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技》(上下册)是中国古代科技史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汇聚了周桂钿先生40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既有以前出版过的专著,亦有近年来陆续问世的新作。在这本书里,周桂钿先生用现代较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理解与分析,把深奥的古汉语文献演化成现代人能够理解,能够阅读的真知灼见。 本书简介: 本书涵盖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和《中国古人论天》两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专著以及后续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本书揭示了古人对科技奥秘的探索历程,对于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目录: 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 引言谈天说地1 第一章天地起源3 第二章天高地广18 一、天高18 二、地广24 第三章天旋地动32 一、天旋32 二、地动47 第四章日月之谜58 一、幻想神话中的日月58 二、理性探讨中的日月61 三、日月之行67 四、日月之食68 五、“两小儿辩日”今解77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 引言谈天说地1 第一章天地起源3第二章天高地广18一、天高18二、地广24第三章天旋地动32一、天旋32二、地动47第四章日月之谜58一、幻想神话中的日月58二、理性探讨中的日月61三、日月之行67四、日月之食68五、“两小儿辩日”今解77六、涛随月起81七、阴阳历法86第五章斗宿星辰93一、北极星与北斗星94二、五行星97三、四象和二十八宿103四、十二次和十二辰106五、其他星象109第六章风雨雷电112一、风112二、雨126三、雷电130第七章天说体系144一、盖天说144二、浑天说156三、浑、盖合一说170四、宣夜说184第八章天人关系191一、天命论191二、天人相分说197三、天人感应说202四、天道自然论211五、天人交相胜220六、天人合一说224结束语探索在继续232附录关于天地问题的千年问答237后记259 中国古人论天导言1第一章天的本质2一、是神,是物?2二、是气,是体?5第二章天的形状7一、是圆,是浑?7二、是倚,是正?12三、是穹,是平?13四、何谓九天?15五、论天种种16第三章天的来源18一、神创说18二、道生说19三、气化说20四、固有说23五、忧天议23第四章天的运行26一、天的中心26二、天左旋26三、日月右旋28四、地圆转31五、左旋说泛起32六、所见略同34第五章日的神奇37一、远近37二、阳乌38三、羲和39四、太阳(阳燧)41五、日形42六、日行43七、七衡图47八、日食50九、两小儿辩日51第六章月的奥秘56一、嫦娥奔月56二、阴宗 (方诸)57三、月行(潮汐)59四、月形62五、月食(闇虚)63六、最后一步65第七章繁星世界68一、北极星68二、北斗七星69三、五行星70四、二十八宿72五、三垣、五官、十二次、十二辰74六、牛女、参商76七、寿星、彗星、流星雨76八、超新星78第八章历法80一、历法的产生80二、历法的进步82三、历法的斗争84第九章天的迷信91一、天命论91二、天人感应说91三、占星术92四、历法迷信93 科海漫谈97陈亮宇宙观剖析1浑天说与地心说的比较6——兼论中西文化的差异6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8朱熹是思想家,不是天文学家19从地球学谈起20——兼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学中源论20《黄帝内经》的唯物论思想22浑天说杂议30——兼评《浑天说与老庄思想》30张载论天38中国古代循环论种种42伪科学与唯科学48天坛的文化内涵49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50讨论关于科学的几个问题62中国传统的科学及其特色70我的宇宙观81天命论与中国古代哲学91“李约瑟难题”试解100医学,西医与中医106再论中医与西医110…………前言前言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十分丰富,内容庞杂,主要有两项,一是天文学,一是医学。天文学被现代天文学所取代,还有两项成果遗存。汉代张衡的浑天说模型仍保存在现代球面天文学中,在浑天说理论指导下所创造的阴阳合历仍然有使用价值,无法取代。每月十五月圆,每天海水涨潮时间的推算,都离不开它。中国医学的特殊性,可与西医互补,使用草根治病的绿色药物副作用小,比化学药品更具优越性。 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以后,许多人谈学术都以西方为标准,将与西方不同的学术否定掉,或者贬斥一番。例如以西方天文学为标准,认为中国只有天学,没有天文学。中国古人在天上画经纬度,北极、赤道也都在天上,而西方都在地球上画。 在中国历史上,天是复杂的概念,有神灵的天,有自然的天,也有与地相对应的天,还有包罗万象的相当于宇宙的天。早在两千多年前,天就有符号,后人对天也有不同的理解,赋予天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西周开始讲天命,为了掌握天命,派专人观测、记录天象的变化。因此为后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这也说明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后来天文学研究前 言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十分丰富,内容庞杂,主要有两项,一是天文学,一是医学。天文学被现代天文学所取代,还有两项成果遗存。汉代张衡的浑天说模型仍保存在现代球面天文学中,在浑天说理论指导下所创造的阴阳合历仍然有使用价值,无法取代。每月十五月圆,每天海水涨潮时间的推算,都离不开它。中国医学的特殊性,可与西医互补,使用草根治病的绿色药物副作用小,比化学药品更具优越性。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以后,许多人谈学术都以西方为标准,将与西方不同的学术否定掉,或者贬斥一番。