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华南民俗志


作者:劳格文     整理日期:2016-10-10 11:43:24

《华南民俗志》可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参考,也可以作为民俗文化爱好者的休闲读本,对客家和徽州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尤其不应该错过。 
本书简介:
  《华南民俗志》是“跨文化方法论研究”丛书之一,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和道教研究专家劳格文在中国田野调查的成果。主要记录了我国华南各地的民俗习惯,包括内陆的客家与临海的闽南,白杨源: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徽州的家族文化与历史,婺源:村落宗族、经济与民俗,里东乡:歙县传统农村社会,歙县:宗族与民俗等六节内容,涵盖福建南部客家与安徽各地的宗族民俗文化,辐射各地节日与民俗、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有文化学的意义。作者认为,“民俗”包括婚丧嫁娶、社会组织,乃至经济活动等,巨细无遗,其概念比“宗教”等术语涵盖内容更为广泛。这本书,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华南民俗的描述与理解。
  作者简介:
  劳格文(JohnLagerwey),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1967~1975年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大学学习,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自1977年起成为法国远东学院(EFEO)的成员,主要从事道教研究工作,后在法国高等实验学院(EPHE)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
  目录:
  总序I前言I第一节内陆的客家与临海的闽南1第二节白杨源:徽州传统村落社会54第三节许村:徽州的家族文化与历史78第四节婺源:村落宗族、经济与民俗132第五节里东乡:歙县传统农村社会209第六节歙县:宗族与民俗241前言本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方法论研究”的首批成果,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承担执行,由承担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的10位中欧学者撰写。
  跨文化学发端于北京大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先生,同时是我国比较文学专业的开创者,以往我国跨文化领域的学者大都集中于这个领域。在法国,由新一代汉学家金丝燕本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方法论研究”的首批成果,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承担执行,由承担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的10位中欧学者撰写。跨文化学发端于北京大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先生,同时是我国比较文学专业的开创者,以往我国跨文化领域的学者大都集中于这个领域。在法国,由新一代汉学家金丝燕教授领衔,近年也开展了跨文化学科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将跨文化研究向传统国学领域全面推进,强调将跨文化学与传统国学综合研究,让这门吸收世界前沿学问并提倡平等对话的学科在中国本土扎根更牢,同时也让中国历史文明和现代文化研究的成果通过跨文化的桥梁公之于世和交流于世。这种学科的转向是经过长期准备的。在“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中,乐黛云先生与法国顶级汉学家汪德迈先生、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和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等联袂,将跨文化研究由原已很有成绩的文学门类,推向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语言文字学和民俗学等以使用中国思想材料为主的研究领域,使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学建设的整体关联理论付诸实践。令人欣喜的是,此观点得到了加盟讲座的中欧学者的一致响应。因此,这套丛书的性质,也可以说,是在这批中欧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从跨文化X才话的视角,在各自以中外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国学的学术成就中,所精心提炼出的一部分研究成果。自2016年起,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将更名为“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连续开办。