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心得,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永恒不变的哲学大问题,是哲学通识的极佳入门读物。哲学大问题往往让人感到沉重,本书以风趣的行文风格和幽默的手绘漫画,减轻哲学大问题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作者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本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执教哲学导论课程三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和四百余幅原创手绘插图,以“中心是否保持不变”为引导,对哲学中的“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作者严肃地对待哲学,却又不那么郑重其事,用风趣幽默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让读者真正获得思考的快乐。作为哲学通识读物,无论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或普通大众,都能从中有所受益并获得乐趣。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唐纳德·帕尔默(DonaldPalmer),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在大学教授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写作风格活泼,致力于带领学生和读者通观哲学入门问题,主要著作有:《看,这是哲学》《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导读》等。译者简介何小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发表文章若干。 目录: 前言 导论1 第一章我们在这个课堂上做什么?5 哲学是可能的吗? 哲学的起源 当代哲学分支 政治和社会哲学 美学 逻辑学 当代哲学样式 苏格拉底的哲学 结论 思考题 第二章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理性主义者的认识论柏拉图的哲学 影像可感事物 概念 理念 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思考题第三章所见即所得 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 贝克莱对洛克的修正 休谟对贝克莱经验主义的极端化 逻辑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极端化 对逻辑实证主义感觉材料概念的抨击 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的抨击 康德的折中 结论:前沿研究思考题第四章什么在先,什么在后? 本体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功能主义及其不满者 多元论 结论 思考题第五章奥林匹斯山、摩利亚山及其他圣地 宗教哲学 有神论本体论证明 宇宙论证明休谟对宇宙论证明的批判 目的论证明 达尔文和休谟对目的论证明的批判 无神论 卡尔·马克思:作为鸦片的宗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精神分析上帝和进化论 普兰丁格关于进化论不能消除超自然主义的证据 对于宗教信仰的意志辩护 宗教神秘主义 宗教存在主义 结论思考题第六章自由世界里最大的航空公司 关于自由的哲学 决定论:古希腊以及启蒙运动的观点 激进决定论:现代观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对自由意志的攻击 温和决定论(又名相容论)非决定论 自由意志论 结论 思考题第七章你应该变得完美251 伦理学 古希腊道德哲学家 利己主义 功利主义 义务导向的道德:伊曼努尔·康德今天的康德主义?结论 思考题第八章各有所好 对传统伦理学说的批判 存在主义 休谟和自然主义的谬误 逻辑实证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伦理学与女性主义 伦理学与深层生态学 结论 思考题第九章让他们吃蛋糕吧 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 政治哲学 社会哲学 结论 思考题第十章这是艺术? 艺术哲学 艺术的分析哲学 柏拉图、弗洛伊德与艺术 亚里士多德与艺术结论 思考题出版后记前言序言 我遇到过学生家长强迫学生主修商业、生物学,或选修法律预科课程,却不记得曾经遇到过学生家长坚持让学生主修哲学的。当然,从未有人因为贪婪而进入哲学领域,除非他序言我遇到过学生家长强迫学生主修商业、生物学,或选修法律预科课程,却不记得曾经遇到过学生家长坚持让学生主修哲学的。当然,从未有人因为贪婪而进入哲学领域,除非他生活在严重的错误理解之中。柏拉图可能因受挫的权力欲的驱使才进入哲学领域,但此后几乎没有人再犯过此类错误。多数学生的第一堂哲学课以此告终:他们对于自己学这门课做什么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来上哲学课是因为“哲学”符合课程要求,他们可以方便地把哲学纳入课程表中,或者因为他们还能选上这门课(这门课的选课还没有截止!)