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


作者:李运富     整理日期:2018-11-15 10:11:21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系列性的研究丛书,《丛刊》的主要任务是及时编辑出版中心研究人员zui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由中心组编由海内外学者完成且与中心研究目标一致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建于2000年9月。其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以及原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科点的一部分。中心创建时的学术目标是将我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开创的民俗学,以著名文献学家启功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典籍文献学和由章黄学派重要继承人陆宗达先生创立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结合在一起,从上、下层文化和语言文字载体三方面整理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传承与演变的规律,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在中心主任王宁先生的领导下,中心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学术方向,把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把传统研究和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和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心坚持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十年来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成规模的标志性成果。如王宁先生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构形学理论体系,不仅出版了纲领性的理论著作《汉字构形学讲座》,还指导博士生运用这一理论对历代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构形描写,出版了《汉字构形史丛书》,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俗学学科完成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是中国diyi部以国家课题形式确定的系统的中国民俗史研究著作。该项目历时八年完成。2006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文献、考古、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做了动态的、多角度的系统描述与分析,使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民众生活史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展现。不仅总结提升了中国民俗理论,填补了中国学术领域的空缺,而且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史。该著作出版后引起高度关注,2009年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九界民间文艺山花学术著作奖”,2010年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中心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着力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学术资源。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为汉字的国家规范和国际标准的研制做出了贡献。如王宁教授主持的《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工作,李国英教授、周晓文教授长期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is0/iecjtcl/sc2/wg2/irg)的古汉字编码工作。
  中心高度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把传统学科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中心组织完成了数字化《说文解字》教学系统与研究体系、甲骨文拓片资源库与原形字库及其检索系统、中国数字故事博物馆、数字化民俗地图与数据库和数字化故事民俗地图等大型的数字化成果。甲骨文拓片资源库与原形字库及其检索系统为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的甲骨文编码工作提供了支持;中国数字故事博物馆于2008年12月赴香港参加文化部国际司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获得香港各界人士的好评。周晓文教授先后完成了小篆字库及输入法、甲骨文字库及输入法,两个字库及输入法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运用zui广泛的古汉字字库及输入法。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心积累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为了使中心的成果能够系统刊布,经中心管委会研究决定组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为中心成果的系列化刊布提供平台,也为中心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提供桥梁和纽带。
  《丛刊》将坚持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学术方向,坚持瞄准学科前沿、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的学术目标,坚持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学术品格,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繁荣我国的人文学科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
  《丛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范围内的民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这三个主体学科,以及由学科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学。《丛刊》将重点刊布中心承担的重大课题的专题性系列研究成果,同时也会按年度组编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选集、不定期的编辑中心组织的重要学术会议的会议论文集。为了培养学术后备力量,《丛刊》还会精选部分在中心工作的博士后的出站报告,以及由中心培养的博士生的优秀博士论文。我们也欢迎来自海内外驻所研究的专家的成果纳入《丛刊》刊布。





上一本:黄能馥文集 下一本:姓氏文化与家族社会探微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的作者是李运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