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纂图互注”本,独特的宋刻形态,展现宋书之美。★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代表作,深刻影响秦汉以后中国的政治、思想及社会生活。★唐代杨倞作注,奠定后世《荀子》传播及研究的基础。★国家图书馆珍藏善本影印,手工宣纸制作,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收藏之珍品。 本书简介: 《纂图互注荀子》为唐代杨倞为《荀子》一书作注而成。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杨倞据十二卷本《孙卿新书》作注,将其析为二十卷,并调整了个别篇章的次第、改为现书名。图解典籍,是古人常用的注释体例,常见于言及礼仪礼制的典籍。而《荀子》一书正以喜言“礼”著称。此本中有《荀子欹器之图》一叶,包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图;《天子大路图》半叶,《龙旗九斿图》半叶,故称“纂图”。此本为南宋刻元明递修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不等。黑口,左右双边。有耳。书上有袁克文跋。书中钤有“佞宋”、“后百宋一廛”、“寒云鉴赏之鉨”等。由此可知,此本曾经袁克文收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袁克文旧藏散出时归入潘氏者,1952年潘氏后人捐归北京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 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门下有李斯、韩非等弟子。著作集为《荀子》。杨倞,生卒不详,唐宪宗年间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元和年间为大理评事。著《荀子注》一书,是现今流传《荀子》的最早注本。前言【前言】 《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西汉刘向校定中秘所藏荀子著述为《孙卿新书》三十二篇,其后,或有将三十二篇分为十二卷者,十二卷本遂取代未分卷本,至唐元和十三年(818),杨倞据十二卷本《孙卿新书》作注,更析为二十卷,并调整了个别篇章的次第、改为现书名《荀子》。 注者杨倞,弘农人。《新唐志》以为杨汝士之子,岑仲勉曾考证其误,说见《唐史余沈》。元和间为大理评事,长庆三年(823)为大理司直,会昌四年(844)为汾州刺史。 图解典籍,是古人常用之注释体例,特别是对于言及礼仪礼制的典籍;而《荀子》书正以喜言“礼”著称。此本中有《荀子欹器之图》一叶,包括“虚则欹【前言】 《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西汉刘向校定中秘所藏荀子著述为《孙卿新书》三十二篇,其后,或有将三十二篇分为十二卷者,十二卷本遂取代未分卷本,至唐元和十三年(818),杨倞据十二卷本《孙卿新书》作注,更析为二十卷,并调整了个别篇章的次第、改为现书名《荀子》。 注者杨倞,弘农人。《新唐志》以为杨汝士之子,岑仲勉曾考证其误,说见《唐史余沈》。元和间为大理评事,长庆三年(823)为大理司直,会昌四年(844)为汾州刺史。 图解典籍,是古人常用之注释体例,特别是对于言及礼仪礼制的典籍;而《荀子》书正以喜言“礼”著称。此本中有《荀子欹器之图》一叶,包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图;《天子大路图》半叶,《龙旗九斿图》半叶,故称“纂图”。 此本为南宋刻元明递修本。框高十七·三厘米,宽十二·二厘米。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不等。黑口,左右双边。有耳。书上有袁克文跋,跋文称此本因有补版,避讳情况比较复杂,可查考到的讳字晚至“廓”字,可知其至早刊刻在宁宗赵扩即位之后。书中的补版,据袁克文审视,断为“补板犹出于宋末,故刀法尚不失宋之规度”。今审之,其虽为坊刻之书,避讳不若官书谨严,但结合书中“构”字、“慎”字、“敦”字的避讳情况以及各讳字出现之处的版式、字体、纸质等情况来看,补板当在宋以后。 书中钤有“佞宋”“后百宋一廛”“寒云鉴赏之鉨”等。由此可知,此本曾经袁克文收藏印记。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四“子部儒家类”著录此书为“潘捐”,知为潘氏宝礼堂旧藏;疑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袁克文旧藏散出时归入潘氏者。1952年由潘氏后人捐归北京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陈红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