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耽慢之人


作者:邵淑芬     整理日期:2014-05-11 18:04:15

“耽慢”,是担心太慢吗?作者解释说,是效仿古代优雅文人的“迟延缓慢、随意适性”。自我缓慢,是生活闲适,不慌不忙,或称“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释,则是“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根据何飞鹏先生的《自慢》解释)。是否因为慢工出细活,就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成为最拿手的绝活?古代文人,过的是一种优美的人文生活。吟诗作对,文章写意,诗画言志,文人往来,以文会友,坦诚相处,“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开阔自在的胸怀?现代人是不是也可以过着优雅的人文生活?当然可以。
  工作是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长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茶可使人生起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们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同样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老文化人”邵淑芬,古乐、茶道、茶瓷,件件在行。她认为,每件都需要“慢性”来进行、积极去从事的兴趣,都转化为生活的底蕴和品味。这就是生活的况味。
  和作者一样,我们喜欢古物,并非因为知道东西老,有价值,所以喜欢,而是先喜欢、渐渐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古董。古物的皮壳、色泽、斑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老旧黯沉,在我眼里变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从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们喜欢那份老味道。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从国乐领域,她一步一步钻探中华文化的底蕴,由乐而器而茶,忠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体悟。虽她谦称一切耽慢悠游所致,但我们深知艺术文化的耕耘,非在一朝一夕,而是一条漫漫长路,是终生的信念与坚持。在“人澹如菊茶书院”学茶十年,深知从水质、茶器、份量、水温、出汤时间、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设计,样样都是学问。
  听国乐家邵淑芬,用极富韵味的叙述和优美的图片,娓娓道来她一路耽游的精彩故事。本文最后还纪录了她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亚维侬戏剧艺术节,进行多场中华传统古乐伴奏的感受,同样耽慢有滋味,这正是“文化“的意义。
  有好茶配好瓷,古乐配好书,让人好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沏一壶茶吧。
  作者简介:
  邵淑芬,著名国乐大师、茶文化研习者。有一副“老灵魂”的邵淑芬,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从小就莫名爱上国乐,中学加入国乐社,无师自通考上艺专,投入锣鼓乐的钻研,成为台湾第一位习国乐「板鼓」的女性锣鼓师。十八、九岁时,她因一路旁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又在艺专毕业后转兴插考中文系,同时拜入古琴名家张清治门下研习古琴。从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中文系、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习。曾担任各类大中院校“国乐团”教师,《华夏之音》电台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讲师。著有《实用民族管弦乐器手册》(与徐俊萍合著,2003年11月)、《十番锣鼓研究:以苏州十番班为例》(2000年7月)、《中国传统记谱法:古琴减字谱、昆曲工尺谱、锣鼓经谱》(与施德玉、游丽玉合著,1998年6月)。
  她对中国乡野田野调查民间打击乐谱有精深造诣,从西安古乐到新疆手鼓、潮州锣鼓、甚至土家族的「打溜子」、苏南的十番锣鼓;第一手纪录了少数民族留传千年的锣鼓谱。
  邵淑芬因好古,进入古董收藏,也结识了从事古董业的夫婿林敦睦。研习美术出身的林先生,转业制作瓷器,到大陆的江西景德镇落脚烧瓷。与夫婿开始烧制灵动雅致的手绘白瓷,从景德镇转到福建德化县,慢研出德化窑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为行家最爱的逸品。
  目录:
  
  目录:
  
自序1
推荐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荐序优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国乐的门槛14
十九岁的打鼓“姥”17
“同期”与“票房”27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乐”之章43
打击乐和锣鼓乐44
一方风土一方人48
西安鼓乐51
新疆手鼓54
  目录:
  
