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洋的海峡土生华人林文庆与中国本土知识精英有很大不同。他一生在中西文化之间往返穿梭,其思想呈现出“东西交汇”之特点。他接受英文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年之后他开始转向认同、学习并提倡儒家学说,进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杜维明教授认为,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课题的思想方向上,林文庆代表了“由西入中”的另一类文化传统。林文庆带着这样的文化价值取向来到中国,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十六年。在十六年的厦门大学私立时代,他秉持“兼容与融通东西文化,以发展新且完善之文化”的办学理念,在以西方科学民主观念治校的同时,也设立国学院,从北京聘请包括鲁迅在内的国学大师来研究与讲授儒家学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下,林文庆对儒学的提倡与推崇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大阻力,其结果就是他与鲁迅的矛盾与)中突,以及随之爆发的学潮。这对初创期的厦门大学而言虽然是不幸的,但在杜维明教授看来,这却是林文庆与厦门大学研究具价值之处。他认为,由鲁迅所代表的“由中入西”与由林文庆所代表的“由西入中”,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向、两种文化系统,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都具有很大价值。“他们代表两个不同的思想方向,彼此摩擦出思想火花。”在这个意义上,私立厦门大学时代,鲁迅与林文庆的关系、“由中入西”与“由西入中”两种思想方向在厦大的冲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东西文化碰撞与互动的一个缩影,厦门大学亦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试验与实践场域。而“兼容与融通东西文化”,则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南洋华侨知识分子,以兴办大学的具体实践,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方向开出的一副方剂。对于厦门大学,其在初创期即已存在的“由中入西”与“由西入中”两种文化传统与多元的思想和价值理念,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先贤们留给厦门大学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历史文化遗产12005年4月6日“文庆亭”在厦大校园落成,2008年4月5日矗立于“文庆亭”右侧的“林文庆雕像”揭牌,从此鲁迅与林文庆两位先贤在他们奋斗过的校园“重聚”,注视着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茁壮成长并成为他们所希望的振兴民族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的“重聚”也象征厦门大学对前辈艰苦奋斗精神、多元包容的人文情怀、“融通东西”的文化理念的肯定、传承与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