例如以西方天文学为标准,认为中国只有天学,没有天文学。中国古人在天上画经纬度,北极、赤道也都在天上,而西方都在地球上画。在中国历史上,天是复杂的概念,有神灵的天,有自然的天,也有与地相对应的天,还有包罗万象的相当于宇宙的天。早在两千多年前,天就有符号,后人对天也有不同的理解,赋予天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西周开始讲天命,为了掌握天命,派专人观测、记录天象的变化。因此为后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这也说明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后来天文学研究也为信仰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宗教与科学并非绝对对立的,有时会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国天文学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北极下地(即西方天文学中的地球北极)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赤道下地冬有夏生之物,用简单而易行的立竿测影的方法,连续观测数万年,得出一年长度的准确数字,比西方用许多轮环通过复杂计算,得出不太准确的数字,有明显的优势。中国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日,六十一循环,数千年连续不断,保存了准确的时间。张衡提出浑天说,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又能预告日食月食的时间,而且能作出正确的解释。由于月掩闭产生日食,张衡之前已有人发现。张衡对月食作出解释,他用一个概念“暗虚”,即黑暗的空间,就是地球的影锥,月亮与星经过那里就出现了月食、星食。张衡之后,经过一千几百年的辩论,由哲学家朱熹作出猜想,将“暗虚”理解为日射出暗气,使正对着它的月发生月食。这种误解被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采信,收入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这一误解,想写文章纠正,我的老师李秀林先生说:“现在世界科技界都说中国落后,他写此书,对中国科技有所肯定,在西方有强烈反响。这是小问题,以后再找机会提出来。”现在,李约瑟走了,我也老了,中国正在走向复兴,说清此事,无碍大局,正是时候,可叹的是,一些研究科技的人仍然不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还在迷途上徜徉。许多人只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李约瑟列出中国发明创造26项,并说中国创造还有许多甚至很重要的发明没有列上,原因只是英文字母只有26个。也是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列出中国科技创造34项,这说明了很多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历史的全面情况,盲目跟风,偏见无识,十分严重。《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出版以后,又写了一些文字,一部分是为了普及,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中国古人对天的探索。天好像是大家都熟悉,特别有了现代天文学,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也是一种盲目性。汉代典籍中记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某大学文学专家认为这一个问题,有了现代科学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像李约瑟这样的世界级科技史专家却无能为力,只好请两位博士帮他撰写这一段内容。对此,我尽力作出研究,最后未能得出最终结论,只是展示一下这一问题所包含的难点。中国历代哲学家都读到天,他们的天又各不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许多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并不了解古人所讲的天,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我不懂王充讲的天,在北京天文馆馆长、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先生的指导帮助下,研究一年以后,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常识,对王充的天论有所了解,并能作出一些评论。陈遵妫先生在八十高龄的时候,要改写《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去掉“古代”和“简”两个词。我问他,学出来会有多少字,他说大概二百万字左右。他邀请我帮他撰写“中国古人论天”一章。他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我对哲学家论天也进行一些研究,写成约五万字草稿。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助手认为这一章写的哲学过多,进行删节。我取回哲学草稿,又进行几年研究,写成一个副产品。三十多万字的专著:《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而后又写了一本通俗著作《中国古人论天》,读到一些论文和著作,看到许多名家在讲哲学家论天时,多有误解,我写了一些商榷性的文章,一般不指名道姓,都采取正面论述的形式,天文学史界由于不熟悉国学基本功,缺乏校勘考证辨伪的功夫,又产生广泛的影响,认真予以纠正。因此写了一些哲学家论天的文章发表。许多国家将张衡定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世界级重要的科学家。而有的中国人写中国论天的著作中却不提张衡,实在欠妥。2016年5月于三枣红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