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专家荣跃明主编,集合了研究所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阐述和分析了有关文学与文化学科前沿研究的*动态和成果。 本书简介: 本书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专家荣跃明主编,集合了研究所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阐述和分析了有关文学与文化学科前沿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中国文学: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向:“文学中的城市”、“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研究。 城市文学与文化:时空流动中的资本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休闲研究、娱乐文化伦理问题。 比较文学:后殖民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海外汉学新热点:日本的晚清文学研究、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文化折扣”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公共文化: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国内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多元化、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立法保护研究、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非遗社会化保护机制发展研究、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我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研究等。 作者简介: 荣跃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创新工程“城市文学与文化”首席专家。主要学术成果有:著有《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论文化超越资本》(《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年度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等。 目录: 第一编中国城市文学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理论反思的背景 第二节城市空间“想象”与“物”的制约 第三节京派—海派、“城乡迁移”与当代城市的难以“漫游” 第四节推进中国城市文学理论建构 第二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最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相关研究学者与文献 第四节城市文学与历史记忆书写研究的前景 第三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 第一节“城市文学”:概念与创作之间 第二节作家作品研究:城市文化经验的建构 目录: 》第三节重大成果:单行本《林纾冤案集录》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态度之借鉴第四章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第一节生态批评:新的理论增长点第二节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三节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第四节生态批评的流派及代表学者第五节生态批评的未来走向第五章电影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贸易与“文化折扣”理论第一节融合“文化”与“市场”概念的“文化折扣”理论第二节国内对“文化折扣”等相关理论的研究第三节“文化折扣”理论所折射的文化贸易问题 第四编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题研究第一章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第一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兴起的背景原因第二节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实践探索第三节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的现状及前景第四节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团队及主要文献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背景和政策依据第二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节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实践第四节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的不足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第一节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背景及原因第二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理论观点与方法第三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代表学者与文献第五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前景展望第四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背景及原因第二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观点与看法第三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五编文化产业相关专题研究第一章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第一节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第二节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第三节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和竞争力模式第四节区域文化产业的战略设计与空间布局第五节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第六节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第七节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建设第二章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第一节文化金融服务的研究意义第二节文化金融服务的定义和体系特点第三节对接文化资产与金融的核心要素第四节文化金融服务的市场分类和集聚业态第五节文化金融服务的产业链形态第六节文化金融服务的政策和机制第三章文化产业多元化第一节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概念及重点第二节国际研究视野:“一强多元”的文化产业竞争模式第三节国内研究现状:多元族群、本土化与非营利机构第四节文化产业多元化研究的未来展望第四章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第一节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第二节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文化的还是产业的?第三节作为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化进程第四节国家支持下的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本优势 第六编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题研究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意义及日韩等国有关经验第二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的发展过程及重要内容第三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理论研究及其重点方向第四节当今我国在非遗立法保护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问题探索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的评价与思考第三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范围的扩大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的法理研究及相关地方法规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工作重点与理论指引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的“瓶颈”问题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产生的国际影响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理论模式的变革第四章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第一节非遗保护的实践对民俗学的影响第二节民俗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第三节重视民俗学的政治性第四节建设政治民俗学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国外民俗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第二节我国历史文化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图谱编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第四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实践及主要特点第五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现状及未来第六章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管理问题第一节民间信仰的广泛复兴及其特征第二节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将民间信仰纳入社会管理体制第四节民间信仰终将融入现代社会第一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实质经受着知识理论全球化的高压,并始终处于前沿。在近20年的理论兴盛之后,已显示后果。首先即是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思想的裹挟,从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到各种“共同体”的“想象”,并及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否定性批判等,都使得“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故而随着这些理论的广泛应用,是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持续分解。它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已在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我们当反思、清理研究现状。 第一节理论反思的背景19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现实的迅猛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历史文化动荡,使得城市及城市文学日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批评界从“新写实”“新历史”“新状态”“新体验”以至“身体”写作等无不与城市崛起相关的潮流命名,与其说是创作现象的理论概括,不如说更是现实巨变的直接应对。①城市文学研究的兴起,因此不仅表明某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意志,而且意味着根本的思想理论空场。这正是近年回顾、总结这一历程,重构整个文学传统的价值系统所日渐显露的问题,故而时有“无法显现的‘他者’”、②“看不见的城市”③之说。无疑,比现实、历史更重要的事实在于,还没有哪个时代面临如此沉重的阐释世界之负。恰恰是关于“城市”的知识,而非城市本身,更能以其性质、特征和状态指示所谓全球化的要害所在。①正如空场并不等于无,处于全球化的现实推进与知识理论高压的临界,近年的城市文学研究,恰恰面临的是近20年来理论空前繁盛、快速更新却不及反省、批判的知识负累。事实上,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已经形成思想的严重裹挟,以致“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在此,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分解、退却,不仅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而且在严格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反思、清理研究现状,特别是对于知识理论本身的批判,已当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