。令人高兴的是,由于朋友的推荐或某位特定教师的良好声誉而选修哲学课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我们当然需要优秀的哲学教师。对于不熟悉哲学的人来说,哲学是很难的,而且令人望而生畏。哲学的要点是什么不甚明了,它的用途也不易察觉。哲学的论证总是非常抽象,也很难看出它们是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尽管哲学工作者通常看上去与世界脱节(正如我的一些学生所说,他们“手中有着大把的时间”),但他们显然非常聪明。并且,他们所宣称的最重要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总是依赖于最微小的区分。学生要阅读大段的文字,有时是整本书,这些书和段落都是哲学家们用晦涩的或者高度专业的英语写成,而且常常还是译本。这样的阅读任务在个人的大学生涯中,除了在文学课中,几乎没有在其他课程中出现过。但是至少小说家还是为普通读者写作的,因为如果谁都读不懂他们的小说,就没有人付钱给他们。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哲学家们似乎只为彼此写作(谁付钱给他们?)。最糟的是,哲学家们喜好争辩。每位哲学家似乎都不赞同其他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所以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东西,或者是否取得过什么进步。这些只是哲学教师们所面临的部分障碍。尽管面临着这些障碍,令人惊讶的是,大学校园里仍旧开设许多哲学导论课程,因此任何人都曾受到过主修哲学专业的吸引。有些哲学教师是天才,或者至少是魔术家。他们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在这方面需要一些帮助。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它能够提供这种帮助。除了协助讲授西方经典,即“伟大”的哲学家们和伟大的哲学观念、论证以及论辩,我还尝试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困惑以及异议。这些都是刚入门的学生接触哲学时所遇到的。我已经在导论和哲学史研究中提出了这些问题。我试图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哲学是作为世界公民的每位学生的合法遗产。哲学的历史和观念在全世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适合的。哲学并不是奇怪的、难懂的工作,相反,哲学环绕着其他一切行为,偶尔还会介入这些行为。我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全都是哲学家——意识到萨特所说的有关自由的话语对于哲学而言是正确的——我们命定要探讨哲学。同时,我还希望学生能意识到他们祖母说的话也是正确的:任何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好。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哲学问题在他们的生命中有着关乎存在的重要性。我还希望学生能认识到一种特定的哲学分析和论证形式,它们的技巧可以被学习并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而不仅仅是哲学课堂。我希望学生认识到哲学中有不同种类的报偿,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法学院喜欢哲学专业的学生。)并且,某些学生——但不是所有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一旦他们掌握了哲学的窍门,哲学就会很有趣。正如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所说:诚如某些食物值得一吃,某些观念也值得一思。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对哲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做出贡献,而且能够使哲学本身变得有趣。我试图以一种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写作本书,但并不过多地淡化有难度的思想,也不迎合头脑简单的人。词汇有时可能会超出学生熟悉的范围,但还不至于生僻。毕竟,学生也想接受挑战。为了使这本书更有趣,我使用了漫画插图和笑话,我需要证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吗?我希望不用。正如我所说,哲学应当是有趣的。与许多哲学课本的作者不同,我对大多数讨论的主题都有个人立场。与漫画插图相比,这种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合理性证明。坦白地说,如果一本哲学著作仅仅摆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观点,并以完全超然的方式衔接起来,我会觉得这本书必定既无聊又不可信。毫无疑问你会不同意我的某些结论,但至少我不认为你会觉得它们是教条的。我是一个无药可救的折中主义者——或者也许是威廉·詹姆士哲学的拥护者(如果这个东西管用,就用它!)。不仅如此,根据我做学生和老师的经验,优秀哲学课的部分动力在于课本与课堂之间的小小对抗,这与西班牙语课或者生物课不同。把这种对抗当作一次机会吧!