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佛学概论:流行海外30年的佛学入门经典


作者:周绍贤     整理日期:2014-02-24 11:44:30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几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经典数量繁多,义理艰深,语言晦涩,往往令人无从入手。
  本书整理自周绍贤先生于台湾几所大学讲授佛学课程时的讲义,框架清晰,内容全面,实为开始研习佛学的必备书籍之一。该书一方面阐明了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中道等基本佛学概念,一方面梳理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兼顾如“三武一宗之厄”等重要史实,以及鸠摩罗什、玄奘、永明延寿等高僧事迹。最后还着重介绍了天台、法华两个极具中国佛教特色的宗派思想,并详细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书史料翔实,说理客观,不仅能让刚接触佛学者迅速入门,获得正确的见地,也能让有一定佛学基础者建立起全面的知识构架,驾驭起佛学全貌,以便更深入地研习。   
  作者简介:
  周绍贤,山东海阳人。幼时便习五经,后师从梁漱溟、熊十力等著名学者。后赴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
  一生治学严谨,博通儒、释、道三家经典,建树颇丰。著有《魏晋清谈述论》、《文言与白话》、《松华轩诗稿》、《道教全真大师邱长春》、《中国文学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论李杜诗》、《庄子要义》、《列子要义》、《汉代哲学》、《应用文》等书。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佛教简史
一、印度早期之宗教
二、吠陀之典籍
三、印度哲学之派系
四、佛教之兴起
佛教产生之背景
释迦牟尼略传
五、佛藏之结集
六、佛教之派别
第二章佛家之根本教义
一、四谛
二、缘起论——十二因缘
三、三法印推荐序自序第一章佛教简史一、印度早期之宗教二、吠陀之典籍三、印度哲学之派系四、佛教之兴起佛教产生之背景释迦牟尼略传五、佛藏之结集六、佛教之派别第二章佛家之根本教义一、四谛二、缘起论——十二因缘三、三法印四、八正道第三章佛法要义说略一、中道二、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三、业四、因果五、轮回六、三学——戒定慧戒定慧七、涅槃第四章大乘小乘一、由小乘分出大乘二、小乘三派三、大乘三系中道宗(空宗)瑜伽宗(有宗)圆觉宗四、大乘小乘之区别五、大小乘一体第五章汉时佛教来华一、佛教初来之时期二、西方名僧东来传道三、中土高僧西游求法四、汉世之佛教佛老并尊最先之佛经与理论五、结论第六章魏晋佛学之发展一、佛学与道家合流养生成神神与道合二、名士与高僧道理相通,情意相投方内方外,品节同俦论学谈心,俨然一家三、般若学与大乘建基四、结论第七章南北朝佛理之阐扬甲南朝一、佛玄并盛二、宋世弘扬佛学之主要人物——谢灵运三、齐朝崇信佛法之中心人物——竟陵王四、梁武帝之笃信佛教五、陈世之三大师六、佛理之研讨涅槃佛性渐悟与顿悟成实之学兴般若三论复兴乙北朝一、帝王提倡佛教二、北魏之毁佛三、北周之废教四、佛学与儒学及方术五、佛学之阐扬禅法净土戒律丙结论一、南北佛学概观二、神灭神不灭之说形亡神存之辩报应之说结论三、三教问题义理融和释道相争及反佛言论结论第八章隋唐佛学八宗竞盛一、帝王崇佛二、中西名僧译经三、中国大乘八宗说略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四、小乘二宗俱舍宗成实宗五、结论天台之圆融论华严之性起说玄奘之博学第九章宋明佛学禅宗盛行一、宋元明清佛教概况二、台宗复兴三、禅宗特盛宗密所述之三宗七家禅门之变风五家七宗宋元明清之禅元各宗之融会四、佛学对宋明理学之影响五、明朝四大师六、喇嘛教七、结论第十章天台、华严教义一、天台思想述要统摄整体佛法树立性具圆融开出一念三千成就五略十广二、华严思想述要主倡五教十宗开显四法界观提揭十玄缘起树立六相圆融成就菩萨十地附:自东晋至隋唐佛教最盛,对于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一、三教相攻二、三教相融三、僧众杂滥因遭裁汰四、佛教对中华文化之影响五、结论出版后记第一章佛教简史
