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奇妙的历史珍宝阁,感悟丰富的睿智生活艺术。所有的历史都是书写历史的人眼中的历史,他们通过选择、删节和诠释来过滤历史。本书也不例外。它并没有囊括所有跟爱、金钱或生活艺术其他方面相关的庞杂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它摘录了那些看起来*能阐明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与生活抗争的逸闻趣事。我们可以有数千种生活方式。过去的文明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爱、工作、创造和死亡的习惯方式不是在我们面前仅有的选择。本书致力于连接古代和现代,创造一座想象的桥梁。这座桥梁可以帮助我们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应该怎样生活,并为我们探寻世界以及认识我们自身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是时候打开历史的百宝箱了,去探索那些可以向我们揭示如何生活的历史吧! 本书简介: 《历史的慰藉:重拾往昔的生活智慧》是一本社科通识类读物。英国文化历史学家罗曼•柯兹纳里奇在书中饶有趣味地探讨了十二个具有普世意义的生活话题,包括如何选择工作、寻找爱情、如何看待金钱和保持创造力等,从人类历史的漫长历程中采撷湮没其间的前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为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做好心理调适乃至探求生存哲学,呈现了更多的关于投入生活和谋求自我发展可能的忠言慧语。书中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人们面对同类问题的认识、求索和实践,历史深处这些正逐渐消隐模糊的生活细节,每一个都能给我们今生的个人思考和人生抉择带来启迪。英国著名纪录片制片人、主持人,历史学家) 作者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法的热情极具感染力。 ——苏•格哈特(《母爱的力量》的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罗曼•柯兹纳里奇(RomanKrznaric)是英国的文化历史学家,也是伦敦的人生学校(TheSchoolofLife)的创始成员之一。他还是包括乐施会和联合国在内的机构的社会事务顾问,曾在剑桥大学和英国城市大学教授社会学和政治学。他被《观察家报》誉为英国生活哲学家中的领跑者之一。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分培养感情 1爱……………………………………………………………3 2家庭…………………………………………………………31 3同理心………………………………………………………57 第二部分谋生之道 4工作…………………………………………………………85 5时间………………………………………………&hel序言……………………………………………………………1第一部分培养感情1爱……………………………………………………………32家庭…………………………………………………………313同理心………………………………………………………57第二部分谋生之道4工作…………………………………………………………855时间…………………………………………………………1096金钱…………………………………………………………133第三部分探索世界7感觉…………………………………………………………1638旅行…………………………………………………………1899大自然………………………………………………………219第四部分打破常规10信念………………………………………………………24511创造力……………………………………………………26912死亡方式…………………………………………………297结语……………………………………………………………323参考文献………………………………………………………329插图鸣谢………………………………………………………345致谢……………………………………………………………347关于作者………………………………………………………349前言序言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有了其现代的紧迫性。在富庶的西方世界,社会变革之快让我们难以适应。网络文化改变了我们坠入情网和维系友情的方式。工作给生活让位,以及找份既能开阔眼界又能维持生活的工作这一不断上升的期望增加了我们选择正确职业生涯的困惑。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的寿命比以前长了很多。我们不禁会问自己:我如何度过这额外获得的几年弥足珍贵的时间呢?从去哪儿度假到我们如何思考孩子的未来,环境问题也为如何有道德地生活提出了挑战。此外,消费带来的快乐以及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在20世纪就已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渴求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及其意义。寻求生活的艺术已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大的困惑。 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出发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求助于那些智慧的哲人,他们能解答生命、宇宙甚至万事万物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遵循宗教教义或追寻心灵思想家的足迹。