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沧桑话旧 指点江山 寓言:表述一个国家文化的勇气何在 海:多年前,我在国内,有位美国朋友,他是一位人类学家,他跟我说过一个笑话:他到了中国一个星期的时候,很激动,看什么都新鲜,觉得自己能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可是呆了一个月,方觉得自己看到的多是皮毛,知道多了,胆子反倒越来越小,只能写出一篇文章了。而他在中国呆了一年,最后却觉得自己连一篇文章都不敢写了。因为中国文化是个多层次的结构,表面上有时候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了解的仅只是似是而非。文化这样庞大的题材常常会使人视为畏途。 董:你说得完全对。因为我有很多美国朋友,到中国去了一阵子,回来就俨然以为自己是个专家了。对很多事情都会指手画脚。 海:而你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中国你也度过了你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应该说对这两个国度你都有资格发言,而且对这两个国家你也都有感情,事实上,对这两个国度你都写过不止一本书。 董:其实说起来,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大半辈子;可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对我思想的形成和奠定是最重要的。 海:你最可贵的是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 董:那时候的成长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我现在遇到一些美国中年友人或知识分子,他们见到我时常问我,你什么时候到美国来的?我回答,我来了很久了。我在美国的日子大约比你的生命还长。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了。他们一看见中国的脸孑L就以为你是外国来的,是外国人。我现在觉得一个人年轻时候的生活是根底,跟语言一样,是忘不掉的。后来学会的却不一样,我一辈子写英文却觉得我的英文没有中文好,那时候奠定的东西很重要,跟你的生长在一起,跟你人的发展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就像你学语言学识字一样,是你的根底。 举例来讲,谈我的历史知识。我对中国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在中国小学的时候、中学的时候和大学的时候都学习过。各个时期的教科书从简到繁,而且因为是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切身体会,学习得很真切。而美国的历史是到美国以后才学习的。那时候我已经是成年人了,美国历史是看书的知识,纯粹是“学”的,体会不深刻。 海:你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奠定的文化基础和理性、思维习惯是中国人的部分更多;但若是论起生活时间的长度,可能是在美国经历的事情更多。 虽然你的世界观、想法都是在中国奠定的,这却正是你的优势。这使你跟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不一样,这使你有一种可贵的参照体系。比如说,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如美国的州长骆家辉,他可能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但他身上没有你这种对中国的认知。他们是以美国人自居的。你的优势是你有两个参照系。 董:说到ABC,我自己的女儿就是ABC。她十岁的时候我就带她到中国去,可惜她中国的事情知道很少,中文也不愿意学;当然,她成长期经历的是两种文化,她的母亲是瑞典人,还有瑞典文化的影响。 海:她实际上面临的是三种文化。 董:对,是三种。现在她这样的ABC基本上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样,身上已没有什么中国文化的优势。 二大于一:文化优势与话语表述 海:回到你原来的话题上,就是说,虽然你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在长度上是绝对长,但你的思想境界和文章中讨论的中美文化大都能从两种角度去看,既有美国文化的训练,又有中国文化的根底,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东西和风格。回应我们开头的那个笑话,呆久了反倒会写不出书来,而你在美国呆了六十年,足够有资格写出无数的书。而你在来美国之前在中国也是记者,写过很多的文章、出版过书。对这两个国家你都写了很多书,这两种经验和两种表述让人觉得奇特,值得探讨。 特别是你写作的第三次喷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你曾经是中国成千上万读书人和大学生们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甚至一般的中学生都读你的书。你的写作对“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和年轻一代的知识阶层都影响很大。 董:那是一个很奇特的时代,我正好赶得巧。那时候中国几乎没有外国的资讯,外国的知识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显得格外亮和引人。现在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人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材料。现在这样的情形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让人们迅速知道眼下发生的事情,让新闻更透明。但是网络也有很多的坏处,比如我前天看到的一则新闻,电脑骇客做的事情很可怕,扰乱秩序、破坏安全,什么地方都钻进去,破坏巨大。 谈到新的科技对眼下文化和出版及新闻事业等的影响,这方面我非常悲观。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看报纸看书出生和成长的,以后或许是报纸和书都不重要了。我现在最怕的就是《纽约时报》关门。现在很大的报纸都很难维持。因为很多人现在都不看报了。电脑上什么东西都有,什么新闻都有,但这些东西都是很浅薄的,可怕的就是这一点。现在的新闻跟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的新闻都是写的,现在提倡的都是电视,讲的。 海:现代的新闻有提倡多元化、娱乐化、通俗化的倾向,而你们那时候做新闻的概念是很神圣的,无冕之王嘛!那时候是“第三种势力”进行舆论监督的,你能不能说一说那时候的新闻从业和今天的不同?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