  一、印度早期之宗教
  原始民族,大抵皆崇拜神权,其所信有理想之宗主,其精神藉之为依皈,此即古之宗教思想。印度自古为宗教最盛之邦,其哲学即产生于宗教之中。公元前3800年左右,中亚细亚之雅利安民族移民由中央高原而下,自印度西北移入印度五河流域,占居雪山西麓、恒河流域间,逐渐征服原有之土人,其宗教思想与当地之宗教思想相混合,因而构成印度宗教。迄今所谓北印度为雅利安民族文化,南印度为达罗毗荼民族文化(印度原有之民族),其实其两者之语言文化早已混合而难于分别。据现代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所著之《印度哲学》,融会印度五千年之思想,将印度哲学之发展分为四时期:
  吠陀时期。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此时为雅利安人居印度及其文化传播之日。各森林修道院发生于此时,而印度唯心主义思想亦发端于此时。吠陀教典之中有歌颂、有梵书、有奥义书,其所纪录,只为人智初期之状,迷信与思想两方面正相斗争。
  史诗时期。自公元前600年至公元200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初期之《奥义书》,迄于各派哲学之发展。此时有《罗摩所行传》,与《大战书》之纪事诗史,将人生关系中英勇性神道性之事迹,写于长诗之中。各种宗教,如佛教、耆那教,湿婆派、维修奴派之成立,亦在此时期中,六派哲学系统亦属之。六派哲学与初期佛教为同时,惟六派书籍之写定,则为后来之事。
  经典时期。自公元2世纪起,始也各派宗教学说,皆为口口相传,其后材料过多,乃有记录之法,而经典出矣。第一期中,各凭其直觉与思维以解释宇宙之秘奥,其继也以文字记载,则思索与反省缘之以起。
  注疏时期。注疏时期与经典时期,颇难严格划分,既有注解,乃有字义之争,是为重文字轻思想之日。
  《吠陀》旧称《韦陀》,为印度最古之宗教,印度上世之宗教哲学皆源于吠陀。吠陀文化以祭祀为主,所祭之神有阿迪多为一女性神祇,为众神之母,又有天神、雨神、火神、智慧神等等,所祭之神颇多。其祭祀之目的亦甚多,如感恩谢神、祈求多福、供奉祖先、忏悔赎罪、解脱灭苦等等。吠陀时期所传之书,为印度思想与文化最早之文献。
  二、吠陀之典籍
  吠陀宗教以婆罗门为代表,吠陀之本义有圣明、智识二义,为感观世界、精神世界之一切智识之泉源,其书依性质与旨趣分为四种,世称“四吠陀”,其名目与内容各书所说不同,兹依较通行者分述如下:
  《黎俱本集》——亦称黎俱吠陀,书中所录为祈祷与赞美上帝之曼陀罗(咒语),或曰寿论,或云养生缮性之书,或言其明解脱法,或谓为读诵吠陀。
  《耶柔本集》——亦称耶柔吠陀,旧云夜珠,或夜受。所录为有关祭祈祷告之礼仪。或曰祠论,或言其明善道法,或谓为祭祀吠陀。
  《娑摩本集》——旧云沙摩,或三摩,所集曼陀罗乃黎俱吠陀中之赞美神力而可歌咏者。或曰平论,或云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或言其明欲尘法,或谓为歌咏吠陀。
  《阿闼婆本集》——亦曰阿闼婆吠陀,所录为祈祷咒语,各种技艺,甚至魔术。或曰术论,或云异能技术梵咒医方之书,或言明咒术算数等法,或谓为禳灾吠陀。此书所载有关家人日常咒愿之词,尚可由之以略寻当时之生活状态。
  以上四吠陀古籍为印度早期文化之总记载,在印度史中居崇高之地位,等于中国之六经。每一吠陀皆合三部而成:一曰曼特罗,即歌颂,即集录。二曰婆罗摩,即仪式。三曰修多罗,即规律教条。四吠陀皆不外祭祀歌颂之词,鲜有哲理可探,婆罗门以之为神典,藉之以发扬义理。婆罗门书颇多,其书之被称为正统者,附属于四吠陀,谓之《四吠陀婆罗门书》,其主要部分如下:
