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本书简介: 佛陀为什么经历无数次生命轮回? 佛陀的前世有什么神奇经历? 佛陀如何拯世济民? 佛陀为什么化身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动物? 本生因缘故事蕴涵什么深意? 本生因缘故事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 《解读敦煌·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平装版)》根据敦煌石窟现存壁画上所能识别的画面,讲述了佛陀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无尽施孝亲爱民和度化众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李永宁,敦煌研院研究员,著有《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报恩经变相》、《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文选•命运论>残券校勘》、《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谈张淮深之死及唐末归义军执政者之更迭》等,参与多部有关敦煌图书撰写工作。 目录: 前言13 第一章舍身求法的惊人勇气 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28 尸毗王割肉救鸽31 敦煌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来自何方?35 婆罗门闻偈舍身40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千孔求法43 第二章布施一切的济民情怀 月光王施头48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52 敦煌与其他地区的萨埵太子故事画有何不同?57 快目王施眼61 须达拏太子施象63 敦煌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画如何迎合汉族的口味?70 第三章持戒禁欲的坚定信念前言 13 第一章 舍身求法的惊人勇气 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 28 尸毗王割肉救鸽 31 敦煌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来自何方? 35 婆罗门闻偈舍身 40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千孔求法 43 第二章 布施一切的济民情怀 月光王施头 48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52 敦煌与其他地区的萨埵太子故事画有何不同? 57 快目王施眼 61 须达拏太子施象 63 敦煌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画如何迎合汉族的口味? 70 第三章 持戒禁欲的坚定信念 难陀出家 76 沙弥守戒自杀 81 为什么中国各地的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各不相同? 87 微妙比丘尼 90 独角仙人 93 劝人守戒的故事画如何体现人性化? 95 第四章 感天动地的孝悌之心 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 100 善事太子入海取宝珠 104 敦煌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画的艺术特色 108 睒子深山奉亲 111 为什么睒子故事画在中国和印度都深入人心? 116 第五章 劝人为善的期盼 九色鹿的故事 120 为什么敦煌九色鹿故事画被称为艺术经典? 124 五百强盗成佛 127 为什么敦煌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具有珍贵价值? 131 海神难问船人 134 梵志摘花坠命 136 无恼皈佛 137 斑足王闻偈从善 140 象护与金象 144 檀腻 奇遇 146 第六章 礼佛大福报 须摩提女请佛 152 恒伽达舍身求道 156 波斯匿王女金刚变美 159 妙音比丘 161 劳度叉斗圣 162 为什么说劳度叉斗圣变画是汉族僧人独创的中国式艺术? 166 第七章 敦煌本生因缘故事画的汉化历程 本生因缘故事画的汉化之初 172 汉化的秀骨清像初现敦煌 181 从内容到形式的汉化 187 本生因缘屏风画的出现 193 附录 敦煌大事记 前言伟大的哲人释迦牟尼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大哲学家们十分活跃的时代。正当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人耶稣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就是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世界文明的历程中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和释迦牟尼并称为“四大圣哲”。 公元前565年左右,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据推测为今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提罗拉科特遗址),俗姓乔达摩(梵文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梵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父亲是净饭王,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作为王位继承人,从小接受良好的婆罗门教育。但他却在二十几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了王族生活,告别亲人妻子,出家修行。在四处求学并苦行六年皆无结果之后,释迦牟尼否定了自虐般的修行,来到菩提树下静思,终于觉悟成佛,并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基础构筑了自己的教法体系,创立了佛教。从此他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梵文akya-mua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后,奔波于各地传教说法。传教过程中他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使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印度的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婆罗林中去世。 伟大的哲人释迦牟尼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大哲学家们十分活跃的时代。正当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人耶稣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就是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世界文明的历程中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和释迦牟尼并称为“四大圣哲”。 