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线装经典:茶道·茶经


作者:《线装经典》编委会     整理日期:2014-04-06 15:22:39

全书从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风情四个方面对“茶道”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其后还附有陆羽的《茶经》等。
  作者简介:
  《线装经典》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极佳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目录:
  第一章话其史
第一节茶的起源
传说与记事
古时传说
古书记事
解“茶”字寻茶树
“茶”字由来
茶树的起源
第二节茶的发展
茶之为饮始自西汉
先秦说
三国说
西汉说
茶风渐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第一章话其史
  第一节茶的起源
  传说与记事
  古时传说
  古书记事
  解“茶”字寻茶树
  “茶”字由来
  茶树的起源
  第二节茶的发展
  茶之为饮始自西汉
  先秦说
  三国说
  西汉说
  茶风渐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茶的传播
  国内路线
  始于巴蜀
  顺江而下
  继续东移
  行至江南
  由东转南
  国外路线
  茶在亚洲的传播
  茶在欧洲的传播
  茶在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传播
  千年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政策的发展及废止
  变迁的茶马古道,不变的民族精神第二章赏其艺
  第一节茶叶艺术
  茶叶的演变
  自然形态的鲜叶
  从散茶到饼茶
  从饼茶到蒸青散茶
  从蒸青散茶到炒青绿茶
  基本茶类
  碧绿青翠的绿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诗中赞美之物即为茶。茶是世间最圣洁、最清灵之物,它立于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笑看世事变迁,同时将自己的美好分与世人。人们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从而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
仅仅一杯清茶,便已饱含世间百态。茶从不以高傲之态面对世人,无论贫穷富有、卑贱尊贵,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它。达官富人以“红泥小炉、娈婉卯童”烹煮出的茶极致香醇;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来的茶清纯脱俗;布衣百姓用粗瓷大碗冲的茶也同样甘洌芬芳。从“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样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板桥是多么的醉心于这种与茶为伴的闲逸生活。由此可见,在品茶之时,品的不只是茶味,更是自己的心境。人生如茶,茶在经过沸水冲沏、浸泡之后方可凝香吐味。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人间冷暖、飘摇浮沉之后,方能感悟出人生真谛。
如今,茶文化大为盛行,爱茶、好茶之人越来越多。一些人醉心于泡茶的艺术,并将其称之为“茶道”。然而,“茶道”仅指泡茶过程吗?其实不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诗中赞美之物即为茶。茶是世间最圣洁、最清灵之物,它立于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笑看世事变迁,同时将自己的美好分与世人。人们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从而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
  仅仅一杯清茶,便已饱含世间百态。茶从不以高傲之态面对世人,无论贫穷富有、卑贱尊贵,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它。达官富人以“红泥小炉、娈婉卯童”烹煮出的茶极致香醇;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来的茶清纯脱俗;布衣百姓用粗瓷大碗冲的茶也同样甘洌芬芳。从“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样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板桥是多么的醉心于这种与茶为伴的闲逸生活。由此可见,在品茶之时,品的不只是茶味,更是自己的心境。人生如茶,茶在经过沸水冲沏、浸泡之后方可凝香吐味。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人间冷暖、飘摇浮沉之后,方能感悟出人生真谛。
  如今,茶文化大为盛行,爱茶、好茶之人越来越多。一些人醉心于泡茶的艺术,并将其称之为“茶道”。然而,“茶道”仅指泡茶过程吗?其实不然。
  茶道发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有“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的记载。唐人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有“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著名论断。但是,千百年来关于“茶道”的定义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古人将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饮茶所带来的主观感受统称为“茶道”,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体味到的“茶道”又似乎不仅仅是这些。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都希望给“茶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最后都徒劳无功。因为“茶道”一词所承载的内涵和外延实在是太广阔了,任何语言都无法将其完整地表述出来。