  自序1
  推荐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荐序优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国乐的门槛14
  十九岁的打鼓“姥”17
  “同期”与“票房”27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乐”之章43
  打击乐和锣鼓乐44
  一方风土一方人48
  西安鼓乐51
  新疆手鼓54
  潮州锣鼓57
  土家族打溜子61
  苏南十番锣鼓66
  “器”之章75
  古器物,越陈越香76
  初试古董买卖82
  从古董到新瓷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92
  人生功课转向100
  玉瓷润心,“敦睦窑”104
  “茶”之章115
  学茶之始116
  初任事茶人119
  茶与乐123
  我的自在茶129
  “慢”之章137
  在亚维侬139
  传统是奢侈品?147
  慢的生活美学154
  悠游于古160
  附录一:昆曲剧团相关资料166
  水磨曲集昆剧团166
  兰庭昆剧团167
  台北昆曲研习社169
  附录二:琴苑相关资料171
  百乐琴苑171
  等闲琴馆172
  中华古琴学会——台北琴道馆173能够静静地,深入地品尝一盅茶,您才能够跳脱人浮于世的烦琐,感受到生活的况味。
  就像用好茶好水、优雅的白瓷,沏的一壶好茶;配上空灵的古乐,布置的一套茶席。茶过三巡,点到即止,却令人回味再三,心明意畅,甚至兴起同样“习古”、“耽慢”的兴趣,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爱好古乐,仰慕古物,喜好茶道,有一副怀古的“老灵魂”,抑或你是一个愿意静心、或者渴望静心之人,那么这是一本会让您爱不释手,静心赏读的小书。我的自在茶
  赵州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这是禅宗有名的“赵州茶”公案,我很喜欢这个朴实无华的老故事。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喝茶、为什么爱茶,有没有什么茶经茶道,我想都无能回答,只能学赵州禅师说:来喝茶吧。
  春天我喜欢喝乌龙茶、包种茶,春茶有春天特有的香气。秋天我爱喝凤凰单丛和木栅铁观音。凤凰单丛通常来自同一株老茶树,不同的茶树,采下来的茶却有不同的花香气:芝兰香、蜜兰香、桂花香,非常特别,入喉甘韵十足,很适合深秋。寒冬时我喜欢泡岩茶。
  我喝茶没什么玄奥的道理,经验加科学而已。譬如说温壶,为了防止注入热水时水温降低,影响茶叶冲泡出来的结果,所以事先温壶,在我看来是科学而非仪式。
  从八○年代起,台湾喝茶的艺术越来越细腻精致,各式的茶室、茶店、茶空间大隐于巷弄,不求闻达,而爱好者络绎不绝。而我呢,从未想成为专业茶人,亦不孜孜矻矻。高手如林,我自觉没什么特别可教人的,能分享的只有我自己喝茶的一点体会。
  我曾和几位同好去过茶山,亲眼见茶叶从生在树上到制成茶叶,经历多少辛劳,一批好茶更是集合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但我没有因此成为茶博士,不过因此更懂得心存珍惜,用心冲泡,方不枉费好茶。台北市附近,阳明山、石碇、乌来都有很好的水质,若无暇大老远去取水,以逆渗透或麦饭石过滤自来水,亦可泡得一壶好茶。
  泡茶的技艺是学也学不完的。同一种茶,必须反复实验,反复练习,玩味这一次茶汤和上一次滋味有何不同。有时依样如昨,味道却变化了,原来当天的天气、湿度,都会影响茶汤的味道。我从不限定多久时间才学到好。自训之道是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泡一种茶,慢慢体会,逐步实验,经验不断累积之后,才能充分掌握一种茶的滋味。可是再换上另外一种茶,又要重头开始。重新经历反复实验,不断练习的过程。所以我说学茶是永无止尽的。
  记得我二十几岁时,曾陪着香港来的弹词师父张善珙,在台北到处乱逛买茶。看师父不辞劳苦只为找一种好茶,也跟着买几两回家尝尝。那时哪懂什么泡茶技术?可冲出来还是茶香四溢,艳惊四座。至于是哪一种茶?年轻的我既不认得也不记得。
  如今在我“拾岁小玩”的工作室和新店家中,都有一方小小的茶室,早晚都会为自己泡盅清茶,那是一天烦神劳心后,特别平静的时光。冲茶之间,往往不用寻什么特别的话题,就这样和对座的喝茶人共啜着光阴悠悠。一个人泡茶时,我边喝茶边看书,读经、读史、看小说、念古诗词,从不觉得无聊。我最喜欢关汉卿的《四块玉》:“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一盏茶的时间,什么都云淡风轻了。
