现象中发现未来趋势 1.形态奇特的现象:德国只购婆罗洲石油的惊天阴谋 2.效应奇特的现象:屠呦呦让小草青蒿变成救命神药 第三节 重复极创新思维——发现制创新权的思路之二 一、从同域或异域的重复现象中发现客观规律 1.同一事物在同域出现:哈雷彗星回归、金丝猫泄密 2.同一事物在异域出现:V-2火箭基地、淡水透镜体 二、从间断或连续的重复现象中发现客观规律 1.同一现象间断显示:围城、元素周期表、遗传定律 2.同一现象连续显示:DNA、中途岛谍战、蜂蜜毒品 第四节 密集极创新思维——发现制创新权的思路之三 一、从散点密集现象中发现事物本质 1.星状密集现象:辉瑞公司的伟哥是怎样炼成的? 2.线状密集现象:赤水河畔的白酒厂为何这样多? 二、从成群密集现象中发现事物本质 1.片状密集现象:羊疯了、铜草与铜矿、晋商的疑云 2.团状密集现象:补弹洞、蚊子和疟疾、间谍爱垃圾 第四章 原极创新思维的奥秘 ——发明制创新权的第一种思路 第一节 什么是原极创新思维? 一、原极现象和“事物极”的“金三极”之一——原极 二、原极创新思维:梦开始的地方 三、方略: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1.中共的第一杀手锏方略:创造局部优势逐步夺取全局优势 2.中共的第二杀手锏方略:发现比较优势逐步夺取竞争优势 第二节 继承借鉴创新律:原极创新思维之一 一、继承利用法 1.继承:捷克“国王骑兵队”的青春之歌 2.利用:纳粹德国用15法郎便占领法国 二、借鉴移植法 1.借鉴:达尔文借鉴马尔萨斯人口论创立进化论 2.移植:瑞典以“系统移植”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第三节 发掘深化创新律:原极创新思维之二 一、发掘挖潜法 1.发掘:《聊斋》、《康定情歌》、苏军战争经验处 2.挖潜:拉链新用途、醋糟变宝、大庆稳产秘技 二、精工深化法 1.精工:欧阳修精雕细琢创散文极品《醉翁亭记》 2.深化:伽利略靠“更字牌”把望远镜指向太空 第四节 缩减扩增创新律:原极创新思维之三 一、缩小减少法 1.缩小:“纳米耳”听到细菌的“微生活” 2.减少:丰田去掉零件储备变成世界名企 二、扩大增加法 1.扩大:高露洁的销量是怎么上去的? 2.增加:涮羊肉的美味从哪儿飘来的? 第五章 对极创新思维的奥秘 ——发明制创新权的第二种思路 第一节 什么是对极创新思维? 一、对极现象和“事物极”的“金三极”之二——对极 二、对极创新思维:新极高边疆的时光隧道 三、“四菱极化”创新意识:矛式发展与盾式发展 1.极化思维与极化精神 2.矛式发展与盾式发展 第二节 相似求解创新律:对极创新思维之一 一、结构形态相似法 1.结构相似:向昆虫学习,布鲁尔发明构盾施工法 2.形态相似:以沙丘为师,高歌创造驻涡火焰理论 二、功能行为相似法 1.功能相似:石棉板、驱蚊电台、风洞试验群 2.行为相似:雁行阵、宋城奇情、仿真实验室 第三节 相对求解创新律:对极创新思维之二 一、从对应点求解法 1.时空对应求解:抓住南极、北极臭氧洞的“元凶” 2.彼此对应求解:法拉第“转磁为电”发明电动机 二、从对立面求解法 1.正同方求解:以毒攻毒、敌动我动、核威慑 2.逆反方求解:反弹琵琶、围魏救赵、吸尘器 第四节 相异求解创新律:对极创新思维之三 一、新奇独特法 1.新高:南非太阳城反射出的“蓝海策略”光芒 2.奇异:志愿军38军亮剑三所里成为“万岁军” 3.独特:在米其林餐厅体味独一无二的法式大餐 二、多种多样法 1.一芯多变:魔方、百饺宴、“变脸”自行车 2.扇形射击:女子十二乐坊、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3.多中择一:过河方案、对台戏、金吉列刀片二、"源"与"流":丝绸之路两端的创新之战 有道是,胜利会有一百对父母,失败只是一个孤儿。但是,对于中国1840年至1949年积贫积弱沉于"V型路"底部的原因分析,却正好相反。请看这些"父母":"禁海政策"、"闭关锁国"、"封建专制"、"科技落后"、"教育落后"、"军阀混战"、"国人愚昧"、"体质羸弱"、"一盘散沙"……再看这个"孤儿":"先基本偏离和后几乎脱离'创新之路'"。不过,我们只要正确地找出了这个"孤儿",又长期坚持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V型路"便会转变为"胜利之路"。恰巧,"V"(Victory)在英语里代表的就是"胜利"的意思。 事有顺逆,势有奇变。我以为:之所以会出现1876年在美国举办费城世界博览会时,在37个参展国中,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缝纫机,德国展出大炮、精密机床,而中国展出牙雕、镜屏、字画、挖耳银勺、小脚女人绣花鞋的怪事,根本原因是早在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中国便基本偏离曾经引领世界几千年包括思想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创新、军事创新、政治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创新之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是靠长期的积淀效应,才延续到1820年(清道光即位时)GDP仍被认为占世界32.9%的"辉煌景象"。 而在地球西方,15世纪初刚刚从饥荒、瘟疫两只魔爪下恢复过来,又在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陷入奥斯曼军团蹂躏的欧洲,则正确地走上了"创新之路"--亦即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掀起文艺复兴浪潮(发源地:14世纪初的意大利)、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进行工业革命(发源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而快速崛起成为瓜分世界的霸权国家主要集中地。 