  也许,这种“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正是茶道的魅力所在吧。呆板的语言解析只会使茶道的真正本质遭到曲解,它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只能依靠实践茶道者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理解。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大多乐意将茶道看成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富有智慧的修身之道。可以说,在今人眼里,实践茶道与其说是为了泡沏好茶,倒不如说是为了摒除杂念、陶冶情操。从这一点上看,茶道体现了中国人追求“清静平和”的哲学理想和推崇“恬静淡远”的审美情趣,与“内省修行”的宗教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书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及茶的风情等四个方面,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广大读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茶道”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书中有对茶艺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代茶艺的介绍;有中日韩茶道的比较,也有我国地方茶俗及异域茶俗的介绍;有多种实用、对症的茶药方,也有多种美味可口的茶餐烹制方法,处处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全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平易,相信会对众多饮茶爱好者、茶艺工作者或茶文化工作者有所帮助,并促进茶道、茶艺的发展,促进有关茶道文化的深入研究。
  下面,就请您翻开这本书,跟随编者的思绪,抛开尘俗的纷扰,让心灵被茶香包裹、被茶味浸润,进行一次别样的茶道之旅吧!茶叶的演变
  从发现野生茶树到现在,茶叶的形态和加工方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这种巨变中我们也可窥见中国制茶历史的悠久性。在形态上,茶叶经历了直接取自茶树的鲜叶,压制、晾晒后制成的饼茶以及变革加工后的各类散茶三种迥然相异的形态;在加工方法上,茶叶则经历了晾晒制干,压制成饼,蒸青、炒青以及现今门类众多的茶叶加工工艺四个阶段。
  形态各异的茶叶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茶树品种、鲜叶原料质量、加工条件、加工技艺及饮茶风潮都会影响制茶工艺的发展和演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三者。自然形态的鲜叶
  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晏子“以茶代菜”,这里的“茶(荼)”都是指从野生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青叶。可见人们在最初发现和利用茶的时侯,都只是循其自然形态,并未进行加工,更谈不上讲究品种和加工技巧了。
  东晋时期,由于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到作为日常饮料饮用,以及当时人工种植茶树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原料的选择与加工上。
  早在东晋时期,已有地方开始运用制茶工艺了。《华阳国志》中提到:巴国把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武王。巴国距周足有千里,显然,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进贡给周武王的茶绝不可能是鲜茶,很有可能是晾晒或烘干后的散茶。但史料没有对其中的制茶工艺进行具体描述,所以后人也无从考证。从散茶到饼茶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散茶的储藏和运输极为不便,人们便将散装茶叶跟米膏和在一起制成茶饼,即晒青饼茶。这种处理方法既能减小散茶的体积,又能延长其保质期,因此一直沿用至初唐时期。
  在唐代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蒸青茶饼取代晒青饼茶成为了当时茶的主要形式。因为晒青饼茶经过初步加工后仍有浓浓的青草味,而蒸青茶饼克服了这个缺点。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详细介绍了蒸青茶饼的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简单地说,就是将新鲜茶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这种制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朝廷设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专门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新品不断涌现。宋朝历代君王多嗜茶,且注重奢华,对贡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于是,龙凤团茶便诞生了。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载,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以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后来,专为皇帝监制贡茶的福建转运使蔡襄发明了更为精致的小龙凤团茶。该茶用料考究、做工细巧,实属当时茶叶中的极品。
  从饼茶到蒸青散茶
  据《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龙凤团茶,散茶即蒸青散茶。蒸青的龙凤团茶压榨去汁时会损失部分茶香,且制茶过程费时费工。于是,蒸青散茶便应运而生。
  蒸青散茶出现在宋代,制作方法是将茶蒸后直接烘干,这样可以较好地保留茶的香味。元代王祯的《农书》对当时制蒸青散茶的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饼茶和散茶并存的局面直至明代初期才被打破。1391年,明太祖下诏废除贡茶中费时费工的龙凤团茶,改用散茶,以减轻茶农的负担。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由此,独存下来的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盛行。 






上一本:象棋中局疑难问题解答 下一本:老古董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线装经典:茶道·茶经的作者是《线装经典》编委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