我确信我已经给了你充足的素材。本书把哲学和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领域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艺术、文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我希望本书的这项优势能够被发现。哲学不再是各学科的王后,但她当然是它们的伙伴。本书在素材的选取方面相当传统,尽管某些地方看上去相反。本书的各个主题都是美洲大陆哲学导论课上所教授的典型论题。我认为各章节的划分就说明了这一点。我试图使某些词汇和某些主题在章节之间贯穿,以此建立全书的连续性,这样学生一旦学到了某些观念,就不会轻易忘记。(“要么运用这些观念,要么忘记”。)对于第六版,我扩展了第一章中的逻辑部分,更新了第二、四、七章的材料,更新了第五章中的很多部分,包括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为了避免给这本已经很厚的书增添过多的篇幅,我已经努力删减了和我所增添的内容一样多的材料,删除的主要是被许多读者认为无关紧要的部分。经过通篇的修订和增补,我还增添了许多插图。我希望所有这些修订和增补已经造就了一部改进版的《中心保持不变吗?》。现在该致谢了。如果下面一长串人名使你感到厌倦,你就跳过这一段。我打算在这里表达我的谢意,感谢参与本书成书的许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我要感谢他们,或者并不同意)。首先,要感谢以下哲学家……嗯,所有我研究过的哲学家,但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克尔凯郭尔、萨特、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和詹姆士,你很快就会读到与他们有关的内容。(他们中有些人可能正在坟墓中辗转反侧。)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包括弗吉尼娅·奥克尼、科尼利厄斯·韦伯、乔治·邓肯、豪威尔·伯利斯、约翰·瑟尔勒、斯坦利·卡威尔、本森·马斯特、史蒂夫·潘伯、吉利·克勒格、J.R.罗瑟多、里奥纳多·坡罗以及(通过潜移默化)漫画家查尔斯·亚当斯、维吉尔·维普·帕奇。接着,感谢三十年来我在马林大学里教的所有学生——所有六千名学生。(嗯,也许不是所有学生。有个学生在我课上学到某些哲学家们的观点,认识到他们之间相互反对,因此曾公开要求开除我。他写过一封信给校长,信中说他只有时间学习那些被认定为正确的东西。)除了这六千名学生,这个名单还能再增加几百名,这几百名学生是我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的学生。正如我最初感谢曼菲尔德出版社的吉姆·布尔那样(他是我前两版书的编辑),现在我要向第六版书的编辑克雷格·莱纳德致谢,同时还要向麦格劳-希尔出版社这一优秀团队里的其他勤勉成员致谢,他们一直都在负责此书的编辑工作,他们是:罗宾·里德、劳拉·威尔克、莎拉·耶格尔,我深深感激他们的贡献。此外,尽管看起来有些奇怪,我还想感谢伟大的美国沙漠。沙漠孕育了许多思想,成就了无数篇章——“烟溪沙漠”、“黑石沙漠”、“莫哈维沙漠”、“管风琴仙人掌国家保护区”、“安萨玻里哥沙漠公园”,以及“晚期爱德华修道院”。让我再次感谢我的妻子莉拉·梅,她是我的力量、灵感和爱的真正来源,也是本书所要献给的人。如果没有她,哲学对我而言会丧失不少价值。 导论这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类书应该不需要太长的导论,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导论的导论。不过,某些基本的评论还是适宜的。首先就风格而言,每个人的风格都融合了独创与模仿。我有意无意地模仿了我的老师以及我研究过的哲学家。(我在前言中已经感谢过他们。)尽管受这些影响,这本书仍以别具一格的风格写成。我希望哲学教师、修习哲学的学生以及普通读者,都能够感到我的风格与他们自身教学、学习、思考以及获得乐趣的风格相符。我试图使自己的风格既轻松又不失严肃。本书是轻松的,因为我深信乐趣和知识并不相互排斥(尼采“快乐的智慧”)。我希望你至少会觉得有些笑话在不使人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非常有趣。我觉得其中某些可能还富有启发性。但这本书也是严肃的,因为它在追问严肃的问题。某些哲学家(例如,杜威、萨特、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成为人就是带着问题去面对世界。我们所有的小问题都由大问题构成,例如“实在是什么”、“知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如何做个好人”,这些都是哲学问题。它们与哲学(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哲学使某些人烦恼,原因在于这些问题似乎从未得到最终解答。每代人似乎都在解答这些问题,新一代人又想要以全新的解答方式去重新阐释它们。但是,生活其实也面临着与此相似的烦恼(同时这也是它令人兴奋之处)。我们将会在后边发现一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他认为我们提出这些问题的能力比我们努力去获得完全令人满的答案更重要。同学们还需要留意的另一个特色——它只涉及西方哲学。书中研究的哲学和哲学家们都出自希腊—罗马—欧洲传统。丰富的哲学矿藏存在于他者文化之中,但我没有能力开采。本书中的哲学大部分都是西方哲学,不仅如此,它们大部分还都是由男性提出的思想系统。