继续出版这套丛书,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希望它们能为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砖瓦,也期盼中外高校跨文化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三)民俗在秀篆,“阿娘”即观音,可以追溯到最早带着她的偶像来开基的移民。拜观音的庙有三个,俗称“三姐妹”,都建在秀篆的风水宝地。最小的妹妹也是最灵的,其庙建在整个秀篆的水口,1783年兴建,周围官陂、霞葛、饶平的人都会来拜。第二个重要的神庙是五显帝,是李姓“爱扛”的菩萨。五显帝最重要的庙宇即青龙庵,是李姓第六世祖李凉峰在隆庆年间兴建的。原来李凉峰有个朋友廖弼,他在屏山西坡找到了一处吉穴,可以建庵,可当他把此事告诉李凉峰时,在李家做客的一个吕姓外甥听到后立即回家通报,第二天清早吕姓就在屏山西坡找到此穴建坟。于是,廖弼就叫李凉峰到屏山东坡去建庵,并说让和尚每月十五日做仪式,用钟鼓齐鸣把屏山的龙脉气势争回来。所以当天晚上,李凉峰就到附近的五显帝庙把神像搬到东坡上,第二天早上制造舆论,说五显帝显灵,要选在这个地方建庵。到了万历初年,庙已建好。一个77岁的退休老师李树林讲了好几个故事,说明这个五显帝凡遇到有强盗来抢劫,都会派出阴兵来保护李姓。五显帝由青龙山的十个村子轮流供奉。据89岁的李应炮回忆,他小时候曾看到十个村轮流扛菩萨。“上从泉源,下至水口”,这句话也差不多代表沿着青山溪两岸十个村子的轮流次序。青龙山上游的第一个村子即林田村,有一个叫李日悦的,他讲了一个故事。清末,一个来自官陂的信徒因遇暴雨迷了路,被李昆告杀害。李昆告偷偷把尸体埋葬,后来家里一直不顺,最后他自己也死掉了,太太再嫁,刚好嫁到被害人的村子里。有一次,她无意中讲出前夫家的故事,一个旁听者得知此事原委后就开始告官。可是有一个很出名的讼师李伴仙马上叫李家人把尸体挖出来改葬,因此官府派人来查找不到证据。过了好多年,李姓人对是否仍把官司坚持下去出现了争议,后来有人提出去求五显帝指示,结果五显帝说会赢。而这时刚好运气好转,官陂人决定不再打官司,李姓人于是就用原来打官司的钱买了田地,并将此用于每年的五显帝庙会使用,以表示感谢。这个庙会停止了五十年,至1986年恢复。2006年,李日悦当庙会的会计。腊月二十二日早上扛神,当天半夜设席,里面有十八桌供品,庙外有一百一十二头猪、八只羊供于木架上。二十三日早上祭拜,由住庙老和尚的曾孙赖良州起师、请神,李日悦读祭文。秀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游敢生,黄敢死,姓李爱扛五显帝,是说黄、游二姓繁衍快,每年在宗祠办(男)丁桌,特别隆重。黄姓则有孝义会,对去世老人做夜灯,请和尚超度、担经,女性身故则破沙墩(地狱)。官陂长林寺每年七月十五要为顺治年间乡民暴动中牺牲的将士做一场超度。官陂的醮会由道士来请鬼,和尚来超度。这个仪式可能是建寺的道宗禅师所创。建于1567年的龙光庵位于主龙脉龙口上,据说建庵是为避免各村争夺,维持公众利益。霞山堂则原是一所私塾,因一次涨水漂来一尊关帝而改建成庙。每年正月初二至初七,张廖氏七房人轮流游神。上龙庵属多姓多村的寺庙,供奉注生娘娘和陶祖(男生殖器陶塑)。长久无生育的妇女喝一碗洗过陶祖的清水便可有孕。靖天宫原只是一块蛇头大石。有一年,一位从台湾回来的张廖氏后人把护身用的靖天大帝香袋挂在从石缝中长出来的小树上,他准备回去时香袋说要留下,于是靖天大帝成为三个屋场之福神。一次求雨应验使靖天大帝成为全官陂共信的神明。一位乩童表示这位靖天大帝就是三国时的刘备。霞葛五显庙建于1403年,由黄氏二世祖倡建,1708年诏安知县改成乡约所,下厅供奉与反清复明郑成功一起作战的刘相公将军和黄调阳都督,二人均受到南明的追封。镇龙庵始建于1584年,由黄仕阳倡建于墟场。传说此地原是风水先生替沈氏点的墓地,霞葛民众得悉后,偷偷把五显大帝双靴脱下,从穴地倒印靴模同村,以此说明神明自选灵穴,沈氏只好作罢。庙中有大明都督黄调阳提的“精忠洪门”之匾额,表示这座庙宇以前也是天地会活动的一个据点。1949年前每年七月十五都由管庙的和尚替抗清复明的亡魂超度,同治年间南陂村发生天花瘟疫,因抬龙山岩观音游村而得止。光绪年间在诏安知县的协调下排定每年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二迎请龙山岩观音的次序;每年的正月二十轮到南陂村,在一年内新婚的新郎会争相迎抬,以庇佑早生贵子。官陂和霞葛都提到一个特别的习俗,老人归天时会抓来一条狗,用容易摔破的碗打饭给狗吃,并趁狗不备时把碗摔在狗头上,听到狗叫子孙方可放声大哭。在官陂,老人“过身后”要请香花和尚来超度,出殡前一天和尚手提雄鸡,拳握纸钱、信香和瓷碗,碗中放糖果、饼干、米和盐,从亡者住房开始由内向外一边撒米、盐,一边念冗到三岔路口,倒扣瓷碗,名曰“送煞”。第二天早上出殡,下午回来纸灵牌放人纸灵屋,香花和尚开始超度。灵牌放满三年,要在纸灵屋四周洒一圈米酒,然后焚化,以免恶鬼哄抢。纸灵牌则用黑纱盖上,送到小房祠堂,并在门神前上香求准人祠。人祠后纸灵牌焚化,纸灰放人堂前香炉内,另用新毛笔把朱砂点在新灵牌上,再把毛笔丢到祠堂屋顶上,灵牌才送入祠堂神龛中。在霞葛,老人归天后,后人要到附近掘一株连头带尾的竹子,把竹子尾巴透向天井、窗户或从瓦房中透出一洞,让竹子伸向天空,以示把晦气带到天涯海角,子孙繁荣。人殓盖棺时要先留下一条缝,和尚高叫一声,然后把事先准备的、用来避邪的香草水、盐和米抛洒在屋内,再用鸡冠血画符,贴在棺木头上来止煞。钉棺时要从棺头到棺脚,下午下葬。
  





上一本:文化转场:中国与他者 下一本:名篇章句精读:中华国学经典导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华南民俗志的作者是劳格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