公元前565年左右,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据推测为今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提罗拉科特遗址),俗姓乔达摩(梵文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梵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父亲是净饭王,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作为王位继承人,从小接受良好的婆罗门教育。但他却在二十几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了王族生活,告别亲人妻子,出家修行。在四处求学并苦行六年皆无结果之后,释迦牟尼否定了自虐般的修行,来到菩提树下静思,终于觉悟成佛,并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基础构筑了自己的教法体系,创立了佛教。从此他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梵文akya-mua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后,奔波于各地传教说法。传教过程中他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使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印度的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婆罗林中去世。 ◎知识库 四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因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故亦名“四圣谛”。最早,四谛是佛陀向憍陈如等五人所说,从那以后,佛陀传法教化,都以四谛为核心。 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支或十二有支。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在没有达到解脱前,均需依这些因果律在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即植根于此。 0-1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灌顶仪式 公元2世纪 太子在王宫内举行灌顶仪式。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国师要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在僧人继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神化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他和世间所有人一样,度过了生、老、病、死的历程,没有什么神秘色彩。但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兴起,佛陀被全面神化了。《佛所行赞》就是这一时期在贵霜国王迦腻色迦的号召下撰写的文学作品,这是历史上首次将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作了神化和颂扬。接着,佛经中出现了记述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和本行,加进许多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亦幻亦真,远离了原来释迦的历史面目,而将释迦作为宗教信仰上的崇拜对象,并赋予他理想化的、超人性的一面,使他变成佛教徒们敬仰的神。 本生,梵语作Jataka,音译多伽,意为“本起”、“本缘”。佛教认为,释迦在过去无数世,与众生相同,也处于六道轮回之中。他之所以能成佛道,是因其在无数轮回之世能坚定信念作舍身救世、施物济人的菩萨行以及坚持修行、精进求法的个人历炼,并修满“六度”◎的缘故。 本生,就是讲述佛陀前无数世的的修行故事。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本生经》,叙述佛陀前世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众生灵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另外还有一些佛陀讲述弟子及旁类(动物)过去世的故事,称之“本事”,梵语作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迦,也归入佛陀的本生故事中。 因缘,梵语作nidana,音译尼陀那。即人世事物形成的因由和机缘,指佛向大众讲述生死轮回、因果业报的种种事例,以渡化众生。 还有一种,谓之譬喻,梵语作avadan,音译阿波陀那,它以譬喻解说本生、因缘经义,使众生易于领悟。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就是以故事解说佛法,围绕着佛法讲故事的典型作品。这类经还有《法句譬喻经》、《杂譬喻经》、《旧杂譬喻经》、《百喻经》等。后也归于本生、因缘故事中。 本行,即佛传,记述了释迦牟尼人世间的事迹,从他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的事迹。 其实,佛陀的前生并不存在,但佛教出于神化佛陀的目的,创造了佛陀的各种神话,包括创造佛陀前生的神话,都是为了赞颂和烘托佛陀今生的神圣,实际是释迦传记的延长。所以,释迦本生和本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解读敦煌系列》之《从王子走向神坛——释迦牟尼的传奇一生》对佛陀的一生有专述,故在此不赘。 古印度是一个神话故事盛行的国度,有许多先贤故事、民间传说、遗闻稗史和启智寓言,极具传奇性和感染力。佛教就把这些生动的故事,融入因果业报、轮回转世的思想和慈悯众生、拯世济民的道德规范,作为释迦前世、今世的业绩,以弘扬佛理,感染世人。 本生、因缘故事在中国的传播 本生、因缘故事散见于很多经典中,据传印度巴利文记载的本生故事就有500余则。现在印度还有公元2世纪巴尔湖特(Bharhut)、山奇(Sanchi)、摩陀罗(Mathura)、犍陀罗(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古塔及石窟中的本生、因缘故事的艺术遗迹。这些本生故事很快就传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并传入中国新疆和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体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势头和信徒的数量很快超过了中国本土的教派。印度及西域僧人东来传法,汉地的僧人们西去求经。无数高僧大德殚精竭虑,研思精微,逐渐将佛教典籍译成汉文,整理排目,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故事随着汉译佛经在中国的流传广泛传播,其中的一些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传入中国的本生、因缘故事,在新疆的克孜尔、库本吐拉等多处石窟,敦煌地区各石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等多处石窟都留下了足迹。