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本书以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主要门类如海洋节庆产业、海洋休闲产业、海洋影视产业、海洋文艺产业、海洋工艺美术品产业等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各沿海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进行论述,试图对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作者简介: 毕旭玲,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俗学研究者,研究涉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上海城市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问题。 目录: 导论/1第一章中国海洋信仰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开发/25第二章中国海洋节庆文化及其产业开发/45第三章中国海洋休闲文化及其产业开发/75第四章中国海洋影视及其产业开发/107第五章中国海洋文学艺术及其产业开发/124第六章中国海洋工艺美术品及其产业开发/158第七章中国区域海洋文化及其产业发展/173第八章科技与海洋文化及其产业开发/203参考文献/229后记/233导论一、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蒙昧时代,滨海原始先民就利用近海的地理优势,采集贝类生物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先民采食贝类的历史极悠久。《韩非子·五蠢》说:古时“民食果顽蚌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说明当时先民还不会用火,处于脱离动物界不久,也就是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这些贝类动物的外壳大量堆积,与当时的先民生活遗迹一起成为当代考古发现中的贝丘文化。贝丘是先民往固定地点抛弃采食的介壳类动物遗骸而形成的丘状堆积,往往分布在房址周边。一般来说。一个原始聚落会有多个贝丘。有些贝丘是被长期利用的,所以小贝丘连成大贝丘,贝丘之间相互叠压。当然,无法食用的贝壳也不是全部被抛弃,有一些经过简单的穿孔、打磨之后被制作成项链等饰品。在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遗址,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利用动物牙齿和贝壳做成的穿孔项链。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也发掘了3枚钻孔的海蜡壳。②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贝类装饰品的出土更加多见,加工工艺也更加成熟。贝类仅仅是先民食谱中的一类海产。到了隧人氏时代,先民学会了使用火,并且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尸子·君治》云:隧人“教民以火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