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作为一种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历法,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并且千百年来一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指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之万年历现已成为居家必备之书,所以我们在传统历书的基础上增添了与现代人生活比较接近的内容,融进了许多常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文化知识,编成此书。本书共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和万年历表。既保持了传统历书的本色,又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内容,希望能给读者的居家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王光普,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三年,回国后,在某外企担任人事部门经理职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培训经验。其个人对国学经典情有独钟且颇有研究,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工作。 目录: 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章历法常识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开始了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据史料记载,我国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此项活动)。经过历代人不断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不仅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还为我们解开了不少谜团。 一、万年历由来的传说 二、阳历和阴历 三、天干地支纪法 四、六十甲子 五、闰日、闰月和闰年 六、星期的来历 七、四季的成因及划分 八、月相 九、阴阳五行说 第二章生肖星宿第一篇 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章 历法常识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开始了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据史料记载,我国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此项活动)。经过历代人不断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不仅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还为我们解开了不少谜团。 一、万年历由来的传说 二、阳历和阴历 三、天干地支纪法 四、六十甲子 五、闰日、闰月和闰年 六、星期的来历 七、四季的成因及划分 八、月相 九、阴阳五行说 第二章 生肖星宿 生肖是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每个人的生年都有一个动物作为生肖;由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天上的一些星星也进行了研究,因此就有了二十八星宿和十二星座之说。十二星座不仅是我国古代的研究发现,对其起源,国外也流传着不同的神话传说。 一、有关十二生肖产生的历史 二、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 三、十二生肖年份对照表 四、生辰八字 五、生辰八字的推算规律 六、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 七、二十八星宿与择吉避凶 第三章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仅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不能完全地反映太阳运行的周期,而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需要严格遵守太阳的运行规律,由于农历不能准确地指导农业,因此在历法中就又增加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二十四节气简表 三、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黄道位置 四、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 五、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对联 六、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农谚 七、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第四章 姓氏文化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可见,中国姓氏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且内涵丰富的。 一、姓氏的历史知识 二、姓氏的由来 三、姓与氏的关系 四、百家姓 五、古人的改姓现象 六、古人的名和字 七、古人的号 第五章 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可以说,从农历的年初到年尾,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而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或者说是节日习俗都因节、因地而异。 一、正月初一贺新春 二、正月十五闹元宵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禁烟扫墓寒食节 五、扫墓祭祖清明节 六、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六月六姑姑节 八、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九、七月十五鬼节 十、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一、九月九重阳节 十二、十月一烧纸衣 十三、冬至莫忘吃饺子 十四、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五、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十六、除夕守岁到天明 第六章 婚丧寿诞祭祀礼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形成了严格的道德礼仪规范,因此,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婚丧、寿诞、祭祀等。而涉及社会生活后的礼仪则被我们习惯性地称为礼俗。 一、结婚礼俗 二、生育礼俗 三、贺寿礼俗 四、丧葬礼俗 五、祭祀礼俗 第七章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一种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民间信仰则主要是指俗神信仰。人们把传统信仰中的神灵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对己有利的人物神化,然后经过反复的筛选、淘汰与组合,从而构成了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用拜祭的方式祈求神灵帮助自己实现夙愿。 一、玉皇大帝 二、王母娘娘 三、福神 四、禄神 五、寿星 六、财神 七、喜神 八、门神 九、灶神 十、钟馗 十一、床神 十二、土地神 十三、四大菩萨 十四、弥勒佛 十五、送子观音 十六、月老 十七、雷公电母 第八章 对联习俗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春联习俗 二、婚联习俗 三、寿联习俗 四、挽联习俗 第二篇 万年历表 一、1931~1940年 二、1941~1950年 三、1951~1960年 四、1961~1970年 五、1971~1980年 六、1981~1990年 七、1991~2000年 八、2001~2010年 九、2011~2020年 十、2021~2030年 ……万年历作为一种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历法,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并且千百年来一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指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之万年历现已成为居家必备之书,所以我们在传统历书的基础上增添了与现代人生活比较接近的内容,融进了许多常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文化知识,编成此书。《最新实用民俗万年历大百科》共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和万年历表。既保持了传统历书的本色,又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内容,希望能给读者的居家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章历法常识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开始了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据史料记载,我国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此项活动)。经过历代人不断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不仅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还为我们解开了不少谜团。 一、万年历由来的传说 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据说,它是为了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的功绩,才将其命名为“万年历”的。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进行查询使用,与原始历法并无直接联系。若要追寻万年历的由来,还得从远古时代商朝的一个故事说起。 日晷仪和水漏壶的出现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制度不够健全,天时和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结合起来,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年月,尽管农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收获甚小,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当时的天子祖乙(约公元前1450年)看到由于节令的紊乱而导致民不聊生,很是忧虑。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当时,人们都以为是得罪了天神,天子祖乙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亲自率领百官,熏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谕全国百姓设坛祭天,祭拜天神,请求宽恕,使节令恢复正常,可是节令仍旧紊乱。 当时在定阳山下,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樵夫,以打柴采药为生,但是对历法及节令却很感兴趣。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砍完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望着树影出神,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大半个时辰,回过神后,他发现这时地上的树影已经悄悄地移动了方位。这时,万年灵机一动,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受此灵感的启发,万年急忙起身往家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设计出了一个可以通过测日影来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这个日晷仪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一遇到阴雨天气就无法使用,这也是万年苦恼的事情。 后来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到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5层的漏壶,这样就可以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了。这个计时方法的好处就是,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所以,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可以制定出准确的节令了。 研究有了初步进展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万年非常高兴,为了使他的这两项发明造福百姓,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顺便向天子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祖乙觉得万年的解释很有道理,并且坚信万年一定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历法,于是就把万年留在自己身边,然后在天坛前盖起了日晷台和漏壶亭,还派了12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热爱历法与节令研究的万年就开始专心致志地钻研时令了。 