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动、行为、践履之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儒学创始人孔子很好重视“行”在认识社会以及道德修养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即从学习道德知识到确立信念,再到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行实践、实现目的的过程。而这正是“行”的过程。孔子的知行思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不能只凭其言论,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孟子认为,“知”和“行”对人认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要努力地探求,不探求就得不到。荀子是中国哲学目前较早明确提出知行关系问题的人。他不仅提出要重视学习,而且很好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程颢、程颐提出“格物致知”不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借格物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朱熹主张知行并重,不可缺一,人若做到知得行得,并由此达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