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集合传统经典、引领国学变革★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本书简介: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所记述大小河流多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加上历史人物的活动、郡县的置废沿革、战场的描述、道路关隘、风景奇观、民间传说、碑刻题铭、诗歌民谣等。使原本枯燥的水名、地名,加入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引用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同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次选注选译《水经注》的部分章节,注译时考虑到《水经注》的特殊体裁,及郦道元在为《水经》加注时,很多史事、地名、人名、官名、器物,都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解释,所以注译尽量增补史事,交代典章制度,务求使读者增加认知史事及人物的细节,提高阅读《水经注》的兴趣。 作者简介: 导读及译注张伟国早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今浸会大学)历史地理系,其后在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严耕望教授,撰写有关《水经注》的硕士论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赴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师从田余庆教授,研究北朝武将。自一九七七年起,曾在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任教,现为树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撰述有《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巾帼列传》、《中国史上的著名战役》(合著)、《图像中的历史世界》(合著)等书及多篇学术论文。自一九八三年起,为香港电台文教组教育节目《中华五千年》撰写剧本八百集,并主持《神州五十年》及《古今风云人物》系列至今。 目录: 中华大地的血脉 ——《水经注》导读016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028 河水034河源、昆仑之墟041 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045 河色黄048 阳纡陵门之山、河伯冯夷、河图050 河出海外、大禹导河积石052 北屈县、风山、孟门山054 皮氏县、龙门山、龙门口057 夏阳城、子夏庙、司马迁墓060 蒲坂、舜庙、桑落酒062 历山、妫水064中华大地的血脉——《水经注》导读016郦道元《水经注》原序028 河水034河源、昆仑之墟041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045河色黄048 阳纡陵门之山、河伯冯夷、河图050河出海外、大禹导河积石052北屈县、风山、孟门山054皮氏县、龙门山、龙门口057夏阳城、子夏庙、司马迁墓060蒲坂、舜庙、桑落酒062历山、妫水064壶口雷首、雷水、涑水注于河066华山、巨灵手印、中祠、南祠、天井、胡越寺、搦岭、上宫神庙、太上泉、屈岭068潼关、风陵渡、函谷072秦函谷关075浢津078陕城、漫涧水、茅城、茅津、咸阳涧水、虢国上阳、金人080砥柱、三门、淆水、石崤水、夏后皋陵、千崤之水084砥柱滩、五户、五户将军祠087大伾山、成皋故城、虎牢城090滑台城、延津、河水变清094黎阳县、天桥津、逯明垒、鹿鸣台、白马城、关羽斩颜良处、韦津097元城县、沙鹿100济水103济水源头、王屋山108荥泽、石门、浚仪渠、王景治河、三皇山110广武城、广武涧113敖山、敖仓城、荥口石门碑115宿须水口、虢亭、断山、砾石溪水119索水、荥阳县故城、荥阳郡、鸿沟水122阳武县、蒗渠分出、南济、白马渊125封丘县、大梁城、小黄县故城、东昏县、户牖乡、济阳县故城127济阳县、济川、冤朐县、定陶县、南济、菏水分出130秦相魏冉冢、定陶恭王陵、魏郡治、曹叔振铎国、范蠡寓陶132南济、菏水、五丈沟、陶丘、氾水、汉高祖称帝处136历城县、舜祠、舜井、大明湖、历水、泺口138华不注山、华泉141菏水、钜野泽、黄水、金乡、西狩获麟处143金乡山、白马空、鲁峻冢、疑汉昌邑哀王冢、范巨卿冢146洛水149洛邑152谷水155成周、定鼎、问鼎157谷、洛斗处159千金堨、王子朝之乱161千金渠、张方入洛163皋门桥166金谷168金墉城170华林园、天渊池174听讼观、华林隶簿176铜驼街、永宁寺、曹爽故居178白马寺、平乐观181国子太学、石经184渠水189圃田泽、十字沟191五池口194管城、不家水、百尺水196清池水、清人城、七虎涧水199紫光涧、棐林、苑陵故城200鹿台南冈、期水、白沟水、承水202中阳城、伯禽城、白沟、鲁恭庙204博浪亭208官渡水210役水、苑陵县故城、山民城、酢沟、八丈沟212沫山、沫水、曹公垒、中牟214中牟泽、圣女陂218浚仪县、梁沟220大梁城、夷门222吹台224阴沟、鸿沟226逢泽、棋痴227陈国、汉相王君碑、死沙229宁平县、阳都陂232阴沟水234阴沟水源头236封丘县238濄水源、诸袁旧墓239大棘、伍员钓台241鹿邑243老子庙245曹嵩冢、曹氏族人墓冢247谯城曹太祖旧宅249城父县、龙亢县251北肥水、山桑县253瑕陂256江水258岷山、大江源头265李冰大堰、石人、观阪、临邛县267成都、蜀郡、益州、万顷池、石犀渊、郡学270锦官、广都县、长升桥、升仙桥274僰道县、僰人、僰僮276三蜀、广汉郡、沈乡、犍为郡、牛鞞县、绵水口279巴郡江州县、官橘园、官荔枝园、御米田282朐忍县、瞿巫滩、伞子盐、檀井溪286巴乡清、灵寿木288永安宫、诸葛亮受遗命处290诸葛亮图垒、赤岬山、赤岬城292鱼复县故城、白帝城、巴东郡、淫预石294三峡、白盐崖、瞿塘滩297巫山、新崩滩299巫峡、石门滩301秭归县、归子国、屈原故里、丹阳城303夷陵县、东界峡、插灶、流头滩306宜昌县、黄牛滩308西陵峡、大禹断江310江水出峡、故城洲、陆抗城、夷陵县、马穿穴312江陵县故城315关羽所筑旧城、金堤、栖霞楼、江津戍317城陵山、彭城矶、夏浦、下乌林320 