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读书,中小学生课外知识拓展读物——《青少年国学课》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五千年的国学精髓,开启道德与文化之旅!通过阅读本书,青少年不仅能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而且能从老祖宗的国学典籍中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不觉中将真、善、美扎根于心间。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盛气、豪壮、造世界等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zui好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从老祖宗的国学典籍中寻找我们的根,重拾我们心灵的真、善、美。 《青少年国学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传统国粹,并且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融于其间,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通过阅读《青少年国学课》,青少年不仅能对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而且能从中汲取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形中将真、善、美扎根于心中。 作者简介: 金鸿儒,擅长历史国学类的写作与研究,文笔深邃而灵动,内容深刻而动人,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zui柔软的心弦。曾供职于中国散文学会、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现专职写作。2013年出版《轻松学国学》后,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yi名,成为2013年度畅销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论语》中倡导了哪些人生志向?/002 2.《大学》对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004 3.儒家为什么把立身看作为人处世的基础?/006 4.道家和儒家关于立身的观点有哪些异同?/008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立身有什么启示?/010 6.为什么说立身要以立学为先?/012 7.人贵立志,为什么会“欲速则不达”?/014 8.“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立身原则?/016 9.孔子为什么耻“恶衣恶食者”?/018 第二章敬事篇:貌思恭,事思敬 1.儒家的“敬事观”是如何要求的?/022 2.儒家的“敏行观”都有哪些体现?/023 3.《弟子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025 4.《弟子职》中“以生为本”的思想是如何体现的?/027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论语》中倡导了哪些人生志向?/002 2.《大学》对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004 3.儒家为什么把立身看作为人处世的基础?/006 4.道家和儒家关于立身的观点有哪些异同?/008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立身有什么启示?/010 6.为什么说立身要以立学为先?/012 7.人贵立志,为什么会“欲速则不达”?/014 8.“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立身原则?/016 9.孔子为什么耻“恶衣恶食者”?/018 第二章敬事篇:貌思恭,事思敬 1.儒家的“敬事观”是如何要求的?/022 2.儒家的“敏行观”都有哪些体现?/023 3.《弟子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025 4.《弟子职》中“以生为本”的思想是如何体现的?/027 5.“恭敬不如从命”属于愚忠吗?/028 6.儒家的“尚贤”只是尊重人才的意思吗?/030 7.《三字经》只是一本识字读本吗?/031 8.“敬事”与“敏行”哪个更重要?/033 第三章诚信篇:立于诚,成于信 1.为什么说“人无信不立”?/036 2.为什么说“至诚,圣人也”?/037 3.儒家和佛家的“心诚则灵”有何不同?/039 4.“诚信就是金钱”是源于儒家思想吗?/040 5.诚信品质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吗?/041 6.儒家的诚信思想有什么政治目的性?/042 7.为什么诚信具有道德至上性?/044 第四章谦让篇:成由谦,败由奢 1.谦让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吗?/048 2.谦敬有哪些思想内涵?/049 3.谦让和“当仁不让”矛盾吗?/050 4.儒家倡导的谦让是无原则地讨好退让吗?/052 5.如何正确处理谦让和竞争之间的关系?/053 6.谦让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055 7.谦让对个人修养有什么影响?/056 8.怎样做到“严己宽人”?/057 第五章仁爱篇:爱人者,人恒爱 1.“杀身成仁”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吗?/060 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异同?/061 3.孟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的?/064 4.儒家的仁爱与佛家的慈悲观念有哪些区别?/066 5.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吗?/068 6.儒家的仁爱思想在践行上有哪些要求?/070 7.儒家的仁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072 8.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如何改善人性的?/074 第六章道义篇:行以道,仗以义 1.孔孟之道的精髓有哪些?/078 2.中庸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吗?/080 3.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之间有传承关系吗?/082 4.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084 5.孟子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有什么积极作用?/086 6.“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儒家的忠孝观相违背吗?/088 7.“铁肩担道义”体现了儒家的什么精神?/090 8.儒家的义利观是怎样对待义与利的?/092 第七章省己篇:省乎己,迁于善 1.儒家的“省己”就是“为己”吗?/096 2.荀子的“性恶论”是儒家“省己”的缘由吗?/098 3.孟子的“性善论”与儒家的“省己”有冲突吗?/100 4.儒家的“省己”属于修身的范畴吗?/101 5.儒家的“内圣外王”是个什么样的概念?/103 6.《礼记》中提出了哪些日常行为规范?/106 7.儒家的“仁”与“善”有什么关联?/108 8.“上善若水”和“绝仁弃义”之间有矛盾吗?/109 第八章勤俭篇:精于勤,荒于嬉 1.《春秋》中记载了哪些荒嬉的故事?/114 2.儒家勤政观念的归宿是什么?/115 3.《诗经》中有哪些勤劳的典故?/117 4.孔子的节俭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119 5.墨家的节用观点有哪些体现?/121 6.老子“少私寡欲”的背后有何良苦用心?/122 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何处?/124 8.大唐盛世有哪些清俭的贤人?/125 9.勤俭透射出什么样的精神本色?/126 第九章勇毅篇:勇无惧,毅乃久 1.“勇者不惧”和“仁者无敌”之间有冲突吗?/130 2.《孙子兵法》中对“勇”有哪些要求?/132 3.《三十六计》中有哪些表现“毅”的计谋?/134 4.儒家的“勇”是侧重人的内心锤炼还是外在行为?/136 5.儒家为什么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138 6.墨家比儒家更提倡勇毅精神吗?/140 7.墨家的勇毅精神为什么更值得推崇与褒扬?/142 8.为什么说大义凛然是勇毅精神的最佳体现?/145 第十章练达篇:练于阻,达于道 1.儒家的练达思想有哪些内涵?/150 2.孔子是如何践行练达思想的?/151 3.练达思想和《中庸》有什么关系?/152 4.