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


作者:王新颖主编     整理日期:2017-03-30 00:27:53


  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国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中国模式前景如何?本书收录世界知名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和发现,主要从“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经济维度、“中国模式”的政治维度和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等四个方面加以阐释。所选文章均为外籍学者对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经验进行学术探讨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呈现了海外学界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细节。
  《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一书的海外作者群主要有:
  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和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中国政治与商业研究中心主任。
  马丁?哈特-兰茨伯格(Martin Hart-Landsberg),美国刘易斯和克拉克学院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学项目主任。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生于土耳其,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的研究,《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等著作奠定了其在西方学界的中国研究权威学者的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里克更将其理论著述的领域扩展至后殖民批评与文化研究,《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等著作令其跻身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界重量级学者的行列。
  让-克洛德?德洛奈(Jean-Claude Delaunay),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恩河谷大学教授。
  赫尔穆特?彼得斯(Helmut Peters),德国统一社会党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持中国问题研究工作20年,曾作为民主德国的外交官在中国工作。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莫斯科新经济学院教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欧洲、俄罗斯和欧亚研究所客座教授。
  彼得?拉特兰(Peter Rutland),美国卫斯理大学教授。
  阿什瓦尼?塞斯(Ashwani Saith),荷兰海牙社会研究学院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新德里人类发展学院客座教授。
  姜明武(Khuong M.VU),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技术与经济政策项目官员。
  马克?比森(Mark Beeson),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
  • 导言 海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
  • 二、海外“中国模式”研究回顾
  • 1.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 2.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3.中国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 4.中国模式前景如何?
  • 三、本文集所讨论的问题
  • 1.“中国模式”的内涵
  • 2.“中国模式”的经济维度
  • 3.“中国模式”的政治维度
  • 4.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模式”
  • 四、如何看待海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 1.“中国模式”是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
  • 2.“中国模式”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
  • 3.冷静客观看待“中国模式”的前景
  • “中国模式”的内涵
  • 北京共识的神话
  • 一、介 绍
  • 二、华盛顿共识
  • 三、北京共识
  • 四、结 论
  • 中国发展经验的奇特性和可复制性
  • 一、导论:五个矛盾命题
  • (一)关于中国经验的两种说法
  • 二、有没有可能被复制的中国制度创新?
  • 三、中国制度变迁的特征
  • 四、经验和结论
  • 中国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起源与前景
  • 一、世界历史中的文明
  • 二、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国
  • 三、演进的特点
  • 四、中国与现代化:前景
  • 五、世界秩序与中国文明:变化世界中的中国
  • “中国模式”的经济维度
  • 中国30年改革与经济发展经验
  • 30年的长途旅行
  • 理念和政策
  • 三次危机
  • 危机没有发生
  • 发展将走向何方,又将在哪里结束
  • 中国如何改变了全球发展理念
  • 中国变化的图景
  • 马克思和毛泽东
  • 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民营化和利润
  • 控制性利益
  • 阶层分化
  • 独特的东亚道路?
  • 两种不平等
  • 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
  • 一、融入世界市场的好处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 三、面临全球化危险的中国模式
  • 四、结 论
  • 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批判性评估
  • 一、引 言
  • 二、结构转型
  • 三、国家能力受到侵蚀
  • 四、破坏性的社会后果
  • 五、跨国资本积累的动力
  • 六、结 论
  • “中国模式”的政治维度
  • 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后社会主义
  • 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
  • 革命的遗产
  • 现在之中的过去
  • 走向未来——如果有一种未来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
  • 一、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问题构架
  • 二、中国的经济领域与社会主义问题构架
  • 三、中国的政治领域与社会主义问题构架
  • 四、社会主义与工资制
  • 中国政治:在追求原有目标进程中的战略转变
  • 一、胡锦涛执政之初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 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战略
  • (一)“科学发展观”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模式”
  • 广阔视野下中国与俄罗斯的转型比较
  • 引 言
  • 西方国家何以致富:文献回顾
  • 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
  • 中国的制度承继
  • 20世纪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对比
  • 结 论
  • 后社会主义国家与新发展模式的变化: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
  • 一、导 言
  • 二、俄罗斯和中国两种不同的转型
  • (一)初始条件
  • (二)不同的路径
  • (三)外部整合
  • (四)未来前景:稳定与不稳定
  • 三、“受管制的市场”共识
  • 四、结 论
  • 中国与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 一、发展竞赛
  • 二、棋逢对手?
  • (一)殖民遗产和体制特征
  • (二)起步状态:1950年相似的经济结构
  • 三、谁在发展中领先?
  • 差距在中途已经显现
  • 四、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 (一)概述
  • (二)体制因素:鼓励变革还是限制变革
  • (三)解决李嘉图式限制:土地改革进程的对比
  • (四)中国集体劳动积累与印度农村公共工程
  • (五)生产力与就业的权衡
  • (六)克服信息二分法
  • (七)转型的全民动员模式
  • (八)劳动的尊严:旧与新
  • (九)结构上的效果
  • 五、印度正在赶超吗?
  • (一)保留分歧
  • (二)一些相似性
  • (三)许多“不合理的趋同”
  • 六、竞争的重要意义
  • (一)印度的民主政治:赢得多少欢呼声?
  •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探索者?
  • 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中国与印度的经验比较
  • 经济改革与绩效:中国与越南的比较研究
  • 一、引 言
  • 二、越南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相似与不同
  • (一)导致经济改革的因素上的相似性
  • (二)改革启动之时发展条件上的相似性
  • (三)改革方式与实行上的相似性
  • (四)差 异
  • 三、经济绩效的差异
  • (一)最初20年的改革(越南:1986—2006;中国:1978—1998)
  • (二)过去20年(1986—2006)
  • (三)增长效率上的差距
  • (四)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
  • (五)发展指标的对比
  • (六)基础人力资本指标
  • 四、根据增长模型的决定因素解释增长差距
  • (一)初始收入水平
  • (二)基础人力资本
  • (三)制度
  • (四)领导层和政府效能
  • (五)政府效能
  • 五、结 论
  • 东亚的发展型国家:中国与日本的经验比较
  • 一、引 言
  • 二、发展型国家的概念
  • (一)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
  • (二)发展型国家
  • 三、日本:仍是发展型国家吗?
  • (一)日本的成功发展史
  • (二)日本政府导向型经济的瓦解
  • 四、中国:不完全是发展型国家?
  • (一)中国:发展型国家的悖论
  • (二)发展成果
  • (三)中日差异会持续存在吗?
  • 五、结 论
  • 总 序

    作者王新颖 主编

    类别 图书 / 非虚构

    提供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上一本: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下一本:规范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治理变革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的作者是王新颖主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