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的领悟 ──读《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 丁国强 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的书信既富有性情又不乏深邃的思考。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审美关系,不同于“老子训儿子”那种统治模式。刘再复在序言《女儿·女性·女神》中将这种情结表述得很清楚。《红楼梦》以来,“女儿世界”便是对抗世俗的一股脆弱的力量,她们以不染尘埃的纯净和柔美与肮脏的“泥世界”划清了界限。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女儿世界”是自在的,也是永恒的,男人世界的功名争斗与她们无关。刘再复和刘剑梅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女人的天性,这显然是一种审美视角。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父亲和女儿的形象与传统权力结构的定位大不相同。他们用个人化的方式来交流,父亲是个人化的父亲,女儿是个人化的女儿,我们几乎看不到代沟的痕迹。思想者的心灵空间本来就是不能用代际关系来划分的。《傅雷家书》中的父亲是一个教师加长者的形象,虽然十分亲切,非常动情,但是,父亲讲述的道理是不容动摇的。而《共悟人间》中的父亲则是一场对话的普通参与者,父亲没有掌握额外的话语权。刘再复在与女儿对话时,特别注意把握这种界限,不把话语权力的触角延伸到“你自己的世界”。耐人寻味的是,父亲在这里是不坚定的,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迷惘和哀愁。他已经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心灵知己,原原本本地交出了自己的思想实底。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儿子往往是父亲的复制品,而女儿这一角色却没有如此沉重的文化负载。已成为文学博士的刘剑梅在学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吃父亲的老本。刘再复也希望女儿有别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刘再复十分推崇《红楼梦》的世界,这是一个审美的、形而上的世界,更接近于人的本真状态。刘再复的这种唯美主义情绪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只有结合刘再复个人的经历和人格背景来考察,我们才能够理解这种偏执。出于对名利生活的厌恶,刘再复选择了寂寞和孤独,也由此获得了审美自由。将真理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用一种亲切的口吻来与之接触,轻松而且自然。这显然是一种大境界。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这场精神对话的当事人都在竭力脱离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的控制,他们强调用一种齐物之心来确立心灵的平等,用一种平常心来体味人生。由于没有概念的干扰和外在目的的介入,父女俩的“闲谈”渗透着悟性和灵气。没有刻意的标榜,也没有牵强的解释,更没有无聊的应和,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交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刘氏父女的书信往来可以算是一个特例。用家书这一传统的文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解。我们的心灵被许多异物包裹着,腐蚀着,要想剔除这些毒素,必须付出真爱和关怀,刘再复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大体验”。一个冷漠的人是没有什么学问而言的。刘再复说:“所谓学问,也可以说是对爱的大困境的领悟”。没有真切的感悟,光靠玩弄一些新名词来唬人,那种理论家迟早会被人们所抛弃的。现在是一个人精儿扎堆的时代,不仅在官场、商海,就是在学界,也有许多机灵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投机取巧,用挖空心思的“小聪明”来兑换蝇头小利。这些人忙活了一通,到头来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把自己放逐到了生命的负面。 刘再复说:“聪明过头,就会抛弃心灵”。这一警言不能不听
作者简介: 刘再复,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散文家。1941年出生于南安市码头镇刘林村。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曾任《新建设》杂志文学编辑。1977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被收入《国际名人手册》、《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著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漫步高原》等二十几部论著、诗作和散文集。 刘剑梅: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北京二中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曾出版过中文著作《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与刘再复合著,香港天地图书,二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二00一年;台湾九歌出版社,二00三年)、《狂欢的女神》(香港明报出版社,二00四年;台湾九歌,二00五年;北京三联,二00七年),英文著作《革命与情爱:文学史女性身体和主题重复》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二00三年),另有中英文文章数十篇,发表于各种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