练达体现的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吗?/154 5.练达是儒家修身的必然结果吗?/155 6.练达与儒家的诚信观相违背吗?/157 7.练达在儒家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158 第十一章明礼篇:不学礼,无以立 1.为什么要将“礼义廉耻”放在一起提?/162 2.《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哪些行为礼仪?/164 3.儒家是怎样看待礼与法的关系的?/166 4.为什么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68 5.《周礼》和《礼记》有什么区别?/170 6.儒家认为礼具有哪些作用?/172 7.《礼记》中有关人的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175 8.孔子礼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177 第十二章好学篇:人不学,不知道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反映了什么样的学习观?/182 2.《论语》中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183 3.《庄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什么意思?/184 4.荀子的《劝学》有哪些启迪和指导意义?/186 5.子思在《中庸》中的读书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87 6.《三字经》中有哪些勤奋学习的故事?/188 前言前言 “国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周礼》里就提到了“国学”的概念。此后,国学的概念一直向后世延续。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在庐山脚下建立的白鹿洞书院,其前身叫作白鹿洞国学。到清朝末期,国学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基本确定下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文化学术,并代指传授这些文化学术的学校。 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强行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挟裹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和自然科学等各种文化学术。它们对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造成了前言 “国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周礼》里就提到了“国学”的概念。此后,国学的概念一直向后世延续。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在庐山脚下建立的白鹿洞书院,其前身叫作白鹿洞国学。到清朝末期,国学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基本确定下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文化学术,并代指传授这些文化学术的学校。 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强行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挟裹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和自然科学等各种文化学术。它们对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为此,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出于保存和发扬本土文化学术的目的,提出了区别于西学的“国学”概念。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指的是建立在先秦时期各种学术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之上,并且涵盖后来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即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体上来说,它们除了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种文化学术之外,还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包括诗、词、曲、赋、骈文与小说等各类文学,以及史学、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医学和书画、音乐等。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了解国学,熟读国学,对增长知识、开阔思维、明辨事理、提升素质、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先贤的著作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想要识得其中真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怎样才能化解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况,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呢? 本书就是本着提升成效这样的目的,来为广大青少年国学爱好者释疑解惑的。全书立足于传统国学,侧重于先贤大儒们的思想精华,从十二个方面来解读国学:立身、敬事、诚信、谦让、仁爱、道义、省己、勤俭、勇毅、练达、明礼和好学。显而易见,这些方面侧重于对人身心的锻造和人格的修炼。 要想做好学问、事业,首先得学会做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一个人不管怎样聪明能干,家庭出身多么优越,自身条件多么优秀,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必定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这时候,如果缺乏一定的身心素养,往往就会走上偏激之路。现实中,谁都渴望成功,渴望成才,渴望受到他人认可,渴望获得受人尊重的地位。但是,有时偏偏事与愿违——自己努力了、拼搏了,结果却是一事无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而这种局面出现后又该如何面对呢?对此,古圣先贤们早就给出了真知灼见。 本书从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入手,将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心语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释疑解惑,战胜自我。比方说,人该如何立身?读了本书之后就会明白,立身贵在立志。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古圣先贤们关于人生的取向、立身的原则、修身的要求、处世的基础等方面的智慧,犹如一盏盏黑夜中的明灯,不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还能开阔人的心胸、振作人的精神。又比如,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读了本书之后就会知道,温、良、恭、俭、让、和、忠、信等这些良好的品德,就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只有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之上,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路“绿灯”。 本书侧重于从古圣先贤的思想源头挖掘精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道理深入浅出,从而启迪青少年的心灵,并力求取得这样的效果。 首先,提升青少年的阅世能力。现实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有时甚至是冷酷无情的。当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强加到自己身上时,如果能正确面对,就能勇于跨越障碍,继续前行。 其次,提升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人之所以会被迷惑,大都是源于自己的蒙昧。如果能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就不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形,也就不会导致贻误、损失之类的不利局面出现。 