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处于“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本书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战国、汉代、宋代、清代四个儒学经典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本书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子诸历史形象的生成机制及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具体而微地把握儒家在“德”、“位”之间所展开的政治哲学思考,是作者将儒家政治哲学“重新放回一种存在结构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目录 引言:问题、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 一、孔子的政治信仰 二、孔子的政治行动 三、问题的初次提起 第二章战国儒家的解决尝试 一、楚简《穷达以时》篇的初步探索 二、孟子对事件的淡漠及解释 三、荀子对事件的感同身受及其解释 第三章汉儒的理论解决与行动解决 一、关注与伤感 二、理论解决:孔子素王论 三、行动解决:王莽得位改制 第四章宋代道学的解释 一、心性关切 二、朱熹的理学解释 三、治道与角色 第五章清儒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解释 一、戴震考证学视野下的解释 二、章学诚史学视野下的解释 三、康有为公羊学视野下的解释 余论:话语结构及儒家政治哲学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王光松,男,1970年生于山东蒙阴,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广东教育学院政法系,近年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 在《现代哲学》等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