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文史知识编辑部就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地介绍道教的丰硕成果展示给大家。 本书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它与中国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各作者都是宗教研究的专家或者历史学家,他们的文章涵盖了道教的源流、历史、派别、典籍等方面的问题,更注意到道教同农民战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名人之间的联系。这些文章都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十分适合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阅读。 目录: 道教论坛 3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9卿希泰/道教的源与流 17牟钟鉴/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6李养正/谈谈道教的几点特征 31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43李桂海/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 道教史略 53卿希泰/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62楼宇烈/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7王卡/汉魏六朝时期的道教 75吴受琚/漫谈金元之际北方三大教派 84韩秉方/道教与红阳教 90马西沙/外佛内道的黄天教道教论坛 3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9卿希泰/道教的源与流 17牟钟鉴/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6李养正/谈谈道教的几点特征 31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43李桂海/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 道教史略 53卿希泰/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62楼宇烈/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7王卡/汉魏六朝时期的道教 75吴受琚/漫谈金元之际北方三大教派 84韩秉方/道教与红阳教 90马西沙/外佛内道的黄天教 道教与文学 99黄保真/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 108韩经太/释道精神与古典诗歌理想 116葛兆光/人生情趣·意象·想像力——道教与唐代文学 125牟钟鉴/《红楼梦》与道教 132何满子/漫谈《封神演义》 138刘光民/说“道情” 道教与文化 147屈育德/源远流长的蓬莱仙话 155陈大灿/漫谈道教音乐 16l李申/略谈道教与古代科技 166陈兵/道教与气功 171吉仲章/西方古代的炼丹术 道教典籍 177王明/《太平经》和《抱朴子》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185钟肇鹏/《道藏》简介 191师道刚/《道藏》与山西之翰墨因缘 202朱越利/道教类书《云笈七签》 道教与神仙 211刘守华/道教和神仙 220王景琳/西王母的演变 226龙士靖/八仙的来历 233马晓宏/吕洞宾及其信仰的形成 240王景琳/财神的来历 道教人物 247罗宗强/李白与道教 254李远国/陈抟其人其事 262羊华荣/佞道昏君宋徽宗 269曾召南/丘处机与全真道 275(美]姚道冲/丘处机与成吉思汗 280朱道琼陶真典/张三丰与武当内家拳 283马晓宏/嘉靖皇帝及其道教信仰 道教常识 293传芗/漫谈道教的几个基本信仰 301吴受琚/道教的几种修炼方法 310金正耀/魏晋“服散”颓风与道教信仰 315华颐/道教的戒律与清规 319华颐/道教的占卜与符篆 323马冰/说宫观 329董中基/白云观里祭岁星 名山圣迹 335王家李远国/仙踪鬼迹话丰都 341陆鸿年/永乐宫 347章寅明/全真道第一丛林——白云观 研究现状 355冰珂/20世纪80年代国外及我国台湾省道教研究概述 363[日]蜂屋邦夫/20世纪80年代日本道教研究的状况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影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道家与道教 世界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中国的佛教与世界三大宗教有交叉。 佛教与道教主张出世,宗教职业者、专一的信奉者要出家,不过世俗人的生活。儒教主张人世。儒教、道教是中国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佛教为外来宗教,其生活习惯、服装、礼仪与儒、道不同。儒、释、道三教并称,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那是在隋唐时期。南北朝已有三教的说法,但不普遍。国家每逢重大节日.诏三教公开辩论,北周已开始,唐代成为制度。大文学家自居易有好几次在三教辩论中代表儒教发言,《白氏长庆集》还保留有他参加辩论的发言提纲。佛教的著作和教义比较明确,惟独对道教的意义的理解比较含混,道教内部和反对道教的人士也没有讲清楚。 先说道家。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老子或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苟均有传授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司马谈的道家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秦及汉初有许多学派反映统一的趋势,秦朝有《吕氏春秋》,汉初有《淮南子》,后来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都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前人怎能吸收他们死后的人的思想?这个“道家”乃是黄老思想的一个分支,与先秦老子、庄子关系不大。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是宗教家,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与佛教经典不同。老子被拉进道教,并奉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只是巴蜀的五斗米道,影响地区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早期道教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于是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①。 关于老子如何被道教捧上教主的地位,现在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从时间推断,应在东汉时期。首先出现在宫廷和上层贵族阶层。光武帝儿子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诏书也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到桓帝时(在位时间是147~167),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倌赴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赴苦县祀老子,九年(166)在濯龙宫祠老子。桓帝“好神,数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后汉书·西域传》)。这里透露老子被道教奉为神,与先秦的老子无甚关系,而是与西方的佛教与本土的黄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求神佛保佑,祈福延年,是少数上层贵族享有的奢侈品,然后再普及到下层社会,“后遂转盛”。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也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大体归为这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