心序言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有了其现代的紧迫性。在富庶的西方世界,社会变革之快让我们难以适应。网络文化改变了我们坠入情网和维系友情的方式。工作给生活让位,以及找份既能开阔眼界又能维持生活的工作这一不断上升的期望增加了我们选择正确职业生涯的困惑。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的寿命比以前长了很多。我们不禁会问自己:我如何度过这额外获得的几年弥足珍贵的时间呢?从去哪儿度假到我们如何思考孩子的未来,环境问题也为如何有道德地生活提出了挑战。此外,消费带来的快乐以及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在20世纪就已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渴求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及其意义。寻求生活的艺术已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大的困惑。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出发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求助于那些智慧的哲人,他们能解答生命、宇宙甚至万事万物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遵循宗教教义或追寻心灵思想家的足迹。心理学家创立了关于幸福的科学,能为我们摆脱陈旧的积习并对人生充满积极的展望提供帮助。还有那些自助型专家的建议,他们总能将所有的方法熟练地包装成一个5点式的计划。但还有一个领域是极少有人为了解决“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现实困境而愿意主动去寻找灵感的,那就是历史。我深信未来生活的艺术可以通过回溯过去而获得。如果探寻并知晓了人们在其他时期和文化中如何生活,我们就能提炼出日常生活中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经验与教训。那充满激情的生活的秘密就藏在中世纪对死亡的态度中,或是工业革命时亚当·斯密提出的著名案例“大头针工厂”中。穿越到明代的中国或是中非的土著文化中去看看怎么样?改变一下我们对抚养孩子以及孝顺父母的看法?!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至今也未作出多少努力去揭开历史智慧的面纱,而这些智慧正是基于历史上的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而非那些不确定的乌托邦式的梦想。我认为历史是一个百宝箱,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所流行的“珍宝阁”,德国人将其称为“Wunderkammer”。收藏家们在其珍宝阁内展示大量令人目眩神迷、难得一见的奇珍异宝,每一件宝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来自土耳其的一个微型算盘或是日本的象牙雕刻。这些宝物代代相传,它们是家族传统、知识、品味和游历见闻的陈列馆,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历史也是如此,它传承给我们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的理念。这是我们共享的一份遗产,非常奇妙,通常是一些我们可随意拾起把玩的支离破碎的“工艺品”,但又让人禁不住在好奇中深思。打开历史百宝箱,会发现有太多可供我们在生活中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历史之旅将由一些著名的甚或是有时已被遗忘的人物引领。从17世纪的天文学家到“三K党”前领导人;从早期的女权主义领军人物到一个自焚的越南和尚……他们将陪同我们进入一些不同寻常的领域——百货公司的诞生或是五官感觉之谜。他们的使命在于揭示人类对于处理核心问题(如工作、时间、创造力和同理心等)有着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的“导游”将帮助我们质询现有的生活方式并分享令人惊讶却切实可行的看法,引领我们的生活走向一片新的天地。17世纪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年,英国政治家、文学家)写道:“历史主要及正确的作用在于通过教导来促使人们鉴古知今,为人处世更为审慎也更有远见。”请欣然接受“应用历史学”这一概念吧!我钻研了社会历史学家、经济历史学家以及文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著作,寻求那最引人深思的可以解决当今西方社会生活的困境的理念。然而这些学术研究极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思考,它们会给那些期望过一种更为冒险、更有意义的人生的人们以零星的启发。正如文艺复兴重新发掘了古典时代的被遗失的知识,最后引发了艺术以及科学的革命那样,我们必须发掘那些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隐藏的想法,这些在过去已深埋许久的理念会引发一场自我认识的新革命。以史为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认同我们祖先那些令人叹服的生活方式并予以吸收和采纳。以史为鉴,也是认同我们已有的许多理念和态度,很多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从历史中承袭的。这些理念和态度中,有些是积极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欢迎的,如沉浸在大自然中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这一理念。