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浅近的语言描述古代贯穿人一生的礼仪,贴近生活,易引起读者共鸣。☆本书以经典文本为依据,避免野文俗礼、近当代解读以及个人发挥。☆40余幅精美彩色插图生动有趣,为本书一大亮点。☆“知书识礼”延伸阅读板块内容丰富,与正文相得益彰。 本书简介: 本书准确地描述了古代贯穿人一生的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相见礼、饮食礼、日常礼仪、祝寿礼、丧礼、葬礼、祭礼等,希望读者能看到鲜活的、与每个人生命延展密切相关的传统礼仪。传统礼仪不单纯是外在的约束和规定,而是根本于人心。 作者简介: 程学轩,樊丽娟,四川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儒家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浓厚兴趣,曾与师友共同研读《礼记》《仪礼》等礼学文献,并持续整理礼仪、考察礼俗。 目录: 人生之始——诞生礼 中正的胎教音乐 孕妇需谨言慎行 对孕妇的特别照料 迎接准备男女有别 盛大的“欢迎会” 严格选择“监护人” 第一次理发 择日取名 初升的太阳——成童礼 品性端正最重要 应当遵循的“学生守则” 儿童须知 穿脱衣服有讲究 走路和说话人生之始——诞生礼中正的胎教音乐孕妇需谨言慎行对孕妇的特别照料迎接准备男女有别盛大的“欢迎会”严格选择“监护人”第一次理发择日取名初升的太阳——成童礼品性端正最重要应当遵循的“学生守则”儿童须知 穿脱衣服有讲究 走路和说话 打扫卫生和摆放东西 读书和写字 其他生活规范尊师重道——拜师礼君、亲、师区别对待 皇太子的拜师礼有所担当的开始——成人礼男子成人礼——加冠 加冠的意义 加冠前的准备 加冠仪式 冠而字之 冠礼尾声 冠礼的变与不变女子成人礼——及笄礼谈婚论嫁——婚礼婚姻六礼 男家提亲——纳采 问女姓氏——问名 告知吉日——纳吉 致送聘礼——纳徵 卜得婚期——请期 迎娶新妇——亲迎新婚的晚餐拜见公婆 礼尚往来——相见礼古代流行的见面礼见面的注意事项迎客之道古代的“名片”民以食为天——饮食礼座次有尊卑菜肴摆放有讲究吃有吃相日常礼仪人伦之道 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 夫义妇听 其余伦常尺素寄相思尊老敬老——祝寿礼祝寿礼的历史祝寿礼之前的准备祝寿礼当天人生终点站——丧礼寿终正寝为死者招魂报丧、吊唁入殓前的事宜小殓、大殓朝夕哭奠卜地和卜期入土为安——葬礼告别祖先装饰棺材和准备冥器下葬送葬返回之后的哀哭慎终追远——祭礼死者下葬后的第一次祭祀例常的祖先祭祀祭祀天地释奠礼 释奠礼的主角 释奠礼的配角 孔庙中的庞大从祀群体 清代释奠礼祭祀的分寸前言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形成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养成个人品德、实现理想的国家秩序,所以礼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礼的繁体写法是“禮”,左边是“示”,右边是“豊”,“示”即“神的启示”,“豊”又由“曲”和“豆”组成,“豆”是礼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高脚盘,“曲”则表示供奉给神明的祭品,礼的本意与向神明祈祷有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意义逐渐从“神”转向了“人”,古人在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上也对礼越来越重视。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地位,上下高低互不相乱,同样,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对不同关系的人应当区别对待。如何合宜地对待他人,这就涉及礼仪了。 现在人们常常说“礼仪”,但在古代,“礼”与“仪”二者却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仪所强调的主要是外在的仪节规范;而礼则不仅仅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形成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养成个人品德、实现理想的国家秩序,所以礼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礼的繁体写法是“禮”,左边是“示”,右边是“豊”,“示”即“神的启示”,“豊”又由“曲”和“豆”组成,“豆”是礼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高脚盘,“曲”则表示供奉给神明的祭品,礼的本意与向神明祈祷有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意义逐渐从“神”转向了“人”,古人在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上也对礼越来越重视。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地位,上下高低互不相乱,同样,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对不同关系的人应当区别对待。如何合宜地对待他人,这就涉及礼仪了。现在人们常常说“礼仪”,但在古代,“礼”与“仪”二者却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仪所强调的主要是外在的仪节规范;而礼则不仅仅强调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其在遵照仪节而行时内心的敬意。如在相见礼中,宾主见面不苛求礼物的丰美,而是更注重内心对对方的尊重。又如在丧礼中,人们宁愿不能制作出完备的仪节,但是不能没有内心的哀伤之情。古人制礼,无不本着人情而制,所以战国时代的孟子在推导葬礼起源的时候说:人们如果无法忍心见到亲人的遗体被野兽分食,就一定会考虑安葬亲人的遗体。虽然情由心生,但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呈现才能让人心的喜悦、哀戚等情感合适地表达,这就是礼仪的主要内容了。