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本书简介: 《墨辩今解》为陈高傭先生遗著,前有陈先生撰《序》和《墨辩作者和成书的年代问题》,后附《墨辩著述考》。本书内容涵盖《墨子》中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合称为《墨辩》。作者采集诸家之论,参对已有各版本,对原文进行了校勘。在此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逐句逐节的详细的解说。这本《今解》,为爱好传统文化的一般读者提供了一本能够通畅阅读的《墨辩》读本。对于墨子研究者、逻辑学研究者,亦有一定案头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高傭(1902—1976),已故著名历史学者。192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劳动大学,1933年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沪江大学等校教授,1951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54年调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1960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文革”期间,陈高傭遭政治迫害,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但在恶劣的环境中,陈高傭先后完成了《墨辩今解》、《老子今解》、《论语译注批》和《盐铁论评注》等近百万字的著作。“文革”后,在中央统战部的关心和重视下,陈高傭先生的冤案得以平反。陈高傭在学术上造诣颇深,在我国史学界享有声誉。 目录: 墨辩今解序 /1凡例 /4《墨辩》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问题 /6经上经说上 /23经下经说下 /127大取 /249小取 /314墨辩著述考 /363整理后记 /370前言墨辯今解序 《墨辯》爲兩千年前的古籍,我是二十世紀的今人,以二十世紀的今人解釋兩千年前的古籍,所以名爲《墨辯今解》。 所有後代人們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都是各時代的人們就自己對於古代典籍的理解,并以自己的語言對於古代典籍的説明,就當時來説,都可以説是當時的古籍今解。漢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漢代的時候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宋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宋代的時候也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古籍今解既不是後人的創作,也不是古書的翻版,是後人對於古籍的理解和説明。對於古籍的理解必須符合古人的原意,對於古籍的説明必須使今人看得懂。要符合古人原意就不能穿鑿附會,要使今人看得懂就要講得明白淺顯。古人的原意和今人的理解,無論從時代上來説,或從人的知識程度上來説,兩者之間總有一定的距離。古籍今解就是要把二者的距離使得盡量縮小,以至於完全消失,也就是要從古人原意和今人理解的矛盾中進行鬥争,求得二者的對立統一。 《墨辯》這個名稱由晋代魯勝開始提出,本來是指墨子書中的《經上、下》和《經説上、下》四篇書言。晋人好談名理,《墨經》多講名辯,所以魯勝稱《墨經》爲《墨辯》。墨辯今解序 《墨辯》爲兩千年前的古籍,我是二十世紀的今人,以二十世紀的今人解釋兩千年前的古籍,所以名爲《墨辯今解》。所有後代人們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都是各時代的人們就自己對於古代典籍的理解,并以自己的語言對於古代典籍的説明,就當時來説,都可以説是當時的古籍今解。漢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漢代的時候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宋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宋代的時候也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古籍今解既不是後人的創作,也不是古書的翻版,是後人對於古籍的理解和説明。對於古籍的理解必須符合古人的原意,對於古籍的説明必須使今人看得懂。要符合古人原意就不能穿鑿附會,要使今人看得懂就要講得明白淺顯。古人的原意和今人的理解,無論從時代上來説,或從人的知識程度上來説,兩者之間總有一定的距離。古籍今解就是要把二者的距離使得盡量縮小,以至於完全消失,也就是要從古人原意和今人理解的矛盾中進行鬥争,求得二者的對立統一。《墨辯》這個名稱由晋代魯勝開始提出,本來是指墨子書中的《經上、下》和《經説上、下》四篇書言。晋人好談名理,《墨經》多講名辯,所以魯勝稱《墨經》爲《墨辯》。實則,《大取篇》也多講名辯,《小取篇》則直可説是一篇名辯專論,因此,近年來人們多以《經上、下》、《經説上、下》和《大取》、《小取》六篇書統名爲《墨辯》。這六篇書在墨子書中篇幅不算大,内容卻很廣泛,有哲學、邏輯、辯證法、政治、法律、經濟、倫理、心理、數學、力學和光學等。《墨辯》這個名稱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内容,但是這個名稱似乎已經是約定俗成,所以我們也就沿用了。這六篇書中所講的道理多和現代科學相吻合,有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是在科學史上的最早時期,所以《墨辯》不僅是我國很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因爲文句簡樸,義理奥深,訛誤脱衍既多,又有古文奇字,經與經説分離,彼此接合困難,經文旁行句讀變爲直行連讀,更加行列錯亂,所以梁啓超説治墨經有八難(《墨經校釋自序》),孫詒讓説“先秦諸子之訛舛不可讀,未有甚於此書者”(《墨子閒詁序》)。墨學爲先秦顯學,《墨經》本爲墨徒俱誦之書,秦漢以後,墨學衰落,這六篇書也就很少有人研讀。晋代魯勝曾爲《經上、下》及《經説上、下》四篇書作注解,名爲《墨辯注》,早已失傳,《隋書·經籍志》已不著録。鄭樵《通志·藝文略》所舉《墨子樂臺注》也不存在,對此六篇書是否有注不可知。清初傅山曾作《大取篇釋》,現存《霜紅龕集》,爲清代中葉以前僅見的一篇關於《墨辯》的注釋,惜甚簡略,缺少精義。清中葉以前關於《墨辯》的研究所能言者僅僅如此。清代中葉,畢沅、汪中等承校勘古籍的風氣校注《墨子》書,對於《墨辯》即多加注意。張惠言著《墨子經説解》纔引起人們對於《墨辯》作專門研究的興趣。七八十年來經過多少人的校勘注解,這六篇難讀的古籍大半可以通讀了,但是其中還有些問題須再加研究。《墨辯今解》就是在前人所作的基礎上我對於這六篇古籍的學習。凡例 (一)本書先列校勘,次舉訓詁,再講義理,并將原文盡可能譯解爲現代語。對原文的譯解,有的是簡單直譯,有的且譯且加解説,有的原文語句簡樸,義理深奥,就加以比較詳細的説明。(二)本書校勘,凡前人校勘,已經被人公認爲是的,即據以改正,并在校語中説明舊本字句是什麽,據何人校改。凡前人校勘没有被人公認爲是,我個人以爲可採取的,暫不據改,衹在校語中説明據某人所説,當作什麽。凡自己的校勘,仍寫舊字句,衹在校語中説明當作什麽或疑當作什麽。凡訛誤衍脱太多的文句,除在校語中説明當如何校正,并將校正後的全文另行寫出,用〖〗號附後,以便閲讀。有些簡單校勘,用下列符號表明:□衍文號、[]增字號、()當作某字或同某字。凡採取前人的校勘,關於他所舉的證據和理由,儘量從簡,讀者要知道詳情,可參考原書。(三)本書解釋,大體是先解字義,後解文句。對《經上、下》和《經説上、下》則先解經文,後解經説。有的經文和經説不便分開解釋,就合并解釋。遇有需要批判的地方,隨時加以批判。各家解釋可供參考的酌量採録。(四)本古爲今用的原則,對於書中所講有和現在學説思想相符合處,則儘量指出,以便相互印證。有些可以爲我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參考的,更將馬列主義經典和毛主席著作摘引,以資啓發。(五)遇有衆説紛紜、莫衷一是的校勘和解釋,自己如没有特殊的新見解,則僅採取其中比較近是的一種説法,對於其他各家所説不再提及。對前人不正確的説法,概不採取,非十分必要,也不加批判。(六)本書原文主要依據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孫定本校訂有誤,則依舊本。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