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作者前一本著作《老子白话释秘》的基础上,对老子进行再全面深入研究的一部著作,分为上下卷两部分。上卷分为《大道心灯》和《老子专题研究》两部分,进行大量研究考据,明确了老子其人及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此外,*卷更突出老子思想和道家思想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兵法谋略、养生健身、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卷则是对《道德经(河上公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随着近现代以来国学的复兴,老子及其《道德经》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作者郭浩然是专门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曾经发表过多篇道学研究文章并出版《老子白话释秘》、《未来之易》等专著。对老子的研究,不同于魏晋王弼注释老子“开玄学清淡之风”,郭浩然先生更多是将老子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入到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节中,从道家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带给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深入分析研究老子及其作品的专著,分为上下卷两个部分。上卷主要对老子其人和其书的考证,所涉及的古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考据训诂学的著作卷帙浩繁,而且其推论旁征博引,极为精谨,其中包括对不同版本《老子》的比较、老子其人身份的辨析、老子书中一些误会的澄清以及对其他内容新的认识等;下卷则对《河上公注道德经》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新解。本书更突出老子思想和道家思想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兵法谋略、养生健身、重视环境与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内容对当前老子及其著作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郭浩然,字长生,1964年生,河北唐山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当代道教书画家,现定居北京。其受家庭影响,自幼习文练武,好古成癖,长时间专研国学,取精用弘,对儒、释、道、易经五行等文化领域有研修。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师承裴锡荣、金子弢,系统修习二师的武当嫡传拳功、医术和道法,出版有《老子白话释秘》、《长生健康学》及《未来之易》等专著。 目录: (上卷) 大道心灯: 老子到底是本什么书?/001 老子历史公案的澄清/047 老子的人生之道/064 老子后学/070 老子专题研究: 谋略与兵法篇/084 修身养生篇/104 高士之行/143 道家养生与女性健美篇/156 七善水经篇/164 目录: (下卷)第一卷 /001体道第一养身第二安民第三无源第四虚用第五成象第六韬光第七易性第八运夷第九能为第十无用第十一检欲第十二猒耻第十三赞玄第十四显德第十五归根第十六第二卷 /071淳风第十七俗薄第十八还淳第十九异俗第二十虚心第二十一益谦第二十二虚无第二十三苦恩第二十四象元第二十五重德第二十六巧用第二十七反朴第二十八无为第二十九俭武第三十偃武第三十一圣德第三十二辩德第三十三任成第三十四仁德第三十五微明第三十六为政第三十七第三卷/152论德第三十八法本第三十九去用第四十同异第四十一道化第四十二遍用第四十三立戒第四十四洪德第四十五俭欲第四十六鉴远第四十七忘知第四十八任德第四十九贵生第五十养德第五十一归元第五十二益证第五十三修观第五十四玄符第五十五玄德第五十六淳风第五十七顺化第五十八守道第五十九第四卷/240居位第六十谦德第六十一为道第六十二恩始第六十三守微第六十四淳德第六十五后己第六十六三宝第六十七配天第六十八玄用第六十九知难第七十知病第七十一爱己第七十二任为第七十三制惑第七十四贪损第七十五戒强第七十六天道第七十七任信第七十八任契第七十九独立第八十显质第八十一后记/304 前言前言: 这三十余年来,老子一直陪伴着我。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伟大的先行者,以他囊括千古的智慧征服了我,使我一直念兹在兹,心中始终放不下他。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试着理解他,便对他着迷,他的智慧和他的博大精深沁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影响着我生活的所有内容。