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义老师曹溪“顿悟禅”密旨 尽在《至宝坛经》 本书简介: 鲁迅先生有篇《老子出关》的小说,夸张地写到当年老子讲道时,听者彼此面面相觑,手足失措。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最后只换了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据说这还是作为对老作家的优待。文章最后描写老子独身出关时:“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有趣的是,前几年,《纽约时报》做过一个关于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图书调查:《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书。书的畅销与否有其时间性,现时的畅销不能作为判别作品成功的唯一标志,在浮躁的社会中畅销的未必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有生命力的著作,通常由内在的哲理、文学性、情节性等部分构成,但凡是可以反复阅读的文字一定是哲理性强,而文笔优美在其次,至于情节性则在最后。现代的畅销书往往颠倒过来,首重情节的刺激有趣,再重文字的锋利新颖、出言奇特,或重文藻华丽、妙笔生花,或重编辑好看,繁花似锦……笔者甘于闭门写作的原因,是希望读者可以从书中领悟到“禅”法之妙,发起自修的心,利他的心,慈悲、智慧、包容的心,从容面对生活的磨难,宽容面对诸多的不公,又或者能帮助大家在现实人生中减轻炙热的欲望之苦,解开各种自我束缚,便已足够了。有许多读者告诉我,读书后尽管对书中的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反复阅读后,心宁静了、宽广了、豁达了、柔和了,生活中少了许多纠结,也有人说,感觉自己的洞察力大大提高了,逐渐不被现象迷惑了,听到这些感悟,再苦再累的写作都是值得的。曾有人疑惑地问我,书的内容太深奥,看不懂怎么办?还有就是感觉和自己生活没关系。其实“禅”的要旨,是超越哲理和玄学的,只在“点睛”,并非为了“画龙”。“点睛”绝非世人以为的学问、哲理、神通、文化……佛法最讲实践,其中尤以禅门为盛。整本《坛经》的“顿悟”法是“点睛”,不是逐渐形成的,而是顿超。如《法华经》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顿悟”一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书只要坚持看,随着读者自己的心量一点点打开,能理解的也就必然越来越深刻,而感觉和生活没关系,并非真没关系。生活中有智慧和没智慧不仅仅表现在生意上,一点一滴的生活智慧,如亲人、朋友的相处之道、事业职位的高低起伏、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哪一样不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处乱而不惊,处迷乃不惑,处危可转机,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严谨的自律能力……这些,您说和生活有没有关系?有僧问大珠禅师:“什么是智慧?”大珠禅师答曰:“什么不是智慧?”宋以来无数文人、禅客误以为“画龙”是禅法真谛,书上的文字是“禅”,于是文字禅、知解禅、口头禅盛行,要清楚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在“画龙”,宋以后的禅风或浮夸、或深奥,公案语录、机锋转语,立“看话头”、“默照禅”、“破三关”、著“禅颂”、“禅诗”……各种颜色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然则这一切皆是方便,万不可执著。如必须“破三关”才能悟道,顿悟岂非变渐修?如“看话头”、“唯有打坐”才能入门,无门岂能是禅门?既然不可说,又不可妄想执著,就成了无门而入,岂不知,这个无门,便是法门,无一不是门,祖师语录、公案,本自随性、随机、随缘、随时而发,如果立个解,立个知见,立个门,正如头上安头。禅门之师如同佛经上说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黄檗希运禅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会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属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是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文字、语录本无实性,“禅”之道本自天真,本无名字,一切文字、语言皆如水中花、镜中月,虽逼真,实非真。如龙牙居遁禅师在师父洞山处悟道后,言:“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又言:“在梦那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人往往身在迷梦中,不知人生是梦是幻,唯有觉醒了,从梦幻中醒来后才知梦境的虚无。