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之见于载籍者,《灵枢》《素问》《难经》而上,《神农本经》为最古。诸经所论在审病,《本经》所论在主治,道实相为表里,惜其传授姓氏不可考,人遂以为汉人所假托,然秦人焚书,医药之书不毁,其为上古所遗无疑,后之继是书而作者,陶隐居《别录》为最善,乃宋金元以来着本草书者十数家,其言愈多,其道愈歧,其说愈新,其旨愈晦,则皆求胜于《本经》,求加于《别录》,而失之庞杂芜秽者也。世医相沿承用不知其非,即号称名医者,又止讲临证习方书,而于《本经》与《别录》则以寻常本草书视之,不能参互考订,疏其文而证其解,故古人用药之意与药之所以愈病,其说隐晦淹塞,以至于今。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一药有一药之效,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此闰庵邹君所以有《本经疏证》之作也。 闰庵籍隶武进,为邹道乡先生后裔,敦行谊,通儒术而隐于医,性耽著述,所撰杂文甚多。其为是书也,以《本经》为主,以《别录》为辅,而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干金方》《外台秘要》与《唐本图经》,兼取六经、五雅、诸史、《说文》,旁及道经、佛书、群芳谱、名人著作,凡有关于论药者为之疏解辨证,或论病之所宜药,或论药之所宜病,与夫当用、不当用之故,务求其精,毋失于粗,务求其真,毋惑于似,反复校勘,一扫本草诸家庞杂芜秽之言,而归于至当,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着。由是而审证用药,审药定方,安有不起之病哉!至于唐以后之书,或引焉,或缺焉,或仍焉,或驳焉,或取之而不尽取焉,要以明《本经》之主治者为准尔。 汤子卿鹾尹与君莫逆交,素工岐黄术,笃嗜此书,欲谋刊布而以问余。余受其书而读之,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辨论之体,思则幽邈之思,识则卓越之识,绝非近世医书可比,爰乃商诸同志捐赀集腋以成其事。余素不知医,余以信汤君者信邹君,则其书之必传于后可知也,其它所撰述之文,必传于后亦可知也,则邹君之藉以不朽者,其在于此欤!抑不仅在于此欤! 目录: 《本经疏证》读懂伤寒的金钥匙 本经疏证 序 邹润安先生传 例言 序 卷一 丹沙 云母 矾石 消石 朴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粮《本经疏证》读懂伤寒的金钥匙 本经疏证 序 邹润安先生传 例言 序 卷一 丹沙 云母 矾石 消石 朴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粮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赤石脂 白石脂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卷二 甘草 干地黄 生地黄 术 女萎(萎蕤) 柴胡 麦门冬 独活 防风 卷三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细辛 芎药 黄连 黄芪 卷四 蒲黄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陈蒿 王不留行 升麻 牡桂 箇桂 柏实 柏叶 茯苓 茯神 酸枣 檗木 干漆 卷五 发髮 乱发 人尿 妇人棍裆 龙骨 阿胶 鸡屎白 石蜜 牡蛎 文蛤 橘柚 大枣 麻子 饴糖 冬葵子 葵根 瓜蒂 卷六 雄黄 石膏 凝水石 干姜 生姜 葛根 栝蒌根 苦参 当归 卷七 麻黄 通草 芍药 瞿麦 百合 知母 贝母 黄芩 紫菀 款冬花 败酱 紫参 石韦 白薇 艾叶 卷八 王瓜 海藻 防己 红蓝花 牡丹 白前 桑根白皮 竹叶篮(竹叶) 吴茱萸 栀子 枳实 厚朴 秦皮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卷九 马通 羊肉 露蜂房 鳖甲 蛴螬 蜚虻 塵虫 梅实 大豆黄卷 赤小豆 酒 粳米 小麦 大麦 淡豆豉 葱实 薤 苏 卷十 伏龙肝 铅丹 代赭石 戎盐 大盐 食盐 锻灶灰 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汤、泉水、井花水 附子 乌头 乌喙 天雄 半夏 卷十一 大黄 葶苈 桔梗 旋覆花 藜芦 射干 蜀漆 甘遂 白敛 大戟 泽漆 荛花 牙子 商陆 白头翁 苇茎 连翘 陆英 蒴藿 芜花 卷十二 巴豆 蜀椒 皂荚 诃梨勒 梓白皮 猪胆 蜘蛛 水蛭 蜣螂 鼠妇 衣鱼 新绛 桃核仁 杏核仁 李核仁 醋 本经续疏 序 卷一 石钟乳 黄精 菖蒲 兔丝子 牛膝 茺蔚子 车前子 木香 远志 龙胆 石斛 巴戟天 赤箭 卷柏 蓝实 络石 蒺藜子 肉苁蓉 卷二 续断 漏卢 营实 丹参 茜根 兰草 忍冬 地肤子 杜若 豆蔻 肉豆蔻 白豆蔻 沙参 石龙刍 薇衔 槐实 槐花 枸杞 琥珀 榆皮 楮实 五加皮 蔓荆实 辛夷 卷三 …… 本经序疏要 跋本经疏证 禹余粮 味甘,寒,平,无毒。主欬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禹余粮外以石为壳,形如鹅鸭卵,中生黄粉如蒲黄,无沙者佳。其极好者乃如牛黄,重重甲错,甚者紫色靡靡如面,嚼之无复(口参)。(隐居) 流行坎止,水之性也。然必各当其可,斯为至顺,若流行仍复坎止。坎止不废流行,即为至逆。人身之水至于不顺而逆,将胥一身之气悉引之使逆矣,尚得折之以冀其平哉!夫人身除气以外,凡若血若津若液,以及脑髓精唾涕泗泪溺,无非水也,设止一件逆而难驯,犹非大患。苟日引一件,渐渐诸件俱逆,必至正气反不足以主持,是人尚得食息起居耶!治此者,惟使生气竟与病连衡,随于其中,挽病气为生气,其理较之逆折为深。其势较之逆折则顺,此《本经》禹余粮之主治也。 欬逆、寒热者,涕唾痰涎之逆也。烦满、下赤白者,津液之逆也。血闭、症瘕、大热者,血之逆也。涕唾痰涎之逆既已上出,仍复横溢;津液之逆既已下漏,仍复中阻;血之逆既已内结,仍复外发。不似水之不废流行,乃犹坎止耶!治水之道,防土为先,渗泄为要,而诸证者,中阻内结,土气并未崩溃,下赤白,外大热,上欬逆,渗泄未尝无路,又何从防?何从渗?而谁知有生于水中,得成为土之禹余粮,能深入水中,化水气为土气者耶!夫禹余粮系水中之石,石中有水,久则干成黄粉,居于水而不流。生于水而不濡,味甘恰合土德,气寒能平暴化,其得治因血阻结而转为热,津液阻而更渗漏,痰涎逆而复横出,亦何疑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