每每心中浮起他那些简练而精深的句子,便会有一种朝圣般的崇敬感。好吧,对此我既感无力又深深庆幸,只能继续痴迷他服膺他,试着深入他的世界,尽可能地理解他,并把他的伟大传达给我身边的人。 章太炎说,“余谓老子譬之大医,医方众品并列。指事施用,都可疗病。五千言所包亦广矣,得其一术,即可以君人南面矣。”(《国学概论》)对此我深以为然,老子的智慧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所有方面。确实,无论我们在哪一方面只要深刻领会他的精神,都足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自一九九一年我的《老子白话释秘》出版后,我始终致力于老子所倡导的道家之学。本世纪初,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因敬仰胡先生对道家之学的成就,前言:这三十余年来,老子一直陪伴着我。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伟大的先行者,以他囊括千古的智慧征服了我,使我一直念兹在兹,心中始终放不下他。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试着理解他,便对他着迷,他的智慧和他的博大精深沁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影响着我生活的所有内容。每每心中浮起他那些简练而精深的句子,便会有一种朝圣般的崇敬感。好吧,对此我既感无力又深深庆幸,只能继续痴迷他服膺他,试着深入他的世界,尽可能地理解他,并把他的伟大传达给我身边的人。章太炎说,“余谓老子譬之大医,医方众品并列。指事施用,都可疗病。五千言所包亦广矣,得其一术,即可以君人南面矣。”(《国学概论》)对此我深以为然,老子的智慧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所有方面。确实,无论我们在哪一方面只要深刻领会他的精神,都足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自一九九一年我的《老子白话释秘》出版后,我始终致力于老子所倡导的道家之学。本世纪初,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因敬仰胡先生对道家之学的成就,蒙先生不弃,遂师事之。随师三载余,深为胡师的治学精神所感动。胡师虽年逾古稀而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发前人所未有,启后学于将来,尤其对道家养生之学、天人之学有大成就。我既庆幸从此名师求学,又汗颜于自己之浅陋薄学。于是心中发大誓愿,定于老子道家之学痛下苦功,以期有所心得以不负师之盛名。遂辞师而行,迄今已八载余。这七八年来,我于生活工作之余,每日对《老子》诵读之,揣摩之,体悟之,勤行之,遂另有一番心得。并对自古以来诸位研究《老子》之大家广收博取,悉心体会,将老子之学的来源及发展精心梳理,于《老子》书中的微言大义潜心训读,孜孜以求,欲罢不能。朱熹诗云,“少年功夫老始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中甘苦,唯此寸心知之。这本书是在《老子白话释秘》的基础上又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提出了几个问题。首先《老子》到底是一部关于什么内容的书?老子的一些历史公案;《老子》书的流传过程和传承;接着我又提出了有关老子思想的几个专题,分别为谋略兵法、修身养生、高士之道(修道者的立身言行)、女性养生以及根据老子对水的赞美所引申的“七善水经”。鉴于老子关于治国理政和哲学人生方面的内容,由于在前述问题中已经简要论述,而且历代学者们对此已经阐述太多,因此我并没有形成专题论述。本书中《老子》版本我仍选择了汉朝的河上公传本,相比于魏晋时期的王弼所传本,此本文辞古老切韵,河上公的注释文对治世和养生并重,为后世道家所重,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王弼所传之本为后世之学者所重,阐理谈玄,把本来朴质包容的文辞玄虚化、哲理化,已失去了老子之本意了。另外,由于我现在主要致力于书画创作,因此书中也配发了一些书画作品。书中除标明作者外均为本人所创作,虽尚显粗疏,但钧处于对道家思想的理解而做,以为本书之点缀也。在当今这个纷杂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个绝大多数人们都在追求名利,蝇营狗苟萦系于心的时代,写作这样一本书好像有些不合时宜。但文化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祖先的学问绝不容淡出我们的血脉。因为我为本书取名为《大道心灯——老子的智慧》,渴望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读到此书,都虔诚地希望本书能够为他或为她点亮心中的明灯,能让读者明白祖先的学问一直陪伴着我们。