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006:我停在你将回来的地方》以60页大跨幅版面,尝试向观看者展示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旅行摄影。我们带读者来到“冰与火之国”冰岛,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展开了环岛之旅,记录下了那些真正打动心扉、足以回味终生的时光画面。好的旅行照片,要求观看者以好奇之心体会,以敏锐的嗅觉探寻,以谦卑之心等待,以细致的目光观看。?《视觉006:我停在你将回来的地方》还将带读者去探访一个生活在法国森林中的现代家庭。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受困于狭窄的生存环境、充满压力的人际关系,以及逐渐丧失的与土地的亲密联系,而这个家庭选择脱离这些桎梏,在人与自然、家庭和自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绝对纯净的关系。?本期还有一组故事,关于自杀者生命最后时刻的所见所想;权力、财富对人外貌的深刻塑造,以及“温故1925”。?每一段文字都有温度,每一张图片都有故事;?最具性价比的画册品质,打动心扉的全新阅读体验;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都是精致的收藏品。?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吴敬琏、陈丹青、蔡澜、刘树勇(老树画画)、阿来、崔卫平、田溯宁、黄怒波、梁冬、吴念真、阿克曼、周迅、陈坤、姚晨、沈星、老狼、许巍、蔡康永、曹景行、杨宗纬、袁泉、田原等。 本书简介: 《视觉006:我停在你将回来的地方》中的几组故事,意在“面对复杂,寻找纯净”,探讨人与自然、家庭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在北欧的“冰与火之国”冰岛,我们探访自然环境对人的塑造,讨论旅行的心境,以及将自己放逐在纯净自然中的疗愈之魅。在法国森林中,我们和一家人相遇,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都在他们身上以最简单恰当的方式上演着。这一期里,我们还将一起“温故1925”——两次大战之间的“纯真年代”。即使面临死亡,人类的心也向往着纯净的归属之地——我们去往了那些“自杀目的地”:那里有让人心归安宁的风景,也飘荡着让人心碎的故事。还有一组“权力肖像”,想要剥除“社会人”脸上的装饰。在镜头下,政治家露出了他们空洞的一面,连朱丽·德尔比和比诺什这种级别的演员,也被激怒了……---Lens作品:《目客》系列《目客001:花朵与我》《目客002:我这样爱你》《目客003:山本耀司》《目客004:猫》 《视觉》系列《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视觉004: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找寻》《视觉005:以手抵心》《视觉006:我停在你将回来的地方》 影像系列《把青春唱完》《走来走去》 作者简介: Lens: Lens自2005年创刊至今,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37万微博粉丝、55万微信粉丝,其中包括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的影像阅读品牌。 Lens团队2015年起推出了两个系列的MOOK读物:《目客》系列,侧重于主题阅读;《视觉》系列,侧重于多元影像阅读。《目客》和《视觉》在世界范围内采集最有个性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本期部分作者: 阿兰·拉博伊尔(AlainLaboile),法国摄影师,现和妻子及6个孩子居住在法国南部乡下地区。阿兰原本是一个木匠,2004年自学摄影后,开始将镜头对准自己不断扩大的家庭。他的作品已被法国摄影博物馆永久收藏。 Lens:Lens自2005年创刊至今,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37万微博粉丝、55万微信粉丝,其中包括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的影像阅读品牌。Lens团队2015年起推出了两个系列的MOOK读物:《目客》系列,侧重于主题阅读;《视觉》系列,侧重于多元影像阅读。《目客》和《视觉》在世界范围内采集最有个性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本期部分作者:阿兰·拉博伊尔(AlainLaboile),法国摄影师,现和妻子及6个孩子居住在法国南部乡下地区。阿兰原本是一个木匠,2004年自学摄影后,开始将镜头对准自己不断扩大的家庭。他的作品已被法国摄影博物馆永久收藏。 唐娜·万(DonnaJ.Wan),美国摄影师。生于台湾,现居住于旧金山。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她一直致力于用摄影探讨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自然对于个人身份的塑造。她的摄影作品已被包括休斯顿美术馆在内的国家艺术机构收藏。 奥利维尔·罗勒尔(OlivierRoller),法国著名肖像摄影师,曾为欧洲许多政要、经济巨头拍摄肖像作品。2008年以来,他一直在进行一项鸿篇巨制的创作,他试图通过21世纪初的政客、金融家、广告人、传媒巨头等人物来表现权力,以及他们对法国的影响。 目录: 【冰岛:寻回旧日歌声】 冰岛,北欧的“冰与火之国”,到处弥漫着一股清凛的边疆气息,又在童话背后藏着凝重。