这些石窟中彩绘和雕刻了大量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上述石窟中虽不乏艺术价值很高的精品,但总体上都不及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 敦煌壁画中的本生、因缘故事 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从4到6世纪(十六国到隋)约200年,此后又在8世纪到10世纪(晚唐到宋)的200多年间再次出现,在艺术上有连续性,保存了十分丰富翔实的资料。敦煌的本生因缘故画,本质虽属佛教,但它入壁绘画的题材,却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情景、社会状况、政治变化及传统思想,具有较强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而且在晚唐、五代、宋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中,可以见到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变文、讲经文相辅相成,从而推动中国文学艺发展的关系。总之,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在敦煌石窟中,本生、因缘故事画主要绘于早期的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洞窟和晚期的晚唐、五代洞窟。按现存画面所能识别者,共涉及53个故事、124幅画。内容多为佛陀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无尽施舍、伟大的哲人释迦牟尼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大哲学家们十分活跃的时代。正当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人耶稣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就是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世界文明的历程中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和释迦牟尼并称为“四大圣哲”。 公元前565年左右,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据推测为今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提罗拉科特遗址),俗姓乔达摩(梵文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梵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父亲是净饭王,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作为王位继承人,从小接受良好的婆罗门教育。但他却在二十几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了王族生活,告别亲人妻子,出家修行。在四处求学并苦行六年皆无结果之后,释迦牟尼否定了自虐般的修行,来到菩提树下静思,终于觉悟成佛,并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基础构筑了自己的教法体系,创立了佛教。从此他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梵文akya-mua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后,奔波于各地传教说法。传教过程中他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使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印度的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婆罗林中去世。 ◎知识库 四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因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故亦名“四圣谛”。最早,四谛是佛陀向憍陈如等五人所说,从那以后,佛陀传法教化,都以四谛为核心。 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支或十二有支。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在没有达到解脱前,均需依这些因果律在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即植根于此。 0-1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灌顶仪式 公元2世纪 太子在王宫内举行灌顶仪式。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国师要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在僧人继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神化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他和世间所有人一样,度过了生、老、病、死的历程,没有什么神秘色彩。但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兴起,佛陀被全面神化了。《佛所行赞》就是这一时期在贵霜国王迦腻色迦的号召下撰写的文学作品,这是历史上首次将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作了神化和颂扬。接着,佛经中出现了记述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和本行,加进许多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亦幻亦真,远离了原来释迦的历史面目,而将释迦作为宗教信仰上的崇拜对象,并赋予他理想化的、超人性的一面,使他变成佛教徒们敬仰的神。 本生,梵语作Jataka,音译多伽,意为“本起”、“本缘”。佛教认为,释迦在过去无数世,与众生相同,也处于六道轮回之中。他之所以能成佛道,是因其在无数轮回之世能坚定信念作舍身救世、施物济人的菩萨行以及坚持修行、精进求法的个人历炼,并修满“六度”◎的缘故。 本生,就是讲述佛陀前无数世的的修行故事。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本生经》,叙述佛陀前世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众生灵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另外还有一些佛陀讲述弟子及旁类(动物)过去世的故事,称之“本事”,梵语作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迦,也归入佛陀的本生故事中。 