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寄托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化,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在表现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气质的同时,连接起东方与世界,也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辞海》第六版中关于“旗袍”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饰,无领、箭袖(马蹄袖)、左衽、束腰为特点,下摆不开衩,衣袖八寸至一尺,右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有长、短袖之分。”为进一步挖掘旗袍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讲好中国旗袍文化故事,2019年4月,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与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共同启动了《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之《中国旗袍文化·沈阳卷》编辑出版工作,充分借鉴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专门对旗袍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之《中国旗袍文化·沈阳卷》基于中国旗袍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成果,结合《〈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编纂出版规范》进行系统梳理,主要以中国旗袍文化在沈阳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为基础,将旗袍文化发展脉络、地理环境、时空传播、资源特色、民俗特征、品牌成长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以旗袍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为核心,通过开展田野考察、民俗文化、文字记载史、口述史等综合分析,形成重要成果。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旗袍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其倡导的爱国、爱家、爱民、爱自然、爱和平、尊重历史、尊重发展、尊重创新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产生了强烈共鸣。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旗袍文化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经济交流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凝聚全球旗袍文化产业和各界人士的共识,强化旗袍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展示新时代和平中国、天下一家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交融,让旗袍文化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出新的纽带作用。 刘德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编审,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曾任《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近年主要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理论研究、中国民协专业委员会建设管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民间文艺创作和培训、民间文艺志愿服务等工作。承担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关出版工作的选题策划、编辑审核、田野调查等工作。组织编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丛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丛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图典》等。在相关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学术论文和田野调查报告多篇,著有个人文集《享受台风》。 李竞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民协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西促会起源地文化发展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起源地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兼任北京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人民政府、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山西省长子县人民政府等地文化产业顾问。入选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名单。主要研究领域为起源地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知识产权、品牌策划、品牌管理等。主要作品有《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中国起源地名录》《蒙学十三经》《蒙学五经》《满族文化美食四十九道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