  《本集》——凡圣歌、咒语、祷辞及仪轨等属之。
  《婆罗门书》——阐释吠陀咒颂之真义。
  《森林书》——为隐居森林修行所诵之书。涉及宇宙人生之玄秘事例与意义,须在森林中方可研究实践。
  《奥义书》——或名邬波尼煞昙,为禅修证道之说。讨论有关于物质、灵魂与上帝之关系,及解脱之原理。
  《奥义书》解释吠陀中之玄理,又称曰《吠檀多》,其义为探讨吠陀最终之真理,由纯学术之观点而言,《奥义书》乃吠陀之奥义所在,研究吠陀哲学当于此中求之。
  吠陀本为印度古德在定中所闻而记忆于心中,然后转告其生徒,数千年来,口口相传,无有变易,并非由某一人所撰写。吠陀为婆罗门所奉之神典,故其徒传说:四吠陀皆梵天所演,其声常住不灭,当宇宙创造之时,梵天王将四吠陀启示于阿耆尼等四古圣,四古圣传于婆罗门,故吠陀又称为“神圣之启示”。附于吠陀之诸经典,均别称为“天启文集”。
  三、印度哲学之派系
  吠陀时代结束,承接吠陀而起者有六学派:弥曼差、吠檀多、僧佉(又称数论)、瑜伽、胜论、尼耶。此六派哲学,弥曼差、吠檀多为婆罗门之正统,其非正统者如僧佉竟已持无神论,余犹依违其间。此中富于哲学理论者为吠檀、僧佉、胜论。佛教、耆那教与六学派同期而兴,因此印度一般学人对于其哲学之派系约分为两类:一为经典学派,一为革新学派,列表如下:
  印度宗教哲学皆持出世之论,殆百家一致之思想,其独立一帜者,惟顺世外道而已。顺世外道即唯物派,路伽耶为教祖,其出生较释迦稍早,其主张为随顺世间凡情,否定圣教,不信梵天,不信三世,不信灵魂,不修行,排神秘,尚唯物,以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倡极端之物质享乐主义。此种思想与对方同起于古初,往古之经籍皆见记载,然年代则不能指证,或疑在西元前五世顷云。
  以上九派哲学,除革新派而外,皆同出于吠陀。吠陀为印度文化之根源,现代印度人创有“雅利安学会”,仍主张研究吠陀,以恢复印度文化。
  四、佛教之兴起
  (一)佛教产生之背景
  印度哲学思想之兴,初本起于训释《吠陀》,其后各有所发挥,乃有派别,各派虽自创新义,亦必曲引吠陀之言以证其说,以期不遭婆罗门之摈斥,盖婆罗门为根基最深远之国民宗教,其势力甚大,至此时期,思想发展已起变化,故派系甚多,而其大要以梵天王为主。其《森林书》以为祀神诵经非在森林山野不可,《奥义书》以为非在山林虔诚修真不能解脱。其精修之士在山林中,静心潜思,乃产生生死轮回与善恶果报之说。或以为苦行可以解脱,故轻肉体而重修真,或以为玄思可以解脱,故终日冥想以求超生。此等遁世苦修者而外,又有顺世派只讲物欲享乐。据《长阿含·梵动经》所载,当时外道有六十二见(六十二种见解),此六十二家,归纳之可分为如下之八大类:
  第一、常见论:主张世界及自我皆常存。第二、半常半无常论:主张世界一切现象,一部份为常存,一部份为变灭。第三、有边无边论:讨论世界为有限与无限。第四、诡辩论:即“不死矫乱论”,对于任何问题不作决定之解答,专为不可捉摸之说,故亦称“捕鳗论”。以上四类,皆就现世立论,故谓之“本劫本见”,分属此四类者凡十八家。第五、无因论:主张一切现象皆为偶然发生,无因果关系。第六、死后有想无想论:讨论死后意识是否存在,及作何状态,种种问题。第七、断见论:主张死后即断灭。第八、现法涅槃论:主张现在为最高理想境界。以上四类,皆就未来立论,故谓之“未劫未见”,分属此四类者,凡四十四家。
  诸派之中,当时有最著名之六大师,此六大师乃印度哲学宗教史之干流,除耆那一派而外,地位之高,无与相垺者,据《长阿含·沙门果经》所述其学说如下:
  富兰那迦叶——为伦理之怀疑者,以为善恶无一定标准,乃因社会习惯而定。社会所谓善恶,未必为真善恶,故为善为恶,不应有业报。
  末伽梨拘舍罗——为生命派之始祖,其主张为极端之定命论。谓吾人之行为及命运皆为自然法则所支配,非人力所能左右,及宿命注定应解脱之时,自然能解脱。其恬淡无为之思想,一部分有似老庄哲学。据耆那教传说,此派为其始祖大雄弟子之分支,在佛时代,此派颇有势力,佛家呼之为“邪命外道”。
  阿夷多翅舍钦婆罗——此为极端之唯物论者,谓人生仅为四大物质所合成,物质外更无生命,死后一切断灭。故人生之目的,只求现在之享乐,一切严肃之伦理道德,皆当排斥,类乎杨朱之思想,佛家呼之为“顺世外道”。