沙羡县、鹦鹉洲、叹父山、叹州、陆涣城、江夏、沔水口323船官浦、黄鹄矶、夏口326泿水等328泿水源332苍梧郡治334高要县峡口336番禺、南海郡338南越国、越王台341越王墓344前言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出版说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钱穆《中国史学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拿水道交通为主,都邑附见在水道的旁边,又把这些都邑曾经发生了些什么事也一并记下。这部《水经注》,固然是一部地理书,实际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历史书。而这书描写各地风土景色,描写得非常好。于是《水经注》就变成为文学家所注意的一部书。 严耕望《中古时代几部重要的地理书》《水经注》为北魏末郦道元所写,是为《水经》做注,讲当时的水道。这本书牵涉的范围很广,以时代而言,包括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内容包罗万象。这本书在当时可称是空前的,直到今天也还是绝后,非常的了不起。《水经注》导读——中华大地的血脉 张伟国 《水经注》是中古时代一部史学奇书。它所记述的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河流沿岸景物、城邑、人物和历史。它的作者郦道元(?至五二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平事迹记于正史《魏书•酷吏传》中。郦氏世代仕宦北朝:道元的曾祖父郦绍,为北魏兖州监军;祖父郦嵩,官至天水太守;父亲郦范,服官五十年左右,获范阳公封爵。道元自幼随父亲任官而奔走四方,孝文帝时开始步上仕途,以尚书郎的官职随孝文帝北巡,其后在北魏京城洛阳任官,又曾多次出守地方州县,因此有机会在中原北方游历。宣武帝永平年间(五〇八至五一二),道元出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创立学校,广行教化。据史书称,郦道元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权贵。北魏皇族汝南王元悦好男色,其男宠丘念恃势弄权犯法,被郦道元逮捕,元悦向掌握朝政的灵太后恳求特赦,道元却赶在圣旨到达之前处死丘念。元悦因此与道元结下深仇。郦道元在东荆州(今河南省泌阳县境内)刺史任上,威猛为治,被百姓上告,因而免官,在京赋闲期间,专心撰写《水经注》,历时七八年。孝昌三年(五二七),北魏境内民变蜂起,雍州刺史齐王萧宝夤奉命领兵到关中平乱,却意图乘机割据反叛。元悦等权贵推荐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赴关中监察萧宝夤。萧宝夤疑忌道元不利于己,命其部属郭子帙发兵围攻道元所留宿的阴盘驿亭(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秦始皇陵附近),道元与随行的弟弟道峻及两子一同遇害。由于郦道元为官铁面无私,得罪不少权贵,他死后二十七年,曾经与他同时为官的史臣魏收编撰《魏书》,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水经注》是郦道元唯一的传世著作,顾名思义,郦道元撰书的原意是为《水经》作注。《水经》是一部列举全国水系的古书,记述了一百三十七条主要河流,全书一万余字,每条河流只作纲领式记录,内容非常简略。《水经》的作者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西汉人桑钦,另一说法是西晋人郭璞。先师严耕望教授认为:桑钦是西汉人,而《水经》中有魏晋时才出现的地名,不可能出自桑钦手笔;有些地名在东晋、十六国之后才使用,也不会是西晋人郭璞所撰。也有学者认为前人撰述的《水经》可能不止一种,而是经过多次传抄、增补而形成,郦道元只是以当时通行的《水经》为纲,增补更详细的资料作注,而“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他不但学识丰富,而且见闻广博,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补充了大量内容,在《水经》原有一百三十七条河流之外,增加了超过一千条支流,所记述的大小河流多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是《水经》的十倍以上。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六十多处瀑布、四十六处岩溶洞穴、三十一处温泉、九十余处津渡、九十多座桥梁;此外,注文提及的古城邑遗址数以百计、宫殿百余处、陵墓二百六十余处、寺院二十六座等等;还有历史人物的活动、郡县的置废沿革、战场的描述、道路关隘、风景奇观、民间传说、碑刻题铭、诗歌民谣等。