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本是发达最早的一个国家,饮食的进化,当然早得多,也发达得多,但是学者文人都以为饮食是小事,没有人著作专门关于它的书籍。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经史中提及它的地方也很多,不过是没有人记载乡间饮食的情形,都是关于皇帝、官员、阔人们所饮所食的。例如《礼记·内则》中之八珍、五行、二十豆等等,说得相当详细,但都是天子、诸侯、大夫等等的食品。 从前的记载,在《周礼》《礼记》中所记,虽然多是关于天子诸侯的饮食,但离民食二字,似乎还稍近,后来就越来越远了。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古来关于民食的记载,不过是豆粥、麦饭、黄粱、赤米等等这些字样,讲究一些的,也不过是鸡黍而已,千余年来,北方的民食,可以说是没什么大变动,总是在杂粮米面中想法子,菜蔬次之,肉类则极少见。《礼记》等书中的记载,肉类菜蔬之外,兼及五谷,所以说它离民食还稍近。以后便偏重肉类,稍及菜蔬;到明清两朝的食谱,则几几乎都是肉类,虽也偶写菜蔬,也是豪华别致的烹饪法,亦偶及面食,更不过是糕饼点心等类奢侈食品,所以说它离民食太远,因为民间一生也见不到这样的吃法。 齐如山(1875 - 1962)戏曲理论家。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主要演员,当遇到梅兰芳看他天才与勤奋,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剧。 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191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来,与李世戡等为梅兰芳编排剧,齐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