  我的学茶老师说我,喝茶仅为自己高兴。我自己想想,果然不错,到得后来,我无论喝茶、弹琴、收藏古玩、欣赏茶器,都为了自娱自乐,别无他求。这大概就是耽慢之人,最自然不过的结果吧。
  坐在山中的家,倚窗望去一片青翠,槭树摇曳,置一案茶几于窗边,几旁宝鼎生烟,几上茶香袅袅。这时我想起古人书中的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虽无童子专门伺候,但寒宵兀坐,长日清谈,亦不远矣。
  再斟一杯热茶,我想起年少时跟着善珙老师买茶,突然觉得一直向往的古人世界已经都到眼前。
  还能再对茶说什么?仍是那句老话:“喝茶吧。”
  茶与乐
  受到事茶经验影响,我觉得茶与乐是不应该分开的。
  但我理想中的茶与乐,并非把茶人和乐人两种“专业人士”拉在一起,同台表演,他人皆为第三者。茶和乐本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需泾渭分明。事实上,连掌声也是多余的。明代画家陈洪绶有幅《品茶图》,两名文士对坐,端茶正饮,石桌上放着古琴,此时无言胜有言。
  还有明代唐寅的《琴士图》,大概画的是大热天,琴士敞着宽松衣领、赤着脚、盘腿坐在松树下,琴放在膝盖上,膝前有茶壶、茶杯,一旁还有炉焚香。侍童在另一端煽火煮茶,备妥墨砚,等着主人随时挥毫吟诗。
  正好像宋人梅尧臣说的“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古人喝茶时弹琴,弹琴时喝茶,随性自在,多么令人神往!虽说现代人要像古代文士“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精通是不太可能的,不过,哪怕是听着爵士乐、钢琴曲、大提琴曲,或是听着歌剧、宗教音乐,或随口吟唱,都可以是一种茶与乐的结合。
  唐人烹茶,将焙过的茶末与热水齐置于鍑(茶铛)中烹,添入葱、姜、枣、橘皮、茱萸等作料一起熬煮,以茶汤出“华”为美。宋人点茶,茶盏底盛着茶末,再以茶瓶注入热汤,以茶匙或茶筅搅出汤花、沫饽。明代开始制茶由团茶改为散茶,因此由茶壶烹茶,两人手执品茗杯,此品茗法流传至今。
  现代常见用完整的茶叶,冲入热水“泡茶”方式,是明太祖之后方始普遍。古人多喝末茶,类似日本茶道里的抹茶。既然现代人从制茶、泡茶的方式,到茶具的器形,样样都已与古人大相径庭。要模仿古人喝茶,已不太可行。茶味不同,喝的人也变了,现代人的眼睛、耳朵、舌头、感受事情的方式,都不同于古人。虽说喝茶能发思古之幽情,并不是针对茶的滋味去思古,而是针对喝茶的情境去思古。
  我自己喜欢古乐,自然向往古书古画里茶人同时也是乐人的境界。但即便用的是现代音乐,以业余的音乐技巧,一般的用茶技艺,只要心灵的频率对了,也可以意韵洋溢。瞧古画里的文人,抚琴、喝茶、焚香、观画、读书,那是为了表演给谁看,不都为着自己的生活情趣吗?
  放下“别人看起来怎样”的心,方是自在的开始。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我喜欢一个人泡茶,也喜欢三五好友一起喝茶。有时我们以茶为主题,各人带来自己喜欢的茶,边喝边聊泡茶的心得。有时拿同一种茶,试试不同水质,或换不同茶具,讨论泡出来的结果,也切磋彼此的沏茶技巧。如果是几个音乐朋友同聚,我们会围着茶桌,一面茶烟袅袅,一面轮流弹琴、击鼓、清唱弹词或戏曲。甚至也有戏剧圈朋友,即席表演一段默剧……
  茶使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意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静心的空间。
  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上班时间我是不泡茶的。我在自家和工作室都有喝茶的空间,里面茶桌、茶椅、茶炉一应俱全。炉上搁着银壶、陶壶,里面随时有热腾腾的水;桌上放着茶罐、茶盘、茶杯、茶壶、水方、茶则、盖置、茶巾、茶匙,各就各位,只要一坐下来,立刻就可以进入泡茶的天地。其实更简单一点儿,独自一壶一杯,随时添水,构成茶席。重要的并非茶室形式,而是心的场域。






上一本:问孝道 下一本:茶铎八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耽慢之人的作者是邵淑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