存世的礼仪著作中,最为根本的是《仪礼》《礼记》《周礼》,这三部著作后来被统称为“三礼”。《仪礼》是现存最早的记载礼仪制度的典籍,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大型礼制,如冠礼、昏礼等。《礼记》内容驳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冠义》《昏义》等,是直接对《仪礼》中《冠礼》《昏礼》礼义的解说,但也有与具体礼仪无关,而与儒学义理阐发有关的,如《大学》《中庸》等。《周礼》主要叙述了天子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及其分属官职的具体职责。虽然《周礼》侧重于讲官职和政治制度,但其中所涉及的礼制内容也十分全面。《周礼》将大小礼仪统归为五类,称作“五礼”,这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即祭祀之礼,以古人祭祀祈求吉祥而得名;凶礼是指逢凶事时所行的哀吊礼,如丧礼、吊礼等;宾礼为相互交往的礼仪,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礼仪和国际交往礼仪;军礼是与战争、军队相关的礼仪;嘉礼所包括的范围就比较广了,比如饮食礼仪、冠昏之礼、庆贺礼等都属于嘉礼。“三礼”奠定了古代的礼制基础,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以《仪礼》中所涉及的部分重要礼仪为主干,以《礼记》为主要参考,涉及《周礼》的部分较少,当然,除了“三礼”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经典文本也有所涉及,如《管子》中的《弟子职》篇就详细地描述了先秦时期弟子洒扫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人洒扫的仪节度数。其他如南宋时期朱子编写的《童蒙须知》和《家礼》,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多有引用,以见不同时代礼仪的差别与变化。虽然历代人们敬老尊贤、乐生哀死的情感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各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也不尽一致,但是其中总有不变的东西。这也正体现了礼文和礼义的区别:礼文根据礼义制定,而表现礼义;礼文应合于时宜,礼义则是基本不变的。正因此,《论语》中记载,当子张问孔子“三百年以后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吗”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商代因循夏代礼仪,所增加减损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知道;周代因循商代礼仪,所增加减损的,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知道;如果将来的国家终究承继周代文明,那么,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知晓。”可见在古代中国,礼仪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唯有把握其中不变的礼义,礼仪才会真正地世代传承。 礼仪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因革变化,礼俗与礼仪的关系是互动的。礼仪虽然已经成文,但也会随着人们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有时礼俗会变为礼仪,有时礼仪又会降为礼俗,也正是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礼仪才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至今日,不少传统的礼仪已经逐渐消亡或者变异,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已经不同于古代。虽然人们还会遵循礼貌的交往原则,也有不少琐碎的常见的基本礼俗,但传统礼仪的面目已渐渐模糊。这本小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看到鲜活的、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古代传统礼仪,认识到传统礼仪不单纯是外在的规定和约束,而是根本于人心,使人能够合宜地表达心意和情感。时代变化,仪文度数很可能改变良多乃至再难重现,但人心人情,即使相去千年,也能相感动、相应和。传统礼仪庞杂而详密,并不是这一本小书能够讲明道尽,所以本书并没有按照传统礼仪的种类一一作详尽介绍,而是描述了古代贯穿人们一生的礼仪,包括了诞生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相见礼、饮食礼、日常礼仪、祝寿礼、丧礼、葬礼、祭礼等,所讲述的礼仪也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希望读者读了这本小书后能够对传统礼仪有更亲切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对比,有所感发。人生之始——诞生礼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小孩对于父母毫无隔阂的孺慕亲爱,恰是人性最本真的呈露。相应地,大人们也应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以使他们葆有赤子之心,而不至于早早便让美好单纯的心蒙尘。不仅在出生之后是如此,即使是在母腹中的婴儿,人们也认为他们能“听”,能“看”,能感受,他们的心也应该如同他们的健康一样被好好呵护。因此,古人认为,从母亲有孕到孩子出生这一整段时间,大人们有很多事情应当做,以使孩子的身心在人生初始便打下好的根基。 