过了一段日子,天子祖乙派大臣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阿衡来到日月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后,万年就拿出了他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听到万年的叙述后,阿衡心里非常不安,他担心万年制出准确的历法后,会得到天子的重用,然后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决定除掉万年。回去后,他就用重金雇用了一名刺客,准备行刺万年。让阿衡以及他所用刺客无奈的是,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去射杀万年。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勤奋的万年仍旧进行着他的研究,只听得“嗖”的一声,万年感到胳膊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然后应声倒下了。见状,童子们高喊捉拿刺客,守卫的士兵当场将其抓获,然后将其扭送到天子面前。祖乙经过审问得知这些都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然后亲自到日月阁探望只受了点皮肉之伤的万年。 见到天子后,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了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不负众望,大功告成 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入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时间一长又会造成节令失常,给天下人带来麻烦。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 又经过了数十个寒暑的精心研究,万年制定的较为准确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在任的国君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面对如此忠诚的臣子,国君甚是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上就是“万年历”由来的传说。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道出了万年历制定的艰辛,所以,作为感受到万年历带来便利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一伟大的劳动成果。 二、阳历和阴历 古时候人们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称为一年,并且他们很早就发现年与年之间的间隔是365天,不过“年”这个单位太大,用起来也不方便,而“天”这个单位又太小,于是便想方设法在“年”与“天”之间加入一个计量单位,于是历法便应运而生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熟悉的历法莫过于阳历和阴历了。 对于阳历和阴历,相信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它们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历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那么,阳历和阴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之分?为什么会有闰年、闰月之说?这些问题,你都了解吗? 阳历的由来 阳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历法。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视运动周期为依据,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基础,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1周(1回归年)为1年。1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1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并且每次都固定地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阳历的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4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400年再闰,即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那么,为什么阳历里独独2月在平年是28天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凯撒着手制定阳历时,本来规定每年12个月,逢奇是大月,有31天;逢偶是小月,有30天。但这样算下来,一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所以必须设法在一年中扣去1天。那么,扣去哪个月的一天呢? 因为在古罗马,执行死刑都是在2月,因此人们认为2月是最不吉利的月份。所以就在2月份里扣去了一天,2月份就变成了29天。后来,屋大维继凯撒后做了罗马皇帝。屋大维发觉凯撒是7月生的,7月是大月,有31天,而自己是8月生的,8月是小月,只有30天,为了在生日月份的天数上和凯撒有同等尊严,屋大维决定把8月也改为31天,他还将下半年的10月和12月改成了大月,将9月和11月两个月改为小月。但是这样就又多出来一天,为了保持一年365天不变,只好又从不吉利的2月内扣掉。于是,2月就只有28天了。 所以现在的公历:1、3、5、7、8、10、12月为31天,4、6、9、11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是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和两弦。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过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 阴历的由来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我们称为“太阳历”,简称“阳历”;而月亮又被称为“太阴”,所以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我们就称为“太阴历”,简称为“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是指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它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12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就是阴历,但它并不是纯粹的阴历,而应该叫做“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作一个月,与阳历一样,也是12个月算作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即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即29.5366日),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了方便起见,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在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用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新中国成立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所以制定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三、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被称为“十天干”;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叫做“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但也曾用于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天干地支是如何被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呢? 天干地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时期,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以60年为一个周期,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以此类推,一个周期轮回完,再从头开始下一个周期。尽管如今我们都采用公元纪年,但是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是可以换算的,其具体换算方法如下。 第一种算法。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依次排下去,地支12后接1,也依次排下去。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纪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的天干。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4年。用该年尾数4找出相对应的天干为“甲”。然后,用1994除以12得余数为2。用余数2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戌”。那么,公元1994年则为农历甲戌年。 第二种算法。 1.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例1.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2010-3=2007,2007/10=200余7,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2010-3=2007,2007/12=167余3,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年用天干地支纪年表示为庚寅年。 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再举一例来说明。 例2.我们再以1982年为例。 天干算法:1982-3=1979,1979/10=197余9,9对应天干第9位是壬,即天干为壬; 地支算法:1982-3=1979,1979/12=164余11,11对应地支第11位是戌,即地支为戌; 综上公元1982年用天干地支纪年表示为壬戌年。 天干地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不如干支纪年应用地广泛,多为推算八字所用。干支纪月时,不是农历的从初一到月底,而是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到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 历书上的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的说法,只是一种近似,而不是全等对应。若遇到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若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依照正月的干支,其余月份按照干支来推算。60个月,即5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下个周期继续,如此往复,循环下去。 天干地支纪月法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正月 2月 寅月 从立春到惊蛰 雨水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二月 3月 卯月 从惊蛰到清明 春分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三月 4月 辰月 从清明到立夏 谷雨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四月 5月 巳月 从立夏到芒种 小满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五月 6月 午月 从芒种到小暑 夏至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六月 7月 未月 从小暑到立秋 大暑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七月 8月 申月 从立秋到白露 处暑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八月 9月 酉月 从白露到寒露 秋分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九月 10月 戌月 从寒露到立冬 霜降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十月 11月 亥月 从立冬到大雪 小雪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十一月 12月 子月 从大雪到小寒 冬至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十二月 1月 丑月 从小寒到立春 大寒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