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类型学视野下运用形式语义互证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的空间短语,在分析、解释过程中强调倾向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书中包括了:汉语空间范畴的语义内涵及其表述形式、空间短语里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及其作用机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在类型学视野下运用形式语义互证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的空间短语,在分析、解释过程中强调倾向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汉语空间短语是汉语空间范畴最基本的表述形式,包括方位词、处所词、空间介词和普通名词四大要素,构成“普通名词+方位词”、“空间介词+普通名词+方位词”和“空间介词+处所词”等三种主要形式。汉语空间短语的类型表现主要包括:a.同时使用介词和方位词.b.处所词自成一类;c.前置空间介词可隐可现。 世界语言里,介词和方位词的使用情况有三种类型:一是介词、方位词形式上分立(如汉语),二是介词和方位词合并成一项(如芬兰语),三是方位词完全被介词吞并(如英语)。 汉语的后置方位词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只能后置的“之上、之下、之中、之间、以内”等方位词,第二种是常常后置的“上、下、前、后、里、外、东、南”等高频率的单音方位词。海内外学者们关注的是第二种情况,但第二种情况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聚合,还不能说是后置介词。后置方位词与名词构成方位短语,是有选择的。实体名词的物理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范围,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值,实体名词的功能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倾向。在“介词+普通名词+方位词”结构里,语义上起转化作用、句法上有强制作用的方位词是不能隐去不用的。运用认知心理分析后置方位词,虽然推动了空间范畴的研究,但也带来新的问题,主要是容易产生以倾向代替全面、多样的问题,如“汽车”被认为是“图解为一个平面”,常说“汽车上”而很少说“汽车里”,但我们利用大规模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表明,“汽车上”与“汽车里”的出现比例约为6:4。 汉语的前置空间介词是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虚化来的,虚化成介词后不能再带体标记。“对着”类的介词,不是介词“对”带体标记“着”,而是动词性结构“对着”整体虚化的结果,它与介词“对”有不同的表意作用。由动词虚化来的介词,句法语义上往往具有虚实两重性,动词的用法往往也影响着介词的用法,如动词“往”常带处所词作宾语,“往”虚化以后附着在动词后边形成“V往”结构,所带的宾语仍然是处所词,而不能是方位短语。汉语的前置介词,有可能隐去不用,影响介词“在”隐现的因素包括语用、语音、结构形式、句法语义等四个方面。口语里的“在”,比书面语更容易隐去,单音动词后的“在”,比双音动词后的“在”更容易隐去,底层状语里的“在”比中心动词状语里的“在”更容易隐去,施事处所前的“在”比唯受处所前的“在”更容易隐去不用。在历时发展过程中,汉语的处所词、普通名词和方位短语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先秦以后,表示事物的名词逐渐失去充当空间介词宾语的能力形成普通名词,而表示空间场所的名词仍然能够充当空间介词的宾语形成处所词。处所词与普通名词分道扬镳,普通名词与方位词构成方位短语后才能充当空间介词的宾语,这就促动了方位短语的丰富发展。因此,处所词、普通名词与方位短语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历时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新格式完全代替老格式之前,总会呈现新老交替、共现并存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