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对此我要负部分责任。我同意女性主义哲学家的说法,她们声称女性过去一直被系统地阻止参与到哲学史中,而且,当她们真的去尝试时,她们会被排斥,甚至被压制。我高兴地注意到曾经阻碍妇女从事哲学事业的障碍系统正在被拆除。现在,关于这本书的题目“中心保持不变吗”,我还要再说点什么。我是从诗人叶芝借来的灵感,他在《基督再临》中写道:“万物已然解体,中心再难保持”。在前反思思维(前哲学生活)中,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中心似乎确实在大部分情况下保持不变。我们栖身的世界以一种相当有序且可预见的方式,将其自身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自然或者社会的灾难也会偶尔爆发(例如海啸、地震和战争),于是事物的秩序与合理性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混乱。同样,在他们生命的某些阶段,大多数人都遭遇过好几回“小小的发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心似乎并非保持不变。(这种体验可能激发了叶芝作诗的灵感。)此外,正如笛卡尔提醒我们的那样,每晚我们都会滑向一个比精神失常更疯狂的梦境世界。我们随后醒来,通过把这些经验置于不真实的领域,从而将非理性的体验减小到最低。当我还是孩子,我喜欢去旧金山的海滩游乐场玩(现在已经变成市政厅)。我最喜欢的游戏是大转盘。你坐在大转盘中心,转盘开始慢慢转起来。随着它转得越来越快,只有正好坐在以橙色圆圈为标记的转盘中心的人才是安全的(由于向心力的作用)。所有其他人不可避免地从转盘上滑下来,开始是一寸一寸向下滑,随后,他们在一片尖叫声中,扑倒在转盘周围(离心力)。当你最初感觉到自己在向下滑时,你用力抓挠想到中心去,但中心似乎无情地甩开了你。中心不再保持。我猜想,疯狂的发作有时会引起类似的感觉,哲学研究也会如此。哲学在对思想、知识、实在和价值进行详细的审查后,常识的中心和世界的正常秩序似乎都应悄然消失。正如尼采所说,在探究哲学时,我们会感到仿佛已经割断了绳索,飘进了外太空的冰冷黑暗。如果以不那么生动的方式来展示,我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这样的:当我们提出与实在、知识和价值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我刚刚提到过),我们能够把拥有的答案合并在一起吗?所有这些解答必须永远有效,还是时间和环境要求它们部分或者相对有效?我们是否必须像中世纪和早期近代哲学家那样,要求这些解答永远成立?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否是永恒的无知?或者,恰恰相反,我们小心谨慎地构想出解决方案,这仍旧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回答?我相信,哲学会成为这种不断的临时性尝试,为了获得“更大图景”的观念——正如某人所言,去看看“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如果事物确实是相互联系的话)。下面回到本书的题目,对于人类经验的详细审查,“中心保持不变吗”这个说法是否揭示出某种统一性,还是把我们推入混乱状态?本书各章都在试图帮助读者回答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详细审查经验的某个不同特征,我或许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读者必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我的结论是中心保持不变,但只是大致保持不变。这其中包含有怀疑论因素,我希望这种怀疑论是健康的。某些时候,中心似乎比其他东西保持得更好。事实上,西方哲学史并没有跳出以下争论:有些哲学家认为中心保持不变,而有些认为它并非保持不变。当然,有些哲学家认为中心并非保持不变——尼采是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但真正的论辩常常发生在声称中心保持绝对不变和认为中心保持相对不变的哲学家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可能会在绝对主义者的论辩中觉察出某种焦虑,尽管他们断言中心保持不变,但似乎仍然担心中心可能并非保持不变。笛卡尔持绝对主义立场,他承认他的哲学问题吓着了自己。)这个论辩在古希腊已经得到清晰的阐释。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470年)写下过一则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哲学格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在第一章中会谈到更多有关他的内容。没有任何两个时刻和事件是相同的。旧的事物毁灭,新的事物便从中诞生。每件事物都成为它自身的对立面。然而,赫拉克利特相信他在混乱的表象中发现了坚实的中心:变化的过程也存在不变的东西,即变化本身。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历史上被视为极端悲观主义,因而必须被拒斥。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0年)在一本书中尝试对此进行驳斥。他为“没什么会改变”这个令人震惊的论点进行辩护。