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逐风而行,会懂得:为什么有人总是想寻回最初的歌声。这里有最平等的高福利社会,却上演了疯狂的金融冒险,服用了最多的抗抑郁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启了环岛之旅,这些人文故事又将在我们的镜头下凝固为怎样的画面?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木匠阿兰、妻子安、6个孩子和一大堆小动物,他们共同居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充满了无忧无虑和些许的疯狂。 【金门大桥,最后一眼】 许多自杀者,选择在美好自然风景的包围下结束生命。在最后的时刻,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渗入皮肤的“权力”】 法国总统奥朗德、女星朱丽·德尔比……隐藏在名人面具之下的,是怎样的真实面孔?名气、权力、财富,又会在拥有者的脸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温故1925】【冰岛:寻回旧日歌声】冰岛,北欧的“冰与火之国”,到处弥漫着一股清凛的边疆气息,又在童话背后藏着凝重。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逐风而行,会懂得:为什么有人总是想寻回最初的歌声。这里有最平等的高福利社会,却上演了疯狂的金融冒险,服用了最多的抗抑郁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启了环岛之旅,这些人文故事又将在我们的镜头下凝固为怎样的画面?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木匠阿兰、妻子安、6个孩子和一大堆小动物,他们共同居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充满了无忧无虑和些许的疯狂。 【金门大桥,最后一眼】许多自杀者,选择在美好自然风景的包围下结束生命。在最后的时刻,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渗入皮肤的“权力”】法国总统奥朗德、女星朱丽·德尔比……隐藏在名人面具之下的,是怎样的真实面孔?名气、权力、财富,又会在拥有者的脸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温故1925】这一年,世界正处于两次大战的空隙之中,旧世界的凝重正在逐日散去:裙边慢慢爬上了女孩们的大腿;人们开始拥挤到沙滩山地,享受现代式的“休闲”生活;许多艺术家正处在创作高峰,他们的作品跳脱了神性,开始更多地探讨与人相关的话题……金门大桥,最后一眼 摄影:唐娜·万文:戴路 “死亡追逐我们,在水中,追逐我们,在岸上。”——路易斯·格卢克,《水腹蛇之国》 生下女儿后,唐娜·万(DonnaJ.Wan)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之后的两年,她始终被孤独、不安和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折磨着。“我和丈夫开车穿越金门大桥,看着那儿美丽的风景,我忽然感到一种巨大的平静,我想: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我不断想象着自己开车来到加州海岸,望向广阔的大洋,然后一跃而下。”唐娜说。她并不是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人。 “我就走到这儿了”1937年8月7日,星期六,47岁的旧金山船员哈罗德·沃伯走上金门大桥。路上他遇到了一个来度假的大学教授,两人聊了聊,结伴而行。在大桥中部,哈罗德忽然停下脚步,脱下夹克,说:“我就走到这儿了。”然后跃过栏杆跳了下去。惊愕的教授下意识地去抓他的皮带,没抓住。这是发生在金门大桥的第一起自杀事故。哈罗德是“一战”退伍士兵,患有现在所说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当时医生的说法是“炮弹休克症”),这是我们对他所知的一切。他的尸体从未被找到。仲夏时节的湾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金门大桥的一边,城市从海湾上升起,另一边,太平洋的海平线延伸到目之所及的尽头。它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桥梁,一扇壮观优雅、通往希望的大门。对于美国西海岸的人来说,旧金山和太平洋代表了伟大的未知与自由,与自然、生命的循环紧密相连。尤其在那个不平静的时代,美国正处于大萧条中期,苏联在大清洗,西班牙在内战,日本入侵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带来新的世界大战的隐忧……这座大桥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然而哈罗德的行为很快就不新鲜了。当地报纸上关于此类自杀报道的豆腐块文章多得足以组成一段编年史:“警方说他因家庭矛盾感到情绪低落。”“因病退伍。”“他说了4次‘永别’,看起来‘非常悲伤’。”“为在德国的犹太亲戚感到‘伤感’。”“婴儿的哭声显然让他忍无可忍。”“这天起了大雾,清早有人发现了他在大梁上留下的湿脚印。”“身无分文,最后一枚硬币用来在栏杆上划下‘再见’。”……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几家报纸纷纷猜测谁会成为第500名自杀者,这导致了一阵自杀热潮。