但是也有一些其他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知识可能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危害,而我们几乎从未指出或进行质疑,如一种工作伦理认识将休闲时间看成是时间“停止”了而非时间“开始”了;或是有一种理念认为运用你的天赋最好的方法是成为某一狭窄领域的专家,以谋求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获得成功。我们要追溯这些历史遗产的源头,它们悄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可能选择取其精华,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也可以去其糟粕,从那些无用的历史遗产中摆脱出来重新去创造。我们手中的历史是一种可以支配的惊人力量。所有的历史都是书写历史的人眼中的历史,他们通过选择、删节和诠释来过滤历史。本书也不例外。它并没有囊括所有跟爱、金钱或生活艺术其他方面相关的庞杂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我摘录了那些看起来最能阐明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与生活抗争的逸闻趣事。例如在家庭一章,我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家庭主夫和家人之间的交流上,部分是由于这些史实使我深刻了解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尽管如此,我在挑选历史关注点时并没有纯粹地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是在判断:哪些问题对觉得困惑的大多数人有帮助,或是纯粹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感到好奇,以及那些有空间和机会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作出改变的人。本书向歌德的名言致以敬意:“未能透彻了解三千年历史之人,即使一天活过一天,他仍属于茫然无知。”我仔细阅读了从古希腊至今近三千年的人类历史,主要阅读欧洲史和北美洲史的同时,也走进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获得了通往幸福生活的灵感。这些地区包括亚洲,特别是中东地区,在那些当地人的现代文化习俗中仍投射着那里古时候的生活方式。本书致力于连接古代和现代,创造一座想象的桥梁。这座桥梁可以帮助我们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应该怎样生活,并为我们探寻世界以及认识我们自身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是时候打开历史的百宝箱了,去探索那些可以向我们揭示如何生活的历史吧!…… 专制的时钟每天清晨,我们宁静的睡眠都被人造的“哔哔”声或各种铃声所打断,将我们的身体唤醒。时刻表将我们召唤到火车上,时钟将我们催去开会,将我们从午餐中叫走,即使是我们病了或是什么也做不出来也不让我们回家。就好比我们全都上了服从课程,被训练得要服从于时间。我们是怎么变得如此屈从于时间的暴政的呢?较早的真正对时间感兴趣的文明是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他们生活在农耕社会中,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计量季节的更替,因为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种农作物或是什么时候应该灌溉田地。因此,他们发明了一种反映月亮、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周期运动的日历。以古巴比伦人为例,他们就按照朔望月(农历月)生活,但因为月亮的周期和太阳年不是完全契合的,所以在公元前432年,他们制定了一种19年周期的新日历,其中有些年份是12个月,有些一年有13个月。当然,这样的日历对日常使用来说就太复杂了。犹太人和穆斯林仍然按照农历生活,因此斋月就没有固定的日期,每年都会往后推移大约11天。尽管拥有观测星空以及高超的专注于天体的运算能力,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对找出一种精确的方式去分割一天却没什么兴趣。大多数古代世界用来计时的工具都既不精确也不可靠。古罗马人有13种日晷,但没有一种能够在阴天或夜里起作用。滴漏(水钟)在古埃及和中国的皇宫中随处可见,但却总是没解决掉保持匀速频率这一难题。进入13世纪,欧洲发明了机械时钟——没人准确地知道它是在哪儿以及是由谁发明的——这是时间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革命,且这一事件永远改变了人类的意识。从1330年左右开始,一天被分成了平均的24个时段。随着每小时的钟声响起,一种新型的规律和系统化模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早期的时钟一般只能在修道院中看到,那是为了提示僧侣们什么时候开始做祈祷仪式,比如晚祷和晨祷。14世纪后期,时钟开始在城镇流行。商人们根据当地的时钟开始和结束营业,这也逐渐决定了晚餐的时间以及恋人们秘密约会的时间。1370年,德国科隆市安装了第一座公共时钟。在随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这里又通过了一项新法规,确定了劳动者每天开始和结束工作的时间。然后,噩耗传来,劳动者的午休时间被限定为不超过一小时。这些早期的时钟一般没有将小时划分成更小的时间单位,最精确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将一小时分成四刻钟。