  浮陀迦旃延——为“常见”论者,与外道之“断见”论恰相反。其主张为心物二元不灭论。谓人生为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要素所合成,生死不过为七要素集散离合之现象,七要素之本身并不因此而有生灭。例如人被刀杀死,只是其刀一时将七要素之集合点拆散而已,生命自身并未丧失,用此理论以解脱人之怕死者。
  散惹耶毘罗梨子——此为诡辩派,亦可名为情趣主义。谓应随时随处,依情趣所如以为判断。例如问有未来否,其时觉以为有,即答曰有;若觉以为无,即答以无。佛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当未从佛以前,皆为此派之巨子,其学说犹惠施、公孙龙之流。
  尼乾子若提子——此为耆那教之开山祖,其地位几与佛相等,其与佛相接触及辩论亦最多。其教理以生命与非生命之二元论为基础,立种种范畴,说明一切。主张极端苦行,严守不杀生之戒。如“墨家”之“以自苦为极”相似。
  综上所述,可知当时印度思想之纷杂,犹如我国诸子争鸣之战国时代,佛教即在此环境中产生。
  何谓佛?僧肇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据《大乘法苑义林章纂注》云,“天竺九十六种外道,皆自称曰佛”,今所谓者,特指释迦牟尼佛而言。
  佛法之出,不由吠陀,而且反对婆罗门,以婆罗门及其他诸宗皆为外道,于是诸宗与佛法对立。但佛在未悟道时,亦由外道而渡出。佛之出家由于慕出世,出世固外道法,出家向婆罗门仙人阿罗逻请教,又曾学外道苦行,经六年后,始成道。所谓:生死、轮回、菩提、涅槃,皆外道固有之说,惟佛能精心孤诣,创出新义而已。
  (二)释迦牟尼略传
  释迦之宗族 雅利安族主宰印度,建立许多国家,共有四种姓:曰婆罗门,即僧侣;曰刹帝利,即王族;曰吠舍,即农商;曰首陀罗,即贱族。释迦属刹帝利种姓,当时婆罗门族最尊,掌国之教,及释迦起,独明正觉,始以婆罗门为外道,而创立佛教。
  释迦之诞生 释迦牟尼为中印度迦比罗婆兹都国净饭王之太子(其国译名凡十余,或译曰迦毘罗卫,净饭王亦称曰白净王),其国在雪山南麓,与西藏连境,其地森林繁茂,物产富裕(雪山亦称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十二游经》云:释迦之二十五代祖姓瞿昙。《长阿含经》云:释迦六世祖始姓释迦氏。净饭王为英明贤君,自称姓乔答摩,王后摩耶夫人,于蓝毘尼花园婆罗树下生太子,幼名悉达多,出家后名牟尼,牟尼译为寂默之义。故瞿昙、释迦、乔答摩,皆释迦牟尼之别称也。关于释迦生灭之年代,古今说法不一,据近人考证:生于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四月八日,先于孔子出生六年,于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二月十五日寿终,七十九岁。
  出家之动机 太子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自八岁就学,凡世间典籍、技艺、议论、天文、地理、算术、射御,种种精通,体力智力,超迈人群。一日出游,诸臣导从,见田间耕夫,赤体辛劳,被日炙背,满身尘土,喘呷汗流,牛系犁端,鞅绳勒颈,时受捶掣,伤破皮肉,所翻之土,大小昆虫,群鸟竞来啄食。太子睹此,大起悲心,语诸左右,悉各远离,我欲私行。即至一阎浮树下,端坐思惟,便入禅定。左右还报,王至此间,问太子:“何故如此?”太子即答:“观诸众生,互相残害,甚可愍伤!”王闻此语,虑其出家,至年十七,乃为之索婚,纳拘利城主觉善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寻又为之纳鹿王、瞿夷二夫人,并多集婇女以羁之。
  ……





上一本:上帝之城:驳异教徒 下一本:CEO的信仰:职场中的侍奉科里·克里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佛学概论:流行海外30年的佛学入门经典的作者是周绍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