数字到达850人时,官方决定停止计数,并严禁媒体继续报道金门大桥的自杀事件,但自杀人数并未因此减少。尽管桥上安排了巡警,但有的自杀者会趁着夜色悄悄溜上桥,以最小的动静跳下去,金门大桥的停车场常年停放着无人认领的汽车。有些跳桥者会把遗书用塑料袋卷起来放在口袋里。到2008年,金门大桥的跳桥者已经超过了1300人,这个数字只是基于找到尸体数量的统计,来自当地验尸官的存档,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00人。 他们是谁?唐娜·万没有把自杀的想法付诸行动,她成功摆脱了抑郁,但旧金山湾区那些让人们争相赴死的风景依然让她无法释怀,仿佛是死亡的深渊,又好像是生命的彼岸。“它们华丽、令人不安,又充满了悲悯。”她说,“天空、海水和峭壁依然在我们身边,死者或许也曾在自杀前或其他瞬间看到了我眼中的风景。”“大部分人无法想象失去活下去的愿望是种怎样的感受。生存是本能,但还有一些人,痛苦、忧伤和绝望如影随形,他们每天都在与精神和身体的病痛斗争,一旦越过了那条线,世界对你来说就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她选择跟随那些绝望者的脚步,善意捕捉他们眼中最后的风景,她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他们,她称他们为“像我这样的人”。那些遥远而模糊、已经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的自杀者,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当地验尸官办公室对1995年至2005年的跳桥者资料进行了统计。这11年内接收的225具尸体,主要是男性(74%),白人(82%),年龄跨度为14-85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55%未婚,23%离异,21%已婚。其中40%在去世前接受过精神治疗,1/4的人留下了遗书,大部分人有体面的工作。跳桥自杀者大多是当地居民,只有5%来自加州以外。自杀的原因很多,抑郁是最普遍的,大部分人在遭受一连串的压力、羞耻、被拒绝或其他创伤后冲动地寻了短见。他们中有医学会主席、路德教牧师、不动产董事会的主席、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创始人、肯尼迪总统新闻秘书的儿子,以及民主党慷慨的募捐人。一个男人并未被列入统计数据,因为没能找到他的尸体。他的妻子讲述了他的故事:30多岁,家境宽裕,在衣柜里留下遗书,说:“我要去桥上走走。如果有人在路上冲我笑,我就不会跳。”只有30个人跳下桥后幸免于难,生还率不到2%。 …… 不少自杀者在跳下去的瞬间就发现自己不想死,另一位幸存者肯·鲍德温说:“我瞬间意识到生活中所有我之前觉得没把握的事情都是有把握的——除了刚才跳下去这件事。”他在1985年跳桥,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在一所高中教书。跳桥者倾向于把跳下大桥后会发生的事理想化。“自杀者满脑子幻想,这一点跟孩子和精神病患者是一样的。”美国自杀研究协会的兰宁·伯尔曼博士说,“跳桥者对金门大桥着迷,他们相信这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他们觉得自己会干净利索地撞击水面,像一个高台跳水运动员。” …… 仍是禁忌唐娜·万说:“自杀原因是高度个人化的,常常是某人留在身后的一个谜。但是我相信有像我一样的人,只是想要死在一片美丽的风景之中。”实际上,很多自杀者在前往金门大桥的路上,首先要经过奥克兰海湾大桥,两座桥的高度相近,致死率相同,但有人会专门开车穿越海湾大桥前往金门大桥自杀,相反的情况则从未发生。伯克利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塞登对1931-1971年间515个试图跳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的人进行了跟踪走访,他进而深入采访了6位幸存者,所有人都说金门大桥是他们唯一的自杀目的地。理查德总结说:“他们只想在金门大桥死去,否则就会继续活着……有种普遍的看法把在金门大桥上自杀浪漫化了,成为一种美学。相反,在海湾大桥上自杀被认为是俗气的。”唐娜·万开始阅读关于死者的报道,试图重现他们眼中的金门大桥和湾区其他被自杀者青睐的地点,并将照片结集为“自杀目的地”,每一张照片都加深了这些地点的美好和致命的诱惑力,孤独、启示、绝望、恐惧,乃至狂喜,她试图用这种方式唤回那些失落的灵魂。 …… “很多人持有一种陈旧理念,认为自杀的人就应该去死,哪怕到如今,每18分钟就有一个美国人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话题某种程度上依然是禁忌。”旧金山预防自杀机构的执行理事伊芙·梅尔说。唐娜在发表自己的作品时也遭到了丈夫的劝阻,他认为“你这样做相当于给自己贴了标签,以后所有人看到你都会说‘那个抑郁症患者’”。理查德·塞登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写道:“自杀是一种危机导向的急性行为。”——在他所调查的515个幸存者中,94%的人没有第二次自杀行为,“如果能帮助意图自杀者渡过危机——我将这个高危期定为9天,那么此后,大部分人不会再次试图自杀”。2014年,金门大桥董事会通过了在大桥上安装防护网的决议,据当地媒体报道,投票之所以能够推进,是因为董事约翰·莫伊兰的孙子西恩·莫伊兰在当年6月初跳桥自杀。但该项目的资金审核、具体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依然需要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