因缘,梵语作nidana,音译尼陀那。即人世事物形成的因由和机缘,指佛向大众讲述生死轮回、因果业报的种种事例,以渡化众生。 还有一种,谓之譬喻,梵语作avadan,音译阿波陀那,它以譬喻解说本生、因缘经义,使众生易于领悟。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就是以故事解说佛法,围绕着佛法讲故事的典型作品。这类经还有《法句譬喻经》、《杂譬喻经》、《旧杂譬喻经》、《百喻经》等。后也归于本生、因缘故事中。 本行,即佛传,记述了释迦牟尼人世间的事迹,从他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的事迹。 其实,佛陀的前生并不存在,但佛教出于神化佛陀的目的,创造了佛陀的各种神话,包括创造佛陀前生的神话,都是为了赞颂和烘托佛陀今生的神圣,实际是释迦传记的延长。所以,释迦本生和本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解读敦煌系列》之《从王子走向神坛——释迦牟尼的传奇一生》对佛陀的一生有专述,故在此不赘。 古印度是一个神话故事盛行的国度,有许多先贤故事、民间传说、遗闻稗史和启智寓言,极具传奇性和感染力。佛教就把这些生动的故事,融入因果业报、轮回转世的思想和慈悯众生、拯世济民的道德规范,作为释迦前世、今世的业绩,以弘扬佛理,感染世人。 ◎知识库 六度 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忍、精进、定和智慧。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持戒就是要持守具德或良善的行为。忍就是在面临嗔怒或侮辱时,仍然能保持慈悲心。精进就是应该做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做。定就是排除杂念,锻练意志,一心利益众生。智慧就是广泛研习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和技术。 0-2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持莲菩萨 公元2世纪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中最杰出的作品。菩萨右手持莲花,身体作优美的S形,半睁半闭的双眼俯瞰着一切,神态宁静。这一源于2世纪的印度艺术经典作品,在敦煌壁画中保留了浓烈的印记。 0-3 牙雕骑象菩萨 7世纪 高15.8厘米,厚7.5厘米 甘肃省安西市榆林窟旧藏 印度巴拉王朝的作品。外部雕一骑象菩萨,内有五十四个造像,完整地表形了释迦牟尼地生平事迹。 本生、因缘故事在中国的传播 本生、因缘故事散见于很多经典中,据传印度巴利文记载的本生故事就有500余则。现在印度还有公元2世纪巴尔湖特(Bharhut)、山奇(Sanchi)、摩陀罗(Mathura)、犍陀罗(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古塔及石窟中的本生、因缘故事的艺术遗迹。这些本生故事很快就传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并传入中国新疆和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体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势头和信徒的数量很快超过了中国本土的教派。印度及西域僧人东来传法,汉地的僧人们西去求经。无数高僧大德殚精竭虑,研思精微,逐渐将佛教典籍译成汉文,整理排目,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汉译佛经。本生、因缘故事随着汉译佛经在中国的流传广泛传播,其中的一些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传入中国的本生、因缘故事,在新疆的克孜尔、库本吐拉等多处石窟,敦煌地区各石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等多处石窟都留下了足迹。这些石窟中彩绘和雕刻了大量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上述石窟中虽不乏艺术价值很高的精品,但总体上都不及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 0-4 乘象入胎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母摩耶夫人梦见一菩萨乘象从她的右胁进入腹中,因而受孕。这是佛经对释迦牟尼出生的一种神化。图中菩萨半跏趺坐在白象背上。白象长鼻上翘,足踏彩莲奔跑,在飞天的承托下,翱游虚空。通过白象的姿态,极力渲染急迫投胎的情景。自由飞翔的飞天,乘龙引导的飞仙,以及漫天飘浮的祥云、鲜花,衬托出热烈的气氛。 初唐 莫高窟329窟 西壁龛顶北侧 0-5 夜半逾城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见识到生、老、病、死的苦恼后想要出家,其父净饭王为阻其出家,派重兵守卫,释迦牟尼在天人的帮助下得以逾城出家。这是佛经对释迦牟尼出家的一种神化。图中释迦牟尼骑马逾城,前有二飞天持花引导,身后天女奏乐相送,白马低首扬蹄,二天王承托,马蹄逾城飞翔。天王翻转灵动的身姿,表现出疾驰飞逾的动感。 隋 莫高窟397窟 西壁龛顶南侧 敦煌壁画中的本生、因缘故事 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从4到6世纪(十六国到隋)约200年,此后又在8世纪到10世纪(晚唐到宋)的200多年间再次出现,在艺术上有连续性,保存了十分丰富翔实的资料。敦煌的本生因缘故画,本质虽属佛教,但它入壁绘画的题材,却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情景、社会状况、政治变化及传统思想,具有较强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而且在晚唐、五代、宋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中,可以见到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变文、讲经文相辅相成,从而推动中国文学艺发展的关系。总之,敦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在敦煌石窟中,本生、因缘故事画主要绘于早期的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洞窟和晚期的晚唐、五代洞窟。按现存画面所能识别者,共涉及53个故事、124幅画。内容多为佛陀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无尽施舍、孝亲爱民和释迦成佛后化渡有缘之人的故事。它与印度和中国新疆各石窟所刻绘的本生、因缘故事画不同之处,除了艺术风格不同外,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本生、因缘故事画,除一幅以傍类(九色鹿)为主角外,余皆以人为主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族传统的儒家重人事的思想。 北周以前,敦煌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他们笃信佛教,但并不重理义而重禅行。因此,这个时期敦煌最初的部份石窟主要是为坐禅观像而凿的;石窟中所绘壁画,自然也主要是义理不复杂、适于禅修观像的本生、因缘(也包括佛传)等故事画。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