那时的钟表通常也没有刻度盘,因此它们主要是用来听而不是看的——敲钟声在大地上回响时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背景。有些钟有表盘,如1410年布拉格建造的天文钟,这座大钟至今仍矗立在老城市政厅的南外墙上。它典型地保留了古代人们对太空的兴趣,描述了太阳、月亮以及黄道带的季节运动。直到17世纪,在伽利略发明了钟摆后,大多数时钟才有了分针。又过了100年,秒针才出现在了长形钟的刻度盘上。越来越少的时钟还附有天文观测指示器的因素。到18世纪时,人们对月相的兴趣越来越小,而对于将时间分割成越来越小的部分兴趣更大,虽然这种分割对自然世界来说没什么用处。制造业文化对时间的精确要求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思想。19世纪的怀表,在刚开始时还是奢侈品,逐渐就变得便宜到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把它用链条系绑在衣服上,当作随身携带的时间指示器——不过是谁绑着谁那就不清楚了。腕表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出现,是由德国海军军官们遵从恺撒·威廉一世(KaiserWilhelmⅠ,1797—1888年,普鲁士国王,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的命令制造出来的。终于,自愿的手铐诞生了。这种对时间越来越精确的计量刚开始是一种正面的发展。人们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在周五和年老的叔叔共进午餐时迟到,能计划好时间赶上最后一班火车回家,知道杂货铺几点关门以及烤牛肉应该在烤箱里放多长时间,这些不是很有用吗?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更多的负面后果逐渐变得明显:时间演化成了一种社会控制以及经济剥削的形式。今天,很多欣赏玮致活瓷器精致的手工技艺的古董收藏家们并不清楚英国玮致活皇家瓷器公司的创始人乔舒亚·玮致活(JosiahWedgwood,1730—1795年)是一位严格的纪律奉行者,他对于贯彻时间统治我们生活的方式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玮致活瓷器工厂于1769年在英国北部的斯塔福德郡成立,它不仅是英国首家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还率先引入了打卡考勤系统。如果制陶工人迟到,他们会被扣除日薪的一部分。工时表很快成为不只是存在于制陶工坊,还存在于纺织厂及其他行业的一个无处不在的特征。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年,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其1854年出版的小说《艰难时世》(HardTimes)中,通过书中的角色葛莱恩先生批判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效率文化:葛莱恩的办公室里有“一台死气沉沉的统计时钟,计量每一秒的敲击声都像敲打棺木盖子的声音”。能够控制时间对生意人来说无疑意味着将大有收获,因此他们尽力采取各种方法控制时间。佚名作者所著的《邓迪工厂里男孩们的生活章节》(Chapters in theLifeofaDundeeFactoryBoy,1850年)记载下来当时这些商人是怎么操控时间的:……事实上,在厂里根本没有正常的工作时间:工厂主和经理们想让我们干多久就有多久。工厂里的时钟常常在早上就被拨提前,然后晚上被拨延后。时钟不再是计量时间的工具,而被他们用作进行欺骗和压迫的遮羞布。尽管大家都知道,却都不敢说出来——一名工人后来不敢再带表来上班——开除一个被认为知道太多计时“科学”的人的情况并不罕见。一种新的语言进化反映了时间文化的演变。人们开始谈论时间的长度,就像是在讨论布匹的长度一样。时间现在是一种可以像钱一样“节约”和“花掉”的东西。工人们向工厂所有者出售自己的劳动时间,将时间转化为商品。到了19世纪,“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被认为首次由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及发明家)在1740年说出的短语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颂歌。一名理想的工人应该“像时钟一样有规律”。守时被提升为最高美德,而“浪费时间”则成为一种罪恶。到19世纪末期,刚开始以分钟计时的生产线上的工作任务,开始以秒来计算。速度慢的劳动者被解雇。工人们通过“消极怠工”对这种严格控制的工作新形式提出抗议。20世纪早期,工业世界服从于“时间与动作效率”研究。其理论基础源于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Taylor,1856—1915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于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ScientificManagement)阐述了如何能使工人变得更有效率。他建议通过研究工人们完成每项任务的速度,不断优化任务流程并要求他们完成得更为迅速。两年后,亨利·福特接受泰勒的建议,在他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安装了全世界第一条大规模装配流水线。汽车产量马上翻倍。1920年,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andLillianGilbreth)注意到砌砖工人需要18个独立的步骤才能砌好一块砖。通过观看影片片段,他们发现这些步骤可以简化为五步,这样改进后可以使每天砌砖的数量从1000块增加到2700块。