这使原本枯燥的水名、地名,附加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现存《水经注》版本中,郦道元旁征博引,可计算出参考和引述前人著作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三百五十种,其中绝大部分早已散佚,全靠《水经注》的征引而得以保全片言只语,可谓弥足珍贵。《水经注》的材料来源,严耕望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郦道元曾亲自游历过不少地方,他所到之处,亲自采访、询问当地人士,加上他对地理情况的详细观察,把获取的资料记述在《水经注》相关的条目中。道元虽然自称“不爱涉水,不喜攀登”,但他事实上到过许多地方,北起今内蒙古,东至山东,西到陕西,他都曾因公务而涉足。他在《水经注》的自序中说的:凡所到之处,都“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辑而缀之”。例如他描述洛阳附近黄河孟津的冰层:“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提到“河水”即黄河浑浊时,引用民间观察:“河水浊,澄清一石水,六斗泥。”又如他出任颍川郡(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太守时,在郡治长社县修筑客馆,掘得一巨大树根,他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一异象,并作了一番考究,他说:“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其二,道元好涉猎群书,对于水名、地名以至郡县沿革、封邑兴废,他都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务求得出最可信的判断,他所引述的经、史典籍及前人注疏,列明出处者超过四百种。严耕望教授指出:古人抄录前人著作而不一定列明出处,因此道元所征引书籍,必定远超这数目。由于道元生长及仕宦于北魏,北魏政权范围以外的南方长江流域、岭南、云南,他都从未涉足,只能引自南方人士所撰书籍、文献。道元很重视实地考察,以检核史书的记述是否准确,并据此纠正了史书上的不少错误。例如史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伯说过:汾水可以淹魏氏的都城安邑,绛水可以淹韩氏的都城平阳,道元沿着这两条水考察,发现汾水河床较高,安邑处于其东岸低处,汾水泛滥,安邑可能被淹没;但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床,绛水淹平阳则绝无可能。他又根据多种文献记载,在“谷水”的注里,辨析前人把涧水错成了渊水。道元虽然是为《水经》作注,但当《水经》有误,道元也直接指出错误,例如《水经》称“汶水又西流入济”,他引《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道元作出判断:“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道元对当时人的传闻,亦不厌其烦地作出考证,例如在《易水注》中,在“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之下,先引述阚骃的说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饯别)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略)疑于此也。”于是后世谈史者认定燕太子丹饯别荆轲的地点在易县的燕下都,但道元作出辨正,他说:“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道元对地理情况观察入微,并把观察所得记录在《注》中。例如他详细地记录了不少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含沙量、冰期,以及不同季节的水量和水位变化等,有些地方更提出数据,例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之类,提供了可资后世参考的科学信息。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增补资料、考核地理是撰述的重点,但他行文时,经常采用文学笔触,其部分章节,被视为中古文学作品的代表,有学者评为:“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郦道元《水经注》的词藻丰富,仅就描写的瀑布,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词,可谓变化无穷,其文学价值也足以垂范千载。《水经注》的内容极其丰富,但阅读并不容易。首先,《水经注》成书于约一千五百年前,书中所记述的河流、地理情况、行政区划以至地名,难免与今日有所差异。千百年来的沧海变迁,古代的一些重要水道,经历过无数次改道,早已湮没消失,《水经》所载水道,到郦道元时代其中一些已有改变,而《水经注》成书时的一些河流、水道、湖沼,也很有可能在今日已非当年状貌。数千年间,城市的兴衰,地方行政区的置废迁徙,地名的变更,正如郦道元所说:“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更为现代人阅读《水经注》时增添困难。其次,《水经注》中记述了大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的史事和人物,距今千年甚至数千年以上。