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作者:徐新建     整理日期:2016-08-03 21:33:17


本书简介: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从民族关联与社会透视的角度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多民族性,并由此研究与多元一体相关的文学史观。内容包括“国家、边界和族群”、“文本、表述和民族志”和“文明、区域和对话”三编、十五章。
  目录:
  前言
  导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
  一、“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命名和领域
  二、“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实践和历史
  三、多民族文学的视野和目标
  第一编国家、边界和族群
  第一章“长江故事”: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一、“中国印”
  二、溯江源
  三、“中华景象”
  四、“黄河摇篮”与“长江母亲”
  五、“母亲河”
  六、再说长江
  七、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第二章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前言
  导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
  一、“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命名和领域
  二、“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实践和历史
  三、多民族文学的视野和目标
  第一编国家、边界和族群
  第一章“长江故事”: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一、“中国印”
  二、溯江源
  三、“中华景象”
  四、“黄河摇篮”与“长江母亲”
  五、“母亲河”
  六、再说长江
  七、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第二章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
  一、“黄帝崇拜”与“蚩尤复活”
  二“敌人”蚩尤与司马迁笔法
  三、王朝“世家”与“乱神”谱系
  四、“夷夏分辨”与“天下一统”
  五、“华夏”自说与“蛮夷”回应
  六、黄帝、蚩尤再思考
  第三章“龙传人”与“狼图腾”: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一、引言:民族身份的表述问题
  二、龙的传人”:一个象征的血缘共同体
  三、“狼的图腾”:对夷夏身份的挑战和扩展
  四、“表述民族主义”:身份类型的现实分析
  第四章民族身份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
  一、引言
  二、影响身份的社会场景
  三、身份变迁的村寨体现
  四、结语
  第五章西南视野:地方与世界
  一、激活历史
  二、反观西南
  三、参与西南
  四、研究西南
  五、对话西南
  第六章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一、引言:从汉语的“荒”字谈起
  二、农耕文明的“拓荒”话语
  三、草地牧区的文明意义
  四、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五、余论
  第二编文本、表述和民族志
  第七章“梭嘎”记事: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的考察分析
  一、暑期里的田野行程
  二、实践着的现代理念
  三、陇嘎歌声与“央视连线”
  第八章“礼失求野”与“华夷关联”:生态、食俗与文化
  一、中国食俗:“兴观群怨”与“礼失求野”
  二、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与共食会饮
  三、结语
  第九章“墨尔多”之歌:多样化的文本和实践——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个案阐述
  一、问题背景
  二、山、神、人:三种事象
  三、藏族群众、汉人、菩萨:三种观点
  四、言、心、身:三种业行
  第十章从文学到人类学:“民族志”对多民族文学的影响
  一、问题的缘起
  二、“民族志”实践的个人经验
  三、“民族志”的写作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之间?——“民族志”写作的定位
  五、“民族志”写作:个人与风格
  六、文体和期刊:影响“风格”的两只暗手
  七、文本转换与未来趋势
  第十一章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一、引言:甲居故事——敬神路上的环保者
  二、生态恶化与文明问题
  三、多元文化:中国西部的生态遗产
  四、中国崛起与东亚转型
  五、结语:甲居的意义
  第三编地域、世界和跨文化对话
  第十二章文明对话中的“原住民转向”
  一、当今世界的不同力量和价值资源
  二“原住民”含义及其内外表述
  三、“原住民运动”的兴起和演变
  四、“原住民知识”的多重意义
  五、结语
  第十三章“盖娅”神话与地球家园:“原住民知识”对地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与地球家园
  二、人类行为对生态圈的影响
  三、盖娅神话与原住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四章“我们”反对“我们”?评说亨廷顿的“新国族主义”
  一、“我们”就是“我们”
  二、“我们”需要“他们”
  三、“我们”反对“我们”?
  四、不同“我们”间的折射
  第十五章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
  一、引子:哈佛“展演”
  二、族群研究:在哈佛及美国兴起的原因
  三、“校园辩论”:多元文化时代的教育改革
  四、哈佛演变:从核心课程到族群研究
  五、余论
  第十六章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
  一、国名的翻译
  二、国旗的象征
  三、国歌的对比
  四、“国族”的认同
  五、“中”、“英”的对比
  第十七章跨文化对话:“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与族群自表述
  一、背景介绍
  二、NMAI简述
  三、与其他博物馆的比较
  四、相关分析
  结语“多民族文学史观”
  一、引言
  二、“国别文学史”的由来和影响
  三、“文学国家化”的回望与反思
  四、“少数民族文学”提法的拓展和突破
  五、“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含义和诉求
  参考文献
  后记1999年,以“三苗网”命名的网站在北京创办,并于次年设立以蚩尤为供奉对象的“祭祖坛”。该网站的内容同样以中文形式向全球公布,表达着对“蚩尤祖神”的缅怀及对“黄帝崇拜”的忧虑。接下来,湖南花垣县建成“苗族始祖蚩尤像”;2000年,“蚩尤陵园奠基仪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隆重举行”;传说当年黄帝战蚩尤的“涿鹿”故地,也恢复、开发了“蚩尤寨”、“蚩尤泉”、“蚩尤松”等遗迹,供游人缅怀凭吊。有关消息报道说:
  ……蚩尤和炎帝、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史。为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我市和省苗学会决定在香炉山修建蚩尤陵园。
  于是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蚩尤”和“黄帝”又被关联到一起;而且同样作为始祖,“蚩尤”也复活了。他的复活,与“黄帝崇拜”一起,构成被人质疑的当代“中华大祭祖”现象。
  二、“敌人”蚩尤与司马迁笔法
  有关黄帝、蚩尤的事迹,表面看来源于先秦以来的文人记载,也就是司马迁前后多种不同的历史书写。今人多以《史记》为据,反映出对文字“正史”的依赖和笃信。其实分析起来,这些事迹至少体现于四种不同的类型:文献、口传、文物和仪式。
  在记史的功用方面,“文献”容易理解,暂且不说。“文物”可分两类:一为器物,一为遗址。后世人们或以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之像牵扯“蚩尤”,或以某处考古遗址联想上古族源,所用的依据就是文字之外的物像;而物像类型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黄帝战蚩尤”图案,包括汉画像石与《山海经》图等,如在武梁祠后石室所见的“黄帝战蚩尤”图里:黄帝是着帝王服的皇帝,蚩尤则是半人半兽的怪物,其“虽作人立,而豹首虎爪,计头戴以弓,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左右足一登弩,一蹑矛”,形象“至为狞猛”。关于“口传”,远有“风雅颂”,近有各族“歌谣”。 





上一本:乡土陕北 下一本:新编“声律启蒙”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的作者是徐新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