即使在两千五百年之后,这些学问仍然能够有效指导我们的生活,跟随这位先哲的足迹我们将会获得巨大的帮助,我们的心灵将会获得解放,我们的身体将会获得健康,我们的人生将丰富高雅而又充满魅力,我们的事业将会取得成功,我们的血脉将会健康长久地延续并影响更为广泛的世界。愿这盏心中的明灯长存。郭浩然公元二零一六年五月于京北小汤山下第一卷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世间流行的道理,确实是好道,但却并不是时空中长久不变孕育着阴阳造化的永恒大道;世间流传的事物之名,也是不错的好名,但也不是真正含蕴着天地中玄奥莫测之机的永恒之名。那潜藏在大自然中的无法命名的生生之机,正是天地间生长化藏的根源;那些我们可以领悟的,把它的博大、无所不容,把它运化阴阳、滋生万物的玄机展现给我们的,便是我们人类以及生息在宇宙中的一切生灵万物的母亲。因此我们经常以“无欲”贯彻自己的身心,含虚默化、藏辉匿端、潜心于淡漠虚寂之中,来观察体悟大道运行的神机;若我们注意调整精神,去认识这无所不有的世界,便可以在我们契而不舍地寻觅与追求中发现,那莽莽红尘、碌碌众生逐世波而流的归宿。“无欲”与“有欲”这两者本来都是大道之树分别指向天空的巨枝,都是我们心灵之泉伸向大地尽头的江河。它们都吸吮着我们的血脉,或者说都朝向我们头顶这片神奇杳邈的苍天,它们前进着,生长着,再朝向无穷。那是苍天中的苍天,是神明中的神明。透过飘渺的云雾,它蕴涵着天地造化、时空生死的大门,正闪耀着辉煌之光。释义:第一章言至简而意至深。河上公取名为“体道”,意即文中已向我们展示了天地间大道的本源以及她所含藏的无穷奥妙,我们必须用心去体察和认识。文中字义千百年来释者无数,也不必再罗列赘言。总而言之,不外分两个途径解释:其一为历代多数学者们所持的观点,认为道乃是“经术政教之道”,也可引申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部分人根据老子自己对道的种种描述,将道释为一切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源泉。孔子曾向老子问道,后来他在为《周易》作评注时便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道通指一种神秘难识的客体。它虽然并不主宰人类的命运,却蕴藏着时空中无穷奥秘。再晚一些时间,道的涵义又被扩展,如韩非子就这样解释道:道便是一切万物的根源,也是世间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贤德聪明的统治者执守万物之源的道,便能明白万物各自的本性和规律;而遵循道的标准治理天下,便能确立什么是真正的善。(《韩非子·主道》)他直接继承了老子思想中用道治天下的部分,使之真正成为“经术政教之道”。而老子的晚辈庄周却把道的光辉推向无穷,他说:道既有情义又有信用,既与世无争又无形象而不可见。可以传播却不能接受,可以得到却又无法见到。道自己是自己的根源,在未有天地之前的太古时便已永恒常存。它使天帝和鬼神具有神通,使天地分别而具有各自的功用和特点。在太极之上却无法形容它的高,在六合之下也不能探知它的深,它化生天地万物也无法认为这便是久远,它在太古时期便已周流不息,却不能以此称它为老。韦氏得道便能统领天地,伏羲氏得道就能制御阴阳,北斗七星得道即可终古不变,日月得道便能亘古长行而不息……(《庄子·大宗师》)庄子这一派的学说深为后世道家学者所推崇,于是道便有了另一途径的解释:他们将道尊为时空中万能的客体,每个人只要按照特殊的方法,对自己的身心加以锻炼,便可与道合一,称此种境界为“得道”。到汉代以后,道教的形成也直接源于此。但这一派学说的内容和修持方法却十分神秘难解,通常只在传授系统内部或道教中流传着,外间很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也从未登大雅之堂,可是其独特的理论中却隐含着无限的灵机,即使几千年后的现在,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也仍无法理解其灵妙所在。以笔者不成熟的看法,道的涵义当以“无所不容”四字来形容才可,对于它的种种神机,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关于第一个途径的内容,读者可参考历代学者的大量专著,这里便不再多说;后一个途径的内容,在老庄之后主要由河上公或称“河上丈人”倡导。据记载,河上公本是在黄河边结芦隐居的一位老人,他学问高深,尤精于老子之学。观其所注释的老子《道德经》,涉及的内容十分博杂,而且特别注重修炼身心的方面,可以说他是中国内炼史上有成就的最早祖师之一。他发挥老子关于养生部分的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养生炼气方法。“名”的内容则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派学问。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是晚于老子的惠子和公孙龙子等人。他们把“名”与“实”相对发展为一种哲学的思辨术,读者如有兴趣可自行参阅他们的著作,这里就不再详述了。至于名的解释,我认为管子的话比较恰当,他说,“名”,就是圣人用来表述万物的概念。(《管子·心术(上)》:“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但老子这里所指的“名”并不限于管子的解释范围,所以老子称之为“常名”。