再次,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认知大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而古圣先贤的认知,都是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来,并且历经漫长的岁月、无数的人事检验。所以,他们的认知都是浓缩的智慧,对他们认知的了解和掌握,是青少年提升认知能力的一条捷径。 另外,通过学习和掌握古圣先贤的智慧,青少年还能提升自己的自省自纠能力、知人察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气质等。 本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无穷智慧,时刻能给人以教诲与启迪。通读本书,能让人尽睹古圣先贤的思想风采、体会人生的精妙无穷之处,于潜移默化中让人增加涵养学识,提高文化素养,还能开阔视野,升华境界,提升气质,端正心态,对于将来走向社会执事立业,具有立身打基础的积极作用。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论语》中倡导了哪些人生志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学著作。孔子在很多章节中谈到了人生立志的重要性。其中,用最直接的方式谈到人生志向的有两处。 第一处出现在《论语?公冶长》篇中。一天,孔子的弟子颜渊、子路围拢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两人说:“你们两个说说自己有什么志向吧。”子路先说道:“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辆、马匹、衣服、皮袍,来与我的朋友一起使用,即使这些物件被他们用坏了,我也不会抱怨。”颜渊则说道:“我愿意做到不欺压良善,不把吃苦受累的事强加给别人。”子路接着又对孔子说道:“老师,我们想听听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弟子们得到关怀。” 在当代人看来,志向都是与个人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追求往往是按照自身的需要出发,所以也就体现了更多的名利价值观。因而,现代人的志向往往与“高大上”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有些人自小就树立起解放全人类的远大志向,而更多的人则把自身放在现实的利益思考中,把志向定位为当科学家、当明星、当大老板、当股神等。在这些志向中,贯穿的都是让自己成为他人瞩目崇拜对象的思想,主体是自我。而孔子与其弟子们所谈到的志向,关注点则是别人。子路的志向是乐于助人,颜渊的志向是无害于人,而孔子的志向更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尊老爱老、取信于友和关爱弟子三方面。他们的志向都是把仁爱作为立身之本,并把仁爱化育在具体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利他”的高尚情怀。 依照现代人的观点,人都是生活在物欲世界里的,每个人不管有怎样的志向,都会有出于本性的物质需求。也就是说,人必须依赖粮食、衣服生存,无法放弃对它们的依赖性。这时,从人的本性上来说,物质会让人产生征服或永不满足的欲望。那么,孔子又是如何面对这些现实欲望的呢? 在第二处,即《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谈到了这个问题。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赤四个人陪着孔子坐在一起。孔子对他们说:“我现在问你们一些问题,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直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所以,我要问的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又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回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国的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对冉有发问道:“冉有,你会怎么做呢?”冉有回答道:“一个面积有六七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我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接着发问:“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那么你呢,曾皙?”孔子继续问道。曾皙当时正在鼓瑟,他一听老师问自己,赶紧站起身,说道:“我要说的和他们三人都不一样。”孔子鼓励他道:“那有什么关系呢,说出来吧,不过是谈谈每个人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皙回答道:“我的志向就是,阳春三月的时候,大家都穿上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大家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听罢,长叹一声,说道:“我赞成曾皙的志向。” 显然,子路、冉有和公西赤三人的志向同现代人的志向有相通之处,都体现着人生抱负。这种抱负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在孔子看来,这并不是自己所推崇的志向。真正的志向,首先在于内心力量的强大。面对物欲世界,始终以一副超然的态度面对,把人生的最大乐趣归于精神范畴。团结友人,提携年轻人,把一同洗澡、吹风、唱歌当作人生的乐趣和追求。 人的志向往往与物欲、利益紧密相联,这也是世人追名逐利的根源所在。而孔子却把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当作人生的志向,淡泊名利,这实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处世态度。 第十二章好学篇:人不学,不知道 2.《论语》中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时常温习,是一个良好的、让人快乐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在一定的时间过后,已经学到的知识就会被渐渐遗忘,所以,我们要时常对知识加以温习,以便起到巩固记忆的效果。那么,温习为何又能让人快乐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温习知识的时候,对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会有更新的体会、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思考的快乐,是温习过程中的享受。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在好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和其他人的交流,并谦虚地向其他人请教。孔子特地强调“不耻下问”,旨在告诫我们,即使是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有需要请教他的地方,也不能以向对方请教为羞耻。向所有可以请教的人请教问题,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中,充分的交流能帮我们扩大自己的视野,看到自己的不足,巩固自己的知识;反之,我们的学习则会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中。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中不仅需要常常温习,还要不耻下问,多与其他人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一生奔走于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寻找药材,探讨药理,最终写成《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至今仍是中国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籍,具有极高的价值。李时珍刚开始研究医药时,主要是看先辈们撰写的医药学书籍,但是他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对同一种药草的说法不一样,甚至互相矛盾。于是,他开始亲自四处采药,以分析药理。在采药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到药材产地的大夫、农夫、猎户等人的家中探访,虚心向他们请教,并一同探讨药理。李时珍丝毫没有摆自己名医的架子,而是虚心地学习和求教,最终为《本草纲目》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