本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说穿了,这是一个中国为"创新之源"与欧洲为"创新之流",或曰"多元文明在近代欧洲的结合创新"的传奇故事。 对此,倒是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看得最清楚:如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的李约瑟,在考察大半个中国和研究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后,自1954年至1996年,先后出版6卷28册《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另译《中国科技史》),并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美国记者罗伯特·坦普尔浓缩李约瑟的精华,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并说:"我们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极好的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现和发明,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 同时,像国际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美国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德国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等人,也从不同侧面佐证了这一近代欧洲曾受惠于中国的猜想和论断。 那么,为什么中国这个古代科技强国和古代创新型国家--"世界创新之源",自1587年至1949年的362年间基本没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而欧美为主的国家则向世界贡献了2200多项科技成果呢?换句话说,欧美国家又是如何站在了中国巨人肩膀上崛起的呢?"论从史出",我的看法,奥秘全在于丝绸之路两端尘封和湮没的"创新之战",其先驱人物、关键事件,都产生于意大利这个近现代(modern)最早的创新型国家。 --一部游记影响巨大:1271年,丝绸之路西端的威尼斯国(后属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一路向东,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抵达新疆,经敦煌、玉门关进入长城,来到元朝都城,向忽必烈呈上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在中国各地游历17年,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物品。之后,他在海战中被俘,于狱中口述由作家鲁思梯谦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在1299年出版后引起轰动,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和财富的无比倾慕和贪婪,最终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学者莫里斯·科利斯就认为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一种制度影响巨大:1474年,处于贸易和工场手工业中心的威尼斯国元老院,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明人法》;1623年,英国颁布了现代专利法之始的《垄断法规》;进入18世纪,欧美各国相继颁布了保护专利、版权、商标等法律。知识产权制度的创立,就像在丝绸之路西端安设了巨大的"磁场"和"单向阀"一样,使中国创新成果自动和只能"大搬家"式流向西方,让原先已有一定科技基础的欧洲人,可最高效、最简单、最便宜地获得"创新原型"、"创新灵感"。同时,他们精深研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理论,集中力量投资手工业工场转型大机器工厂,不断改革商业金融组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海军和远洋商队,全面繁荣教育、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文学、建筑、体育等事业。 --一条环线影响巨大:有了马可·波罗这样的先驱和楷模,有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首先还是意大利人(如1573年至1582年来华的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巴范济等),接着是其他欧美人,之中有外交使者、传教士、动植物学家,有商人、探险家、文物专家,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前赴后继蜂拥来华淘宝(获取经济和文化利益)和采风(寻求创新原型和创新灵感)等。反正地球是圆的,既然陆上丝绸之路有高原雪山、戈壁沙漠和长城关隘,以及后来又添奥斯曼帝国阻隔不好走,那就环球航行用"军舰+商船"模式从海上丝绸之路来,真正是先礼后兵、文武双全!据报道,历史上,仅英国便在世界各地发动了230多场战争,侵占过171个国家,一座大英博物馆简直酷似一个"强盗成果博览会"。 