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竹竹马 竹竹马是以竹制马形、外以白布蒙糊后,着色描画而成的道具马。马头脖子处装饰有串铃,马身下垂布幔用来遮掩演员的腿脚。竹竹马表演时用绳带固定在演员身上,随演员动作而动作,时而漫步徐行,时而疾驰跳跃,串铃叮当,马尾起伏,轻松活泼、热烈奔放。 王家庄竹竹马表演的是“狄青盗宝接双阳”的故事。相传北宋年间,西夏叛乱,宋仁宗命令狄青率石玉、张忠、李义、刘庆征讨西夏。狄青弟兄五人潜入西安,说服西夏双阳公主归降,并盗得“珍珠烈火宝旗”,战胜西夏得胜还朝。因而,王家庄竹竹马表演一般设有张忠、李义、刘庆、石玉、狄青、双阳公主、公主侍女、护宝旗人等人物角色,表演内容按故事情节分为闯关、被困、突围、破阵、胜利还朝等多个部分。 此外,王家庄竹竹马表演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如跑圈表示道路崎岖、征途艰辛;套环表示战斗反复多变;蜗牛阵表示阵前被围;长蛇阵表示战斗持续激烈;连环阵表示探敌准备破阵;五马破曹表示破阵突围;对子马表示平乱盗宝成功,得胜还朝的喜庆场面。整场表演动作热情奔放,情节跌宕起伏,因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翟水滋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是天长镇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抱跌又称摔跤,“二鬼抱跌”即由一人扮演两个假人摔跤。据当地民众相传,翟水滋二鬼抱跌于清光绪年间由外地传入,流传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二鬼抱跌”的表演动作可用“走一步晃三晃,围裙缝里来定向,前俯后仰使猛劲,注意弯腰不露相”来加以概括。“走一步晃三晃”,说的是在摔跤动作之前,双手双脚着地,原地顺拐动三次,使胯和肩晃动起来。“围裙缝里来定向”,是说表演者藏在围裙内,表演时要透过围裙上的缝隙来确定行动线路,否则便会晕头转向,使动作失去目的性。“前俯后仰使猛劲”,是说在达到表演高潮时,无论是腿绊住臂,还是臂绊住腿,一定要使猛劲,才能达到前俯后仰的表演效果,以便展现两人同时摔倒的情形。“注意弯腰不露相”,是说一个人表演两个角色时,一定要注意弯腰,才能使观众看不出破绽来。 “二鬼抱跌”适于在光线较暗的月光和灯光下表演,如果再加上点烟火,表演效果更是形象逼真、真假难辨。 “二鬼抱跌”由大鼓、镗锣、铙钹、小锣等组成的打击乐伴奏。伴奏按节目的进程,以特定的锣鼓点进行。在节目进行至撕扭、侧倒、翻腾等高潮时,乐队随表演动作幅度的加大、加快,而变化乐队的乐谱和节奏,起到烘托节目,使节目更加精彩的作用。 蔡庄龟驮碑 龟驮碑又名“神龟舞”,是天长镇蔡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龟驮碑形式简单,造型独特,表演幽默滑稽,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是年节娱乐、庆典祭祀、敬神拜庙等民俗活动主要节目之一。 龟驮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北宋初期,今山西省平定县石门口村的蔡氏三兄弟————蔡昆、蔡仑、蔡山迁徙路过井陉肘,发现绵河岸边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后有一座山宛如伏卧着的巨龟,颀长的龟头伸向绵河,可谓“金龟控水”之脉。而龟山对面还有一座远望酷似大鱼的山峰。蔡氏兄弟认为此处左有伏龟探水,右有鱼峰相迎,是“富(伏)贵(龟)有余(鱼)”的吉祥之地。于是,便定居于此,并将村名改为蔡庄。后世子孙为纪念建村先祖,将“龟山树碑”的造型编创成表演形式————龟驮碑,逢年过节在街头表演,以示对祖先的悼念。久而久之,龟驮碑便成了蔡庄村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了。 传统的龟驮碑只有三人表演,一人藏于龟形内驾龟,一人头戴“虾帽”手持笏板逗龟,另一人敲击小锣伴奏。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龟驮碑在原来一只大龟的基础上又加进两只小龟,伴奏乐队也换成大鼓、大锣、镲等多种打击乐器。龟驮碑表演形象逼真、幽默逗人。浪漫夸张的龟形憨态可掬,演员在龟形中受逗龟人指挥,随着音乐节奏的缓急,不断地变换队形。尤其是伸缩随意的龟头。滑稽可笑、出没无常,忽而龟龟互“咬”,忽而“怒咬”逗龟人,有时还会猝不及防地伸向周围观众,引得观者惊呼声一片。 石桥头村红脸社火 石桥头村红脸社火,顾名思义,表演者都勾画脸谱,并以红色为主。石桥头社火脸谱以晋剧中武将脸谱为基础,添加一些夸张神化的色彩,用不同的色彩纹饰符号描绘出豪爽、忠义、鲁莽、滑稽等50多种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石桥头社火表演的内容主要由三国、唐宋时期的故事人物对打场面组成,并分成若干回分别表演。例如,第一回“一马追四寇”,表演的是三国英雄关云长追打张角四兄弟的故事。其中“一马”为关云长,“四寇”分别为张角、张良等弟兄四人,演员脸谱为白、黑、花脸。第二回“朱仝上梁山”,红脸的是朱仝,黑花脸的是李逵,红花脸的是刘唐,其他人为素脸。表演的是北宋末年朱仝被李逵等四人抬上粱山的故事。第三回“鲍不安”,演员分别勾画成红脸鲍不安、蚯蚓脸朱龙、素脸朱虎、黑花脸朱豹,反映唐朝鲍不安为民除暴安良的故事。第四回“诸葛亮火烧葫芦峪”,司马懿扮白脸,姜维是红脸,马岱是素脸,魏延是红脸,反映三国时期诸葛亮部下战司马懿的故事。第五回“莲花湖捉韩秀”,反映清朝时期黄三泰、杨祥武、孟金龙、肖银龙枪战韩秀将其活捉的故事。 P60-6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被誉为“厚重的无字之书”“露天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了5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河北省有六镇七村入选,它们分别是蔚县暖泉镇、永年县广府镇、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怀来县鸡鸣驿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为了加强河北省特色民居的保护,宣传河北大地的乡土文化及风俗人情,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携手各地文物系统专家编撰出版了《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本书以国家评定的十三处中国河北名镇名村为主要内容,每村(镇)为一个章节,从历史沿革、民居风格、饮食文化、节庆习俗和名人名事几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突出每个村镇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挖掘、捕捉它们的独特之美,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书籍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河北省文物局的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邯郸文物局王兴局长、石家庄市文物局张献中副局长、张家口蔚县文化局李新威副局长、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芮世杰处长在资料提供、工作协调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井陉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马佶,井陉县文保所所长杜鲜明、井陉县委史志办副主任何克宁,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雷等多位领导、专家,尤其在资料的拍摄、组织等工作中鼎力相助,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的编撰过程中,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组织人员先后到张家口、井陉和保定、邯郸等地进行了调查与采风,同时为了保证本书风格的统一,随杰和张燕霞同志对所有文稿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梳理与修改,并补充了大量资料与图片,使其更加全面、完善。 由于资料和时间有限,书中可能会有遗漏或不甚完善之处,恳请各位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