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非遗》是十四届合肥市政协编撰面世的第一本文史资料。这既是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一个具体行动,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政协文史工作六十纪年、全国政协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献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据我们所知,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我市地方性完整记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的书籍,这还是第一部。它的面世,是十四届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韩冰专为本书作序,并担任编委会主任。市政协分管副主席谢海涛、秘书长毛万里作为编委会副主任给予本书编撰以多方关心、支持。合肥市文广新局郑家余局长给予了审稿帮助。各县(市)区政协文史委和文化馆(站),将地方非遗历史资料想方设法地寻访归集、组织采写,为本书的成稿打下了基础。编纂过程中,市政协文史委刘晓明、俞临庆、蒋楠、胡金霞在统稿、审稿、修改等方面全力以赴,并得到了许多同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合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浩先生在整个编纂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建议,并参与部分撰稿、改稿,完善并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合肥晚报《最合肥》主编李云胜先生在部分文章撰写、修改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市文化馆王进雨同志对全书非遗名录提供了准确的框架性依据,给予了无私奉献和帮助。安徽文艺出版社给予本书装帧设计和印刷出版以大力支持。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已近十七年时间,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十余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和体系,国务院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合肥市也开展了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举办了大量非遗宣传传承活动,强有力地推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 对此,一方面我们在已有的大量材料以及不断补充丰富的基础上,对我市四级非遗项目做了有序规范的介绍。另一方面,吸收文史、艺术史和非遗研究的理论和经验,采取史叙结合的方法,对我市非遗的调查与发现、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存史,力求科学真实地反映合肥非遗存续的状况。 由于编纂时间较短,史实可能不尽准确,文字尚欠推敲,欢迎对错漏之处指正。虽然这部《合肥非遗》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总算是对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做些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集。我们希望今后能得到更多同行专家的关心支持,在理论上予以探讨、指教,在史料资料上予以丰富、补充,以便再版时得以完善提高。 编者 201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