中国历史上,曾遭遇“三武一宗”的排佛运动,唯有禅者既不根据教典行事,又没有可遵循的轨迹,在摒弃教典文字的同时,禅既独立也不孤立,内与其他佛理相通,外又自开一门,自宋后,禅密、禅教、禅净、禅道、禅瑜伽、禅太极、禅丹、禅理等各种修法并行不悖,禅者的云水禅心,以无形变万形,以无相应万相,大乘佛法在人类历史能够生生不息,大放异彩,是因为有了“禅”。“禅”在紧张、浮躁的现代社会必将再次唤醒人们的内在能量,我们都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西方的思想家就开始了反思,人类怎么会发生这样一个惨剧呢?于是开始反思西方文化中是不是有它存在的问题。当时许多地域文化受到了神本主义的束缚,但是从神本的束缚中冲出来以后,人类的理性高度发展、科学的高度发展以后,人类要去主宰自然、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索取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再一次发生了异化。之后,又是科学至上,西方的许多思想家看到了无论神本、物本,还是科学本,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提出要振兴人文、人本精神。但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人本主义,这个资源到哪去寻找?他们意识到只有去东方寻找。“禅”恰恰是东方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种绝对的方法、理论、认识、逻辑,而是充分展示出人的自性、本性、自信、自觉和自律,这种能充分调动人内在的不可测量、不可琢磨、不可计算、不可限量的能量,是中华传统智慧的殊胜之处。 “中国禅”可以说是佛法中最积极和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禅”不是禁欲主义、悲观主义、苦修主义、神秘主义、神本主义、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等一切可定义的。其殊胜之处,是令到普罗大众、芸芸众生中各阶级、各种族、各文化、各年龄、各语言、各宗教、各性别、各区域的不同人,可以忽略其时空的局限性,有机会瞬间找回自己的本性,一念成佛!这是“顿悟”法对人类的贡献!“中国禅”的许多祖师,不论出家、在家,皆能将“禅”的观念和方法,用之于日常生活,纵然处身于万丈红尘之中,也会体验到安定洒脱又活泼自然的人生境界。我们反复强调“中国禅”不是宗教信仰,不是哲学理论,不是逻辑思辨,不是闭关苦修,更不是神奇古怪的法术,而是生活的智慧、身心的修养,是开发精神领域的指导原则,是净化心灵的清凉心药。它不以神迹显灵做号召,不以身心的异象为着眼,不以急功近利作目标,乃以平实的人生为基础,以转烦恼为菩提为宗旨,实现人世间生活的轻松自在、游刃有余。对于过去,无怨无悔;对于未来,随缘自在;对于当下,积极面对:这便是以《坛经》为准则的正统“中国禅”,也是我们现代人更加需要的传统人文精神。但是,虽然《坛经》只有两万多字,读起来也通俗易懂,但其真正的禅门智慧理解起来殊为不易,因此笔者在《坛经》中,每一品依据原文提炼了12句精华,共提炼成120句的“悟道诀”,这独特的“至宝坛经悟道诀”便于每一位修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记忆、背诵、体悟、契合“中国禅”的根本智慧。笔者自身深刻体悟到,如果修者、世人每天生活时,心中念念契合“悟道诀”,自然而然会智慧显现,清净心显现,遇事易洞见其本质,不慌乱,并时时常有灵感迸发,这是禅者能量的源泉。除此之外,为了便于现代人更好地参究、理解《坛经》,我们将每一品依据“悟道诀”分为12小节,每一节由原文、会论、会通、会诀、祖师云五部分组成。会论部分根据笔者在茶密学堂三次为学生讲述《坛经》的课堂内容修改整理完成;会通部分是针对原文的延伸理解;会诀部分是禅者修行时如何契合“悟道诀”的心得感悟,最后的“祖师云”部分,是各位祖师还有什么相关说法需要读者领会。读者在参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某些内容暂时难以理解,不必死记硬背,跳过去即可,以后在反复参究的过程中,会自然领会的。《至宝坛经》是宗宝本《六祖法宝坛经》的解读本,读者、修者解读书文是方便,从书契道是根本,书以载道,道以书显。因此虽然笔者为了写好这本书,经历了五年的辛勤准备,但禅者如执著在文字解读上,便如一只通灵的乌龟,在爬行时,边爬边想用尾巴扫除爬过的痕迹,结果是越扫越显出痕迹。心法是无痕的,如果执著在知解里,则距离心性之门,愈来愈远。此书之最终问世,笔者是为传承师门心愿?为正法驻世传承?为禅者正本清源?为迷途世人知返?为无尽心灯不灭?还是……实,“为无为、事无事”,本何“有”于我乎?感恩“中国禅”的各位祖师,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心灯无尽,千年不灭。感恩师公、恩师,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随缘赴感,应机说法。感恩灵一老师根据课堂速记,整理会论部分内容。感恩一起弘扬、修习“中国禅”的各位善知识,举头攀南斗,回身倚北辰,荡荡全无碍,谁是我般人?感恩各位读者的耐心阅读,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2015年1月10日于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