这些史事和人物,对于郦道元时代以至其后熟习传统经史的读书人来说,不少是耳熟能详的典故。但近代教育,已逐渐偏离古典,对这些千年以前的事和人,读者可能所知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初接触《水经注》有时会茫无头绪。然而对于有兴趣追寻古史细节的读者,《水经注》是探求这些遥远史事的事发地点、追访这些古代人物活动空间的宝库。其三,《水经注》全书的结构是经文的注疏形式,因此只能就《水经》的纲领增补细节和考据,行文显得细碎支离,叙事、写景都是点到即止,而且加插了大量典籍文献的引文和考证,不可能一气呵成。《水经注》叙述每条河流,必定从源头开始,向某方向流,流经(径)某地,该地古代有什么历史大事,有什么前人活动,留下什么史迹、掌故;然后河流再向前流,经某地,再细述当地情况;当遇上另一河流汇入,则从这河流的源头说起,直至与主流会合,再重回叙述主流。假如汇入的河流众多,往往不断追溯支流,而主流的叙述却断断续续,阅读时不易前后呼应。假如阅读时能随手查对地图,则较容易掌握水道的脉络。……《水经注》导读——中华大地的血脉 张伟国 《水经注》是中古时代一部史学奇书。它所记述的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河流沿岸景物、城邑、人物和历史。它的作者郦道元(?至五二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平事迹记于正史《魏书•酷吏传》中。郦氏世代仕宦北朝:道元的曾祖父郦绍,为北魏兖州监军;祖父郦嵩,官至天水太守;父亲郦范,服官五十年左右,获范阳公封爵。道元自幼随父亲任官而奔走四方,孝文帝时开始步上仕途,以尚书郎的官职随孝文帝北巡,其后在北魏京城洛阳任官,又曾多次出守地方州县,因此有机会在中原北方游历。宣武帝永平年间(五〇八至五一二),道元出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创立学校,广行教化。据史书称,郦道元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权贵。北魏皇族汝南王元悦好男色,其男宠丘念恃势弄权犯法,被郦道元逮捕,元悦向掌握朝政的灵太后恳求特赦,道元却赶在圣旨到达之前处死丘念。元悦因此与道元结下深仇。郦道元在东荆州(今河南省泌阳县境内)刺史任上,威猛为治,被百姓上告,因而免官,在京赋闲期间,专心撰写《水经注》,历时七八年。孝昌三年(五二七),北魏境内民变蜂起,雍州刺史齐王萧宝夤奉命领兵到关中平乱,却意图乘机割据反叛。元悦等权贵推荐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赴关中监察萧宝夤。萧宝夤疑忌道元不利于己,命其部属郭子帙发兵围攻道元所留宿的阴盘驿亭(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秦始皇陵附近),道元与随行的弟弟道峻及两子一同遇害。由于郦道元为官铁面无私,得罪不少权贵,他死后二十七年,曾经与他同时为官的史臣魏收编撰《魏书》,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水经注》是郦道元唯一的传世著作,顾名思义,郦道元撰书的原意是为《水经》作注。《水经》是一部列举全国水系的古书,记述了一百三十七条主要河流,全书一万余字,每条河流只作纲领式记录,内容非常简略。《水经》的作者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西汉人桑钦,另一说法是西晋人郭璞。先师严耕望教授认为:桑钦是西汉人,而《水经》中有魏晋时才出现的地名,不可能出自桑钦手笔;有些地名在东晋、十六国之后才使用,也不会是西晋人郭璞所撰。也有学者认为前人撰述的《水经》可能不止一种,而是经过多次传抄、增补而形成,郦道元只是以当时通行的《水经》为纲,增补更详细的资料作注,而“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他不但学识丰富,而且见闻广博,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补充了大量内容,在《水经》原有一百三十七条河流之外,增加了超过一千条支流,所记述的大小河流多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是《水经》的十倍以上。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六十多处瀑布、四十六处岩溶洞穴、三十一处温泉、九十余处津渡、九十多座桥梁;此外,注文提及的古城邑遗址数以百计、宫殿百余处、陵墓二百六十余处、寺院二十六座等等;还有历史人物的活动、郡县的置废沿革、战场的描述、道路关隘、风景奇观、民间传说、碑刻题铭、诗歌民谣等。这使原本枯燥的水名、地名,附加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现存《水经注》版本中,郦道元旁征博引,可计算出参考和引述前人著作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三百五十种,其中绝大部分早已散佚,全靠《水经注》的征引而得以保全片言只语,可谓弥足珍贵。《水经注》的材料来源,严耕望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郦道元曾亲自游历过不少地方,他所到之处,亲自采访、询问当地人士,加上他对地理情况的详细观察,把获取的资料记述在《水经注》相关的条目中。道元虽然自称“不爱涉水,不喜攀登”,但他事实上到过许多地方,北起今内蒙古,东至山东,西到陕西,他都曾因公务而涉足。他在《水经注》的自序中说的:凡所到之处,都“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辑而缀之”。