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汉语韵书史·金元卷


作者:甯忌浮     整理日期:2016-06-08 21:51:27

国内古汉语韵书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系列,本册对金元时代古汉语韵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客观的探讨。 
本书简介:
  汉语韵书,从三国魏(220—265)李登《声类》算起,至民国年间的《中华新韵》(1941),有一千七百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韵书与语音学、词汇学、文字学、训诂学、辞书学等学科关系密切。金元时期,等韵学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一批等韵图和等韵学论著。如韩孝彦的《切韵澄鉴图》、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等韵学提升了韵书编纂的科学水平。
  作者简介:
  甯忌浮,吉林省辉南县人。1961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1963年去南开大学进修。1978年调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理事、会长。北音学三大家之一。著有《中原音韵表稿》《校订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洪武正韵研究》《汉语韵书史•明代卷》。
  目录:
  《汉语韵书史》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金元卷主要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第一章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第一节荊璞《五音集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第二节韩道昭及《改并五音集韵》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三节韵部、韵类的改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第四节《五音集韵》与等韵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第五节增添韵字及小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第六节《五音集韵》小韵、韵字、反切统计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第七节《五音集韵》的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第八节《五音集韵》所反映的语音演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第二章王文郁《新刊韵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第一节《新刊韵略》的小韵、韵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第二节《新刊韵略》与《广韵》—————————————————40《汉语韵书史》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金元卷主要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第一章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一节 荊璞《五音集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第二节 韩道昭及《改并五音集韵》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三节 韵部、韵类的改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第四节《五音集韵》与等韵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第五节 增添韵字及小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第六节《五音集韵》小韵、韵字、反切统计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第七节《五音集韵》的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第八节《五音集韵》所反映的语音演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第二章王文郁《新刊韵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第一节《新刊韵略》的小韵、韵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第二节《新刊韵略》与《广韵》————————————————— 40
  第三节《新刊