河上公将之阐述为自然常在的永恒之名,它隐藏于万物各自的本质之中,貌似普通,内里却蕴含着光明。“无”和“有”本是一对原始的矛盾,也是一切哲学和科学的终极高峰。后世学者多在此以“有”、“无”相对而读,把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了天地和生命的起源问题。并以为老子用这种关系来形容大道的本质。道本是非无非有、既无又有的状态。说它“无”,因为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色;说它“有”,因为它是流行于时空中的至精之物,能化生天地。天地已生之后,便有了天的光明温暖、地的生长化藏,万物才出现,这就是“有”。因此“有”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老子将这种关系形容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去用第四十)河上公注《道德经》将章句中的“无欲”和“有欲”连读,“欲”则作“欲望”解。他注“常无欲以观其妙”,妙便是精要。人们如果能常保持“无欲”的状态,就可以明白大道的精要。精要就是“守一”。他认为人们若能弃除情欲及种种贪念,使自己身心清静无为,安守身中之“一”,便可以达到冲和恬淡的境界,走入大道之门。这种说法为后人所接受,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的修炼方法,如《太平经》中的“守一”法。关于“一”,后文中还要逐步深入加以解释。总之,河上公这种说法外行人是很难明白的,而且一切语言的论述听来都显得苍白无力,可是这里面却包含着一个神奇的道理,要明白其中的秘要,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践。有过内炼术中静功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达到静定的状态,脐内小腹中便会产生一股热潮;再坚持守护它,按特殊的方法凝练它,则会产生一连串神奇的景象和超凡的功能,然后身体和精神都会因之而改变,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肚脐正当身体之“中”位,而精神虚静则必“和”平,所以“守中和”后可以“体道”,河上老先生的话并没有欺骗后人。这样所谓“体道”便昭然若揭了,道并非通过学习和思考便能得到,而必须身“体”力行,即通过实践才能进入通往宇宙中至极真理的大门。河上公在此章注释中,将“无欲”、“有欲”与“无名”、“有名”连读,而不是像魏晋以后的学者们那样将“无”与“有”单独提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这样把《老子》书推入思辨哲学的领域,其实颇有画蛇添足之嫌。其等大概以为,不如此则不能显出《老子》第一章提纲挈领之作用与气势,不如此则不能彰显玄学之精微奥妙。而当老子所处之时代,其哲学之思想固有其精微玄妙之处,但老子更善于从简单朴素的事物中,总结出深远玄妙的道理。其语言特色既简单又深刻,既朴素又玄远。尤其此章中,“无欲”、“有欲”与“无名”、“有名”相对应,只是论述道之两端,殊途而同归。本章另有一个问题涉及到训诂学,就是开篇两句中的“可道”与“可名”。老子之后大多数研究老子的历代学者们都作“可以称道”和“可以表明”解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首先,“可”字的解释,大多学者们均做“可以”之意,然后“道”与“名”均做称说表述之意。汉许慎之《说文解字》训“可,肯也”,为认可之意。《广韵》则作“許可也”,《韵會》“可者,否之对”,可见上古时期,“可”多为肯定、确认的意思。这种意思也为后世所延续,如“可人”,则为好的意思。再说“道”,《说文》中“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经·小雅》“周道如砥”,又《广韵》“道,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尚书·大禹谟》“道心惟微”。“道”均做道理解,又与“导”字通假,直到战国末年秦汉时期,“道”才被引申为言说之意,如《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那么“道可道”一句就决不能解释为,“大道中可以用语言称说的”。而且据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此句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则此句显然为一肯定之句,意为“大道确实是好道啊,但并不是永恒之道啊”。“名可名”同理,应释为“名确实为好名啊,但不是永恒常在之名啊”。用这么多文字解释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句如果不明确,这是对研究老子的人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开篇即错,其后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