例如他描述洛阳附近黄河孟津的冰层:“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提到“河水”即黄河浑浊时,引用民间观察:“河水浊,澄清一石水,六斗泥。”又如他出任颍川郡(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太守时,在郡治长社县修筑客馆,掘得一巨大树根,他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一异象,并作了一番考究,他说:“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其二,道元好涉猎群书,对于水名、地名以至郡县沿革、封邑兴废,他都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务求得出最可信的判断,他所引述的经、史典籍及前人注疏,列明出处者超过四百种。严耕望教授指出:古人抄录前人著作而不一定列明出处,因此道元所征引书籍,必定远超这数目。由于道元生长及仕宦于北魏,北魏政权范围以外的南方长江流域、岭南、云南,他都从未涉足,只能引自南方人士所撰书籍、文献。道元很重视实地考察,以检核史书的记述是否准确,并据此纠正了史书上的不少错误。例如史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伯说过:汾水可以淹魏氏的都城安邑,绛水可以淹韩氏的都城平阳,道元沿着这两条水考察,发现汾水河床较高,安邑处于其东岸低处,汾水泛滥,安邑可能被淹没;但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床,绛水淹平阳则绝无可能。他又根据多种文献记载,在“谷水”的注里,辨析前人把涧水错成了渊水。道元虽然是为《水经》作注,但当《水经》有误,道元也直接指出错误,例如《水经》称“汶水又西流入济”,他引《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道元作出判断:“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道元对当时人的传闻,亦不厌其烦地作出考证,例如在《易水注》中,在“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之下,先引述阚骃的说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饯别)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略)疑于此也。”于是后世谈史者认定燕太子丹饯别荆轲的地点在易县的燕下都,但道元作出辨正,他说:“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道元对地理情况观察入微,并把观察所得记录在《注》中。例如他详细地记录了不少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含沙量、冰期,以及不同季节的水量和水位变化等,有些地方更提出数据,例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之类,提供了可资后世参考的科学信息。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增补资料、考核地理是撰述的重点,但他行文时,经常采用文学笔触,其部分章节,被视为中古文学作品的代表,有学者评为:“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郦道元《水经注》的词藻丰富,仅就描写的瀑布,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词,可谓变化无穷,其文学价值也足以垂范千载。《水经注》的内容极其丰富,但阅读并不容易。首先,《水经注》成书于约一千五百年前,书中所记述的河流、地理情况、行政区划以至地名,难免与今日有所差异。千百年来的沧海变迁,古代的一些重要水道,经历过无数次改道,早已湮没消失,《水经》所载水道,到郦道元时代其中一些已有改变,而《水经注》成书时的一些河流、水道、湖沼,也很有可能在今日已非当年状貌。数千年间,城市的兴衰,地方行政区的置废迁徙,地名的变更,正如郦道元所说:“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更为现代人阅读《水经注》时增添困难。其次,《水经注》中记述了大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的史事和人物,距今千年甚至数千年以上。这些史事和人物,对于郦道元时代以至其后熟习传统经史的读书人来说,不少是耳熟能详的典故。但近代教育,已逐渐偏离古典,对这些千年以前的事和人,读者可能所知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初接触《水经注》有时会茫无头绪。然而对于有兴趣追寻古史细节的读者,《水经注》是探求这些遥远史事的事发地点、追访这些古代人物活动空间的宝库。其三,《水经注》全书的结构是经文的注疏形式,因此只能就《水经》的纲领增补细节和考据,行文显得细碎支离,叙事、写景都是点到即止,而且加插了大量典籍文献的引文和考证,不可能一气呵成。《水经注》叙述每条河流,必定从源头开始,向某方向流,流经(径)某地,该地古代有什么历史大事,有什么前人活动,留下什么史迹、掌故;然后河流再向前流,经某地,再细述当地情况;当遇上另一河流汇入,则从这河流的源头说起,直至与主流会合,再重回叙述主流。假如汇入的河流众多,往往不断追溯支流,而主流的叙述却断断续续,阅读时不易前后呼应。假如阅读时能随手查对地图,则较容易掌握水道的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