狂热的计时拥趸们甚至拍摄自己的孩子洗碗的短片以提高他们的效率。时间与动作效率研究可能确实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对雇员来说他们就必须工作得越来越快。这表现出了一种时钟与资本家之间的危险结合。这样的发展促使美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1895—1990年)总结道:“时钟,而非蒸汽机,才是现代工业时代的主导机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有一个时间与动作效率专家在我们身后盯着我们工作,或是因为上班迟到就被扣工资。甚至我们可能被允许可以有弹性工作时间,可以偶尔在家工作。但是,控制时间这一文化仍然持续着。我们不能因为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早晨,所以我决定到外边散散步而晚去办公室。我们被送去参加“时间管理”课程以让我们变得更有效率,同时还被期望能在无数的“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最后期限”(deadlines)这一术语最早指的是美国一所军队监狱外的一条线,如果囚犯跨过这条线就会被射杀。正当你阅读这段文字时,专制的时钟不仅藉由学校教育孩子们服从时间管理的行为,通过连续不断的铃声统治了每所学校,还在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中称王称霸。缝制我们所穿衬衣的工厂妇女只有抓紧在一定时间内完工才能保住她们的工作。我们被时间所控制,但我们也和时间串通一气严格管控着其他人。对时间越来越精确的计量,以及其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形式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第三次历史性发展:对速度的崇拜。我们都正经历着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生活,永远都处在一种快速前进的状态之中。我们匆匆忙忙地上班,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快餐,我们通过速配寻觅恋人,还试着适应“有效睡眠”。我们希望自己花园里的植物快速生长,日志里满是必要的安排——如果有空白的地方就好像是会招人谴责似的错过了生活的证据一样。广告业告诉我们越快越好,迎接更快的电脑、更快的车、快节奏的生活。我们现在不爱说“稳扎稳打的人会成功”。我们现在认为乌龟永远都追不上兔子。对速度的崇拜从3个方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首先是交通。说到日常生活的速度,可能没有什么比19世纪30年代蒸汽火车的出现改变得更多的了。这些冒着烟的钢铁巨兽以一种从未有人体验过的速度穿过原野。想象一下吧,一个从未有超过10英里每小时速度的世界突然被抛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可以轻松超越公共马车的快3倍以上速度的机器。19世纪40年代,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MallordWilliamTurner,1775—1851年,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人物,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创作了描绘一列火车在烟雨蒙蒙的金色乡村背景中迎面而来的油画作品——《雨,蒸汽和速度》——不仅描绘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乡村的入侵,而且表达了透纳感觉到未来正向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飞驰而去。那时,人们害怕蒸汽火车的速度。对大多数观察家来说,蒸汽火车的速度明显是非自然的,甚至是危险的。当时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就曾担心“铁路交通如此快速是不可能应用的,因为乘客无法呼吸,可能会死于窒息”。但很快社会就变得习惯于这种速度的文化,后来机动车和飞机的发明也进一步滋养了这种文化。今天,我们几乎没人愿意再乘坐马车从伦敦赶到爱丁堡参加商务会议。我们想要更快地到达,当火车晚点或飞机延误时还会感到愤怒。如果说蒸汽火车只能使我们的身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游,那么电讯技术的发明,特别是电报的发明,则使我们的思想也可以以一种更快的速度传播。1844年,第一封公开电报成功发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1791—1872年)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以下信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没有比这句话更适合的了,因为这一新技术开始彻底改变社会和经济生活。和150年后互联网所做的相比,电报更彻底地将世界变小。设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1872年前电报还未连通英格兰的澳大利亚,你从悉尼给住在利物浦的妹妹写了一封信,大概需要110天信件才能通过海运抵达英国,最少需要7个月你才能等来她的回信;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人迫切希望获得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各种新闻(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他们在战争发生3个月之后才听说了这一消息;这里的农夫们将自己生产的羊毛出口到欧洲,却完全不知道当前的商品价格趋势。