中正的胎教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胎教受重视的程度、涉及的范围,与现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汉代成书的《大戴礼记》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胎教的记载:“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胎教的方法,用玉板来书写,用金匮来珍藏,再存放在宗庙之中,警戒后世。这种珍而重之的程度,后世已经远远比不上了。古人如此重视胎教,那么,他们又是怎么理解胎教,怎么进行胎教的呢?听音乐,这是如今常见的胎教方法,在传统胎教之中,也有这一项,但古今的选择却有不同。如今人们给胎儿听音乐,多会精心选择传世名曲。也许因为父母对男孩女孩有不同的期待,所以在选择乐曲时,也有一定的风格偏好。比如希望女孩娴静平和,就多给她听柔美的曲子;希望男孩磊落大气,就多给他听刚健的曲子。古代胎教对于曲子也是有所选择的,但选择的标准和现在稍稍不同,其最根本的原则不是有名、好听,而是“中正”。“中正”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简单地说,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是传统审美中一个基本的向度:含蓄蕴藉,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无过无不及,是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会背离常理常情;是五分喜就是五分,十分怨就是十分。而想要发出的情感无过无不及,人便先要心气平和,事先没有偏见。不偏不倚,正是对于人发出情感之前的状态的期望。正如一面镜子,若它想要明明清清,分毫不差地映照事物,首先需要自己均平如一,不染纤尘。古代的人们用“中正”作为标准来选择胎教乐曲,要求乐曲既有“中正”的内容,又有作曲者和演奏者“中正”的心志。曲子的“正”,是由作曲者和演奏者的“中”来实现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中正的曲子呢?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激烈的鼓点让人气血激荡,颓靡的旋律让人心志消沉,中正的乐曲则会有利于涵养温厚平和的心灵,使听音乐的人内中外正,喜怒得宜,不被情绪左右。胎儿自身调适能力尚未养成,其情绪尤其需要安宁平和,不适合跌宕往复。从这一角度来说,如今的不少名曲固然是杰出的艺术作品,但若在古人看来,却是不适合作为胎教曲目的。因此,在古代,王后有孕,希望听乐曲时,乐师只会演奏平正的雅乐。就算王后指定要听某首曲子,如果那首曲子不符合中正的标准,乐师便会推辞说:“对不起,我没有学习过那样的乐曲。”由选择胎教音乐这一件事情,我们便能看出,传统的胎教,以养成胎儿的中正情性为根本目的。为此,人们需要使胎儿所接触到的东西无不中正,只有这样,婴儿才会有最厚实纯粹的性情根基,进而开始他的整个人生。 孕妇需谨言慎行胎儿所在的整体环境,固然不只是声音环境。胎儿以母腹为居所,孕妇的整个身心状态,才是对胎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根本“环境”。因此,孕妇的全部衣食住行,乃至言语和思虑情感,都需要合于中正。这样一来,准妈妈便需要时刻谨慎了。像是吃饭,可不是能填饱肚子,好吃就可以。古代修养较高的人一言一行都尽量符合礼的要求:食物要是放坏了,不吃;颜色看起来糟糕,不吃;味道闻起来糟糕,不吃;没烹制好,不吃;不是当季的食物,不吃;切肉没有按着肉的本身纹路切,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搭配,不吃……总而言之,从食材选择、加工、烹制、端上桌一直到吃,都得合乎中正才行。其他如座位不端正不能坐,衣服不符合形制不能穿,眼睛不能看不合礼的事,耳朵不能听不合礼的声音,口中不能说不合礼的话语,乃至心中不能想不合礼的事情,等等,这些礼制规矩虽不专门针对孕妇而言,但确实也是需要孕妇努力做到的。由此看来,古代的孕妇要讲究的规矩可比现在多得多了。对孕妇的特别照料人们希望种下的植物能生机畅茂,繁花秀实,所以一开始就挑选饱满的种子来播种。胎教所做的工作,便类似于使种子本身饱满坚实。婴儿出生以前的那一小段时间至出生那一刻,是决定这颗种子能否顺利破土而出的最关键时期。如果说胎儿的生命是从母亲怀胎开始的,那么,胎儿人生的起点则是从出生开始的。人们会在这一段时间倍加细致地看顾孕妇,尽量充分地准备好所需物品。对孕妇及胎儿健康方面的留意,古今是相同的。孕妇即将生子时,需要和丈夫分居。古代贵族的居所有正寝、燕寝、侧室之别,正寝在诸寝中最为尊贵,是最得正气的地方;燕寝是平常居住、休息的地方;侧室在燕寝旁,也是用来居住的地方。孕妇在生产当月的初一,要从正寝搬到侧寝去住,丈夫每日派人去问询妻子的情况。丈夫如果某日感应到孩子将要出生,会亲自去问询情况,但妻子不能自己去见丈夫,而是让身边的女师(专门负责教导妇女德性、仪表、言语、行事等方面的有妇德的女性)穿自己的衣服去答话。若这一天丈夫正在为祭祀做准备而处于斋戒期间,必须住在正寝,那么就不能自己去问,而是派人去问。如果是普通百姓家里,没有正寝和侧寝之分,则是丈夫搬到别的居室去住,以此夫妻相避。 迎接准备男女有别经过分娩,孩子终于来到了世界上。在古代社会,男女是有不同责任的,父母对于男孩女孩也相应地有着不同的期望。这样的区分将贯穿他们整个人生。例如,《诗经·小雅·斯干》记载:“吉梦维何?维熊维罴(pí,熊的一种),维虺(huǐ,毒蛇)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huáng),朱芾(fú,蔽膝,是古代贵族祭祀时遮盖在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ì,婴儿的包被),载弄之瓦(陶制的纺锤)。”从诗中我们会发现,生男孩还是女孩,母亲受孕时的梦兆不一样,孩子出生后睡的地方、穿的衣服、玩耍的器具、被寄予的期望都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说的“弄璋”和“弄瓦”就是由此而来。此外,胎儿出生之后,如果是个男孩,家人就会在门的左边挂上一张弓,期望这个孩子将来勇敢中正;如果是个女孩,家人就会在门的右边挂上佩巾,期望这个孩子将来贤惠懂事。所以,我们祝贺男孩女孩的生日,也可以文雅地说“悬弧令诞”和“设帨(shuì,佩巾)芳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