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最高水平。这是周予同先生撰写的关于经学历史与中国文化的通俗性读物。
作者简介: 周予同 一八九八年一月生于浙江瑞安。一九一六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师承钱玄同。在校五年,为工读主义学生社团领袖,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与匡互生共同“火烧赵家楼”。一九二一年毕业后辗转南北文史学科。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教育杂志》,历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兼院长、系主任等,并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一九四九年起任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历史系)教授,历兼系主任、副教务长。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为著名的民主斗士,曾得毛泽东致函问候。隶身中国民主同盟,于_九四九年后相继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历届人大代表、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史学会理事等。一九六五年末挺身为吴晗辩护,次年成为上海首名被报刊公开批判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一九六八年被绑架到曲阜当作尊孔复辟对象揪斗,从此瘫痪失明卧床。一九八一年七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周予同从事中国人文历史的教学研究长达六十年,早年专冶教育和教育史,三十岁以后主要研究中国经学史。在两个领域都著作等身。终身论著包括经学史论著、教育史专著以及教科书等,总计在五百万字左右。朱维铮 1936年——2012年,籍贯江苏无锡。生于抗战,随亲逃难,辗转川鄂晋陕诸省,至考上中学,已二度被解放矣。年十八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此后五十二年,经历颇复杂,任助教十八年, 始晋讲师。此后在本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忝居博导,应北美西欧东亚二十来所院校聘,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并获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哲学博士。论著涉及中国的经学史、史学史、思想文化史及晚清学术史各个领域。著有《走出中世纪》及增订本并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重读近代史》,《维新旧梦录》(合作),《孔子思想体系》(合作)等;编注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上下册,《章太炎选集》注释本(合作),《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校注本,《清代学术概论》导读本,《章太炎全集》第三卷(《煊书》《检论》三种合校本),《康有为卷》,《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一卷等;主编有《传统文化的再估计》、《儒家社会与未来社会》、《基督教与近代文化》等论文集,以及《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十卷等:另曾参与主持编纂《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学术集林》、《九州学林》等。
目录: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皮锡瑞《经学历史》序 一 经学的三大派 二 经学史的重要性和它的分类 三 皮锡瑞传略 四 皮著《经学历史》略评 附录 《经学历史》注释本重印后记 “经”、“经学”、经学史——中国经学史论之一 什么是“经”? 什么是“经学”? 中国经学史研究的特点 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任务 关于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问题——中国经学史论之二 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 学派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旧“学派说”批判 有关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 一 经、史关系问题 二 对王肃和“王学”的估价问题 三 关于乾嘉学派问题 四 关于师法和家法问题 僵尸的出祟——异哉所谓学校读经问题 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 儒家之精神的社会政策 一 赘言 二 释题 三 例证 四 批判 道儒的党派性 一 六家 二 道家的党派性 三 儒家三派说 四 不可用道儒作宣传幌子 我们的时代 怎样研究经学 治经与治史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 王莽改制与经学中的今古文学问题 从顾炎武到章炳麟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 孙诒让与中国近代语文学 康有为与章太炎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 一 追念黄宗羲、钱大昕和章炳麟 二 新史学转变的文化动力 三 论史观派和史料派 四《天演论》与《孔子改制考》 五 崔適的《史记探原》 六 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 七 梁启超促史学脱离经学羁绊 八 胡適使史学完全脱离经学独立 九 考古派修正疑古派的研究方法 十 释古派的崛起与分裂 十一“七七事变”与新史学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