当澳大利亚通过电报与英国联系在一起之后——这一里程碑式的科技壮举花费了数十年才最终得以实现——信息几乎可以即时地通过莫尔斯码传输。正如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aryAdams,1838—1918年,美国历史学家、小说家)于1909年所写的:电报的速度“完胜空间和时间”。通讯技术的革新,如电报、电话以及网络都不断地在加快日常生活的节奏。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什么?24小时持续活跃的金融市场;如果我们在几小时内没有回复邮件,同事们会觉得烦闷;社交网站不断提醒我们刷新;我们指尖的信息不断超载,使我们必须找时间筛选并处理。通过这种潜在的齿轮效应,我们习惯了这些最新科技不断加快的速度,比如我们网络连接或电脑运行的速度,任何一样慢下来都会使我们有挫折感。我们逐渐变得被即时通讯及使其成为现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所束缚。结果是:当服务器故障或手机丢失时,我们在电子通信方面和自身存在感上都感到孤立无援,就好像第一批澳大利亚移民在没有电报以前的生活一样。日常生活中第三个落入速度之神手心的领域是进餐。快餐的创始人是一对兄弟——理查德·麦当劳和莫里斯·麦当劳(RichardandMauriceMcDonald)。他们在大萧条期间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搬到南加利福尼亚州。刚开始他们在哥伦比亚电影制片厂当布景制作师,1937年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餐馆。这一产业依托于日益繁荣的私家车出行市场。两兄弟以汽车餐馆的女服务生直接通过汽车车窗供应热狗和汉堡的方式发财致富。1948年时,他们想到了一个可以加快服务速度、降低价格、促进销量的新点子——麦当劳快速服务系统。理查德和莫里斯解雇了他们汽车餐馆的服务生,在圣贝纳迪诺(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城市)66号公路尽头开了一家新餐厅,顾客需要下车走进餐厅排队点餐。老菜单被删掉了2/3,所有需要刀叉餐具的食物都被删掉了,因此只剩下三明治、汉堡和芝士汉堡。并且每一种汉堡的调味品都一样:洋葱、芥末、番茄酱和两种泡菜。他们还将餐具换成了一次性的纸盘和纸杯。食物都已经在生产线上准备好了,因此剩下给员工要做的只是像铲炒一类的简单的工作。麦当劳兄弟及后来麦当劳的老板雷·克拉克(RayKroc,1902—1984年,美国企业家,于1961年买下麦当劳公司),发现了一种像亨利·福特量产汽车一样可以高效制作食物的方式,从此彻底改变了进餐这件事。今天,麦当劳每天服务超过5800万名顾客,平均每位顾客的就餐时间,正如前边所提到的,缩短到只有十分钟多一点儿。不是每个人都屈从于快餐。有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从意大利发起的慢餐运动,现在已有10万会员。慢餐运动由美食评论家卡洛·佩特里尼(CarloPetrini)发起,初衷是抗议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广场旁即将开张的一家麦当劳餐厅。慢餐运动与麦当劳及其他快餐店的速食文化相反,倡导与朋友、家人一起轻松享受进餐过程,采用新鲜的、季节性的当地食材,开发可持续性的食品,当然也要享受使用餐具的快乐。慢餐运动的标志是一只蜗牛,它在这个追求快餐和方便食品的世界仍是少数派。但是我们仍应保持希望。正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新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一样,它很有可能在今时今日对进餐艺术作出同样的改变。我们不再认为时间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再认为它是由一根看不见的线把一个个时刻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也不再认为时间是无限宇宙不变法则的一种表达。我们捕获了时间,并将它变成人造的,将它分成一个个小时段,用它来控制其他人类并加快它的速度。时间正如我们现在所知的,是一种社会创造。那么,我们如何与之建立新的关系呢?有效管理时间,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普遍的解决方式。我们能看到好多书都在讲“如何用好每一秒钟”,我们参加公司课程,用它给你列的满满一清单的方法试着管控时间。现在有许多有用的建议,比如每天只查看一次电子邮箱,学会按优先顺序安排要做的任务并更好地分配工作,等等。但这些技巧很少是足够深入贴切到可以解决我们的难题的。事实上,时间管理这一理念教我们的是如何做事更快和更好,这样我们就可以每天挤出更多的时间。因此它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相似,这样做只是让我们做事更加富有成效。这对我们的困境来说是治标不治本,且几乎不能激励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时间。我们要做的远不止“管理”时间这一点。历史给予我们的四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时钟的暴政。这四重观念包括:改变我们谈论时间的方式、每天享受慢生活、从不同的时间文化中学习以及专注于长期前景。充满欢乐,让人手不释卷。文笔优美,充满真知灼见。 ——迈克尔•伍德(英国著名纪录片制片人、主持人,历史学家)作者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法的热情极具感染力。 ——苏•格哈特(《母爱的力量》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