任何事情都是永远静止和永恒不变的。运动和事件本身都是幻觉,这种幻觉带来的欺骗可以被哲学清除。中心保持不变……多少带有报复的味道。巴门尼德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47—前427年),即便他的对手,也认为他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到三位哲学家之一。你读过这本书后便会发现,比起任何其他哲学家,柏拉图是证明“中心保持不变”的典范哲人。柏拉图认为,实在的中心存在不变的理性核心,它的确定性维系着所有表象的混乱。如果你查查索引,你会发现柏拉图的名字比任何其他哲学家出现的频率都更高。他代表了某种确定性的标准,对于这种标准,有人趋之若鹜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是反柏拉图主义者(比如我)也都依赖于他的思想。在研习本书哲学主题时,你将会在不同地方接触到柏拉图的思想。出版后记《看,这是哲学》在2015年推出后,因其风趣的语言、幽默的插图和系统的哲学史知识,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因此,我们决定推出《看,这是哲学》的续篇《看,这是哲学II》。本书原名《中心保持不变吗?》(DoestheCenterHold?),与《看,这是哲学》(LookingatPhilosophy)相互配合,内容分别为“西方哲学导论”和“西方哲学史”。全书的语言和插图风格延续了前书特色,我们在中文书名上也保持这种延续性,将之命名为《看,这是哲学II》。本书自1991年初版以来,不断修订再版,至今已出到第6版,这个中译本即依此版译出。作者唐纳德·帕尔默(DonaldPalmer)在美国大学执教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写作了系列哲学入门读物,广受各类读者欢迎。作者严肃地对待哲学,却又不那么郑重其事,以活泼幽默的手绘插图精准地描绘出相应的哲学观点,用微讽调侃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让读者真正获得思考的快乐。本书以“中心是否保持不变?”为引导,对哲学中的“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这部哲学导论本身是帕尔默的教学成果,也长期被美国各大高等院校用作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用书,对西方哲学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梳理非常系统。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而非单纯罗列观点的方式,引导读者对哲学“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本书尤其适合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的教材使用。作为哲学通识读物,我们希望,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或普通大众,都能从中有所受益并获得乐趣。 服务热线:133-6631-2326188-1142-1266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后浪出版公司2016年9月哲学这种过分反省的特征可能会惹恼某些人,使他们按照想象神经病患者和疯子的方式来想象哲学家。神经病患者和疯子同样会花许多时间来构造奇异、晦涩的解释,解释他们如何与世界或自身相关联。(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和疯狂之间有时确实只有一线之隔,而且有不止一位哲学家说过,我们需要的是对哲学问题的治疗而不是解决。) 什么是哲学问题哲学对某些核心范畴尤其感兴趣(例如时间、空间、存在、社会性、美、爱和死亡),哲学的兴趣在于这些核心范畴的普遍特征。我可能问你现在几点,我这样做当然不是在问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如果我不是问你“现在几点?”而是“什么是时间?”——那么,我就是在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当你看到真理时,你如何认出它?我们对宇宙终极可知秩序的把握能通过纯粹形式实现,即通过数学方式把握。如果柏拉图的解释正确(当然会有其他的解释),他就相信,不仅对于马或者重力来说有正确的公式,爱和美同样也有。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做好了承认前者的准备,但是却拒绝承认后者。众所周知,不同个体和文化的审美趣味具有相对性,我们认为这能够驳斥柏拉图。(巴黎人和乌班吉人对美是什么的看法是不同的。)但在柏拉图看来,如果巴黎的时装模特和乌班吉公主确实都很美,那么必定有一个“美”的共性存在。或许它与用数学方式处理“秩序”有关,这个秩序包含了优雅、协调以及“爱欲”(eros)等几个方面。也许某天美学界的牛顿爵士将会出现并完成这个等式:“美=……”。 没有任何两个人看到的事物是相同的语言在贝克莱的认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主观意识之间的桥梁。这种作用在下面的思考中可以看出:没有哪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感觉材料,因为没有哪两个人对于任何物体会有完全相同的几何视角。如果房间里有三十个人同时看桌子上的一本书,每个人在意识中对那本书都会形成稍微不同的经验。