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苦瓜和尚画语录》尽管难读,但并非不可以知。一方面,中国传统画论的基本状貌和特征为通过具有形象性、喻示性、象征性的手段及表达方式,以形象的整体精神作类比传达其意义。这就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表达,在艺术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即艺术的类比特征性描述与表达,且基本上在较为高级的思维形式路径上以散在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又由于汉语的多意性以及不同语境中语意的变异、悖论,常常使一些具有较大语意含量的词汇在阅读上由于不同的认识取向而产生分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未掌握中国传统整体思维和形象的非量化表述方法的人看来,中国传统画论在整体上的面貌是散在的、局部的、隐喻的、驳杂的,不具备形式逻辑的一般样式。但是,中国传统画论整体语境中隐藏着的辩证思维及其方法,隐藏着的哲学观及其艺术观,则是无处不在的。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意义就在于,石涛是将这隐藏着的部分系统化了,即石涛以“中国思维”的“**整体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建构其画学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画学范畴来表达他的画学思想。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参校其他版本,洋列异同,意在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文本。又把与之相关的三篇山水画学著述一并整理刊刻,作为研读《林泉高致》的参照。译文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石涛(1630-1707),明皇族后裔,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曾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其别号甚多,日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为清初『四画僧』之一,『黄山派』代表人物,『扬州画派』的开创者。他在中国画画学理论上贡献极大,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体系完备,堪称传统中国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石涛书、画、诗、文并擅,对后世影响极深,近世中国画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皆深受其益。时至今日,石涛的影响仍如日中天。 目录: 导读 《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文 《苦瓜和尚画语录》注释、今译、疏解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六 氤氲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导读 《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文 《苦瓜和尚画语录》注释、今译、疏解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六 氤氲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 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 附录 石涛题画诗文选录 诸家评石涛画法画论 石涛小传选录 主要参考文献 石涛画作选 导读 从真境到诗意 郭熙的山水画艺术 《林泉高致》的版本流传 《林泉高致》的画学思想 附:郭思简论 校注凡例 林泉高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郭氏林泉高致集原序 叙引 一、山水训 二、画意 三、画诀 四、画题 五、画格拾遗 六、画记 许光凝后跋 原书附录一:画诀四篇 水墨为上山水诀 意在笔先山水赋 先立宾主山水诀 画龙缉议 原书附录二:评画行 外三篇 荆浩《笔法记》 韩拙《山水纯全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韩拙自序 一、论山 二、论水 三、论林木 四、论石 五、论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 六、论人物桥杓关城寺观山居舟船四时之景 七、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 八、论观画别识 九、论古今学者 十、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 张怀后序 宣和画谱·山水叙论 后记 运腕章第六 或日:“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鞹皴之浅近纲领也。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譬如方隅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之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手,可乎?不可乎?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鞹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人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着透澈,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氤氲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山川章第八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高明者,天之权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风云者,天之束缚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跃山川也。非天地之权衡,不能变化山川之不测;虽风云之束缚,不能等九区之山川于同模;虽水石之激跃,不能别山川之形势于笔端。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统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林泉高致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旧本题“宋郭思撰”。思父熙,字淳夫,温县人,官翰林待诏直长,以善画名于时。思字得之,登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 书首有思所作序,谓“角侍先子,每闻一说,旋即笔记,收拾纂集,用贻同好”。故陈振孙《书录解题》以此书为思追述其父遗迹事实而作。今案,书凡六篇:曰《山水训》,曰《画意》,曰《画诀》,曰《画题》,曰《画格拾遗》,曰《画记》。其篇首实题“赠正议大夫郭熙撰”。 又有政和七年(1117)翰林学士河南许光凝序,亦谓公平日讲论小笔范式,粲然盈编,题曰“郭氏林泉高致”。而书中多附思所作释语,低行附载,并称“间以所闻注而出之”。据此,则自《山水训》至《画题》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惟《画格拾遗》一篇,纪熙平生真迹。《画记》一篇,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则当为思所论撰,而并为一编者也。 许光凝序尚有“元丰以来诗歌赞记”,陈振孙即称“已阙,而此本前后又载人王维、李成《山水诀》,荆浩《山水赋》,董羽《画龙缉议》各一篇,亦非郭氏原本之旧。书末有“至正八年(1348)豫章欧阳必学重刊一行,或即元时刊书者所附人欤? 别本又有《山水诀纂》一卷,亦题宋郭思撰,前有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王纬序,称思述其父熙平日所说山水画法,好事者喜传其文,而纬得之最先,大观四年(1110),镂版广之。校其文与《林泉高致》所载《山水训》一篇首尾相同,疑思先纂是篇,后复增益之为《林泉高致集》,而其书已行,故至今犹两存之也。书末又有《图画见闻志补》一卷,与郭若虚同名,而其文迥异。中载叶梦得《评画行》。似非思所哀辑,疑本别为一编,乃续郭若虚书而作者。后人因所收《画诀》《画题》,皆思述其父之词,故取附《山水训纂》之末耳。以上二编,一与思书相复,一与思书无关,今俱刊除不录,而附存其目于此书之末,用以订同异备考核焉。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解析〕 四库馆臣所撰提要,原先抄录在各书卷前,后来汇编整理,刊刻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两者基本相同。后者有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汇刊本于卷题下夹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这是《四库全书》所据的版本来源;卷端本于文末有进呈年月与馆臣姓名。今以汇刊本点校,参校文津本、文渊本卷端提要,总汇彼有此无的相关信息。 据四库提要,四库馆臣还见到了《林泉高致》的另外一种版本,即所谓的“别本《山水诀纂》”。此本收录的郭思《图画见闻志补》,未闻有传本。书中又附录了叶梦得《评画行》,此本仅见抄录于沈与文《画志》,现已点校编人本书附录,“备考核焉”。 附: 《直斋书录解题》:《林泉高致集》一卷,直徽猷阁待制河阳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画。思,元丰五年进士,既贵,追述其父遗迹事实,待制许光凝为之序。曰画训、画意、画题、画诀。(按,《文献通考》画训上多“画记”二字。)而序又称诗歌、赞记、诏诰、铭志,今本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