三、"睁开思维的眼睛"看近现代创新型国家 这么说,是不是过去的欧美人有点儿太不地道了?非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世界本来就是凭实力讲话的大舞台,谁让我们在1587年至1840年基本偏离"创新之路"和1840年至1949年几乎脱离"创新之路"呢! 况且,在当时的欧美人中,亦不乏正直、正义之士:如来华的耶稣会士汤若望为明、清两朝修订历法和制造火炮,郎世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传授西洋绘画技法和主设计建造圆明园西洋楼;法国作家雨果复信巴特勒上尉,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焚烧和劫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后,受命率团访问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为中国争取平等权益;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太原开办教会学校、医院救助孤儿和穷人……总之,我们要多做强国梦、强军梦,少唱长恨歌。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2020年中国进入现代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在回归"创新之路"的同时,先要当好近代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学生"。 "睁开思维的眼睛",他们这些"创新先生",亦即大多为欧美国家以及与欧美有特殊渊源关系的国家,如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瑞典、芬兰、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到底有什么优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一)重创新:当中国知识分子在课堂上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和在书房里咬文嚼字吟风弄月时,欧美知识分子则在实验室做实验和在研究室作论文。像X放射线、电子、细菌、元素周期律、血液循环等的发现,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计算机、仪器仪表等的发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的创建,以及黑格尔的逻辑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等的问世,哪一个是靠空谈"仁、义、礼、智、信"就能成功的?泛通德化,实际上是迫使中国偏离"创新之路"的重要原因。 (二)目标远: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于1167年;日本现有千年企业8家(如创立于578年从事寺庙修建的金刚组、创立于587年从事旅馆和插花的池坊华道会等)、百年企业2万多家……反观中国,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现存百年以上企业,仅有王麻子(1651)、张小泉(1663)、同仁堂(1669)、雷允上(1734)、全聚德(1864)、江南造船厂(1865)、胡庆余堂(1874)、开滦矿务局(1878)、张裕葡萄酒厂(1892)、大连造船厂(1898)、南口铁路机械厂(1906)、宣化钢厂(1919)等。 (三)钻研深:1543年,长期在意大利的波兰人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其中观测计算的数值准确得惊人:如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这是一个里程碑,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就是从1543年算起的。1687年,英国人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由此奠定之后三个世纪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四)方法多:从本质上说,创新者的思维模式有两种,即"实践-理论-实践"与"理论-实践-理论"。可是,欧美人都占了:如1620年,英国人培根出版《新工具论》,提出"实验归纳法";1644年,法国人笛卡尔出版《哲学原理》,提出"怀疑论"和倡导"假设-演绎法";1840年,英国人休厄尔出版《归纳科学的哲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假说-演绎法"。 (五)标准高:欧美、日本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而行业标准又高于国家标准,这样迫使企业提高质量,节能减排,有利于出口。同时,对各种产品及服务,既追求标准化,又追求极致化。 (六)数字化:在各行各业中,尤其是经济、科技、军事领域,数字是最好的演说家。在这方面,欧美、日本一直是领先的,并且与微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精密、精确、精微、精细、精准"是其特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发现缴获的侵华日军地图,有时倒比中国政府出版的地图还细致准确。 (七)系统化:无论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气象,还是经济、贸易、军事、外交、文化等,均有抽象的、逻辑的和演绎的研究成果和专业论著,如阿基米德力学、托勒密天文学、麦克斯韦方程组等,而不像那时中国人大多停留在一功之得、一孔之见,而且偏实用性的零散记载水平上。近些年来,ISO9000体系认证、OHSAS18001体系认证、CIS识别系统、ERP、BPR、计量级别管理系统……也无不源于发达国家。 (八)敢冒险:1879年,匈牙利人洛克齐作为西方人第一个考察敦煌千佛洞;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第一个发现楼兰古城;1909年,美国人皮尔里第一个到达北极点;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点;1953年,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1961年,苏联人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即便像既是专家、学者,又是文物大盗的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献身精神,到当时交通不便和荒凉孤寂的中国新疆、甘肃、云南、西藏等地及印度的沙漠、冰川地带活动也是不行的。 (九)用材坚:欧美国家的城堡、宫殿、官邸、教堂、民居、学校等,基本用石材建造,并缀以艺术雕刻、铜质徽标、陶瓷烟囱、金属风信鸡、铁艺大门、铁艺栏杆;城镇的人行步道和广场,一律用石头方柱竖栽,而不是薄瓷砖或薄石片铺砌;雕塑,均用铜铸或石雕;各种工具(包括仪器、乐器、兵器等),则几百年来主要用金属制造。这样做,不仅坚固、实用、美观,而且大大减少了砍伐森林、烧砖毁田和城乡施工频度。例如,英国12世纪时用石头建造的温莎城堡,直到今天还在经常举行皇室活动和供络绎不绝的旅游者参观呢! 对比和分析一下,便不言自明:中国砖木结构的秦朝阿房宫、汉朝未央宫、唐朝大明宫,即使不毁于战火,长期的风雨侵蚀和害虫蛀蚀它们能受得了吗?至于泥活字、木活字与铜活字、铅活字,竹笛与铜笛,竹笙(笙簧)与管风琴、口琴、手风琴,杆秤与天平,陶滑轮与铁滑轮,麻绳与钢丝绳,木锯与钢锯,木卷扬机与铁卷扬机,木扇车与铁鼓风机,木旋床与铁车床,木刨烟机与铁刨床,木风箱与钢发动机……无非中国人是用非金属制造,而欧洲人转换为用金属制造。还有,木榨油机、木制茶机、木造纸机、木缫丝机、木提花机、木三锭脚踏纺纱机、木链传动灌溉机……以及其他分散在各种书籍、器物、建筑、图画、雕刻中大量的科技元素、经济原理和文化思想等,岂不正好成了自15世纪起就实行知识产权制度国家的创新原型、创新灵感吗? 创新铸春秋,创新定乾坤。 2009年,刘刚、李冬君在《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一书提出:历史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另一个是"文化中国"。我的看法,"创新即国家,文化即国家",而不是"朕即国家"、"政治即国家",应当从创新的视角看待国家和划分历史。借鉴他们的学术观点,我补充一个:"创新中国",改良一个:"朝代中国"。这样,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便为"一个中国,三种形态": --"朝代中国"; --"文化中国"; --"创新中国"。 其中,"创新中国"是最重要的。 然而多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是研究"朝代中国"的最多,研究"文化中国"的较少,研究"创新中国"的最少。甚至连战国至隋唐就有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竟是1943年由英国人李约瑟命名为"四大发明"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开辟的长安到中亚、西亚以及连接地中海各国的古商道,竟是1877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可见我国近现代知识界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之淡漠。 通过几十年研究,我发现,导致中国1587年至1840年基本偏离"创新之路"和1840年至1949年几乎脱离"创新之路",从而丧失"世界创新中央之国"地位的两大主因是: 内因--在丝绸之路的东端,当时中国国内浓厚的"重道轻器"、"重道轻技"、"重道轻创"的泛道德化,造成"平庸成好人,吟诗为才子"的文化氛围,对创新者、创新人才和有志于创新者的长期压抑; 外因--在丝绸之路的西端,当时欧美各国陆续颁布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对创新者、创新人才和有志于创新者的强烈吸引。 对此,只要看一看1868年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之后,日本人是如何把中国人弃之不用、宋应星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出版的《天工开物》当作创新教科书,很快就赶上了清末中国;而当1945年战败后,则从欧美国家引进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创新,不长时间又实现经济腾飞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史实,我们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创新种子"遇到适宜的"创新土壤"的时候,其生长速度是多么惊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