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近代史以来日本中国观的嬗变和特点;对“对华认知”和“转型期”进行概念界定;分析日本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的互动关系;梳理战后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演变及其特点,阐释各个阶段的对华认知如何影响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这是本稿的主要内容。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对中国推行支持与合作政策,日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和“帮手”。近来,中日关系出现拐点,中国问题成为日本各界极度关注的问题。处于转型期的日本,其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华政策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新特点及存于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中国知己知彼,更为睿智地探讨对日政策和外交战略。本稿为合著。包霞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刘迪,日本杏林大学教授。张云,日本新泻国立大学副教授。张望,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郑浩澜,日本庆应大学讲师。李彦铭,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员。以上作者都有较长时期在日本学习和研究的经历,能够较多地运用日文一手资料。 包霞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日本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战后中日关系等。曾赴日本庆应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教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战后日本亚洲外交》(专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主编,时事出版社2004年)、《冷战后的财界与日本外交》(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国际关系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主编,文汇出版社2002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