事实上,在使用“红色”作为基本术语时,没有哪两个人的经验是完全相同的,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并不重要,因为即使我看到的是“绿色”而你看到的是“红色”,但我们都是在用“红色”来描述它,因为我们把“红色”这个具体的声音和具体的经验相互结合。因此,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他自己的感觉意识的唯我论的小世界,但语言是各人孤立世界互相联结的桥梁。 什么是实在,什么只是表象本体论就是关于“实在”或“存在”的理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相比“本体论”这个术语,当代许多哲学家更喜欢用“形而上学”来指代本章所讨论的问题。然而,通过查看术语表你会发现,我把形而上学看作很大的范畴,它的主题甚至超过本体论的范围。本体论的重大问题有:什么是实在的,什么只是表象?是否有一种理论能够区分实在与表象,同时解释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或者实在与表象的区分总是带有语境性,是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区分? 神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宗教哲学的大问题是:是否有充分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哪个上帝存在,或者哪个上帝不存在?对于人类来说,上帝的存在与否意味着什么?每种盛行过的文化似乎都有神圣观念。当然,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神就存在。(如果据此认为神存在,这就好比每一种相信其自身比邻国优越的文化就真的比邻国优越了)。然而,仅仅是宗教信仰的文化普遍性这一事实,就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使我们陷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问题的迷丛之中——更不用提纯粹的宗教问题。本章我们将主要关注哲学问题,这意味着倘若询问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或者不相信上帝(神)存在,我们将要参与到各种争论中去思考。 自由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苏联解体前不久,有一则电视商业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环球航空公司(TWA)是自由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这则商业广告传达了什么信息,又隐藏了什么信息呢?后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这则广告隐藏了这样的真相:“苏联官方航空公司,即苏联民用航空总局,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只排在第二位。”(你能把这想象为一则商业广告吗?)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这背后的想法,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环球航空公司、最大、反极权主义以及自由世界(因而也就是自由)联系考虑。广告将这些想法放在一起,意在从我们钱包里多掏些钱出来。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我们文化中,一方面,自由如此受到珍爱,以至于我们被教导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然而,另一方面,自由又被那些意识形态和资本家如此滥用,以致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套话。 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让-雅克·卢梭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这个观念可以作为政治哲学讨论的恰当开端。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就像旷野中的野兽和天空中的飞鸟,“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卢梭说,我们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这个观点当然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个方面来看:在文明社会里,规则几乎统治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规则告诉我们必须穿什么;我们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必须如何表现;我们能去哪儿不能去哪儿;我们做事必须有多快;在什么场合下某些话能说某些话不能说。此外,所有这些规则由其背后隐藏的威胁强制实施:如果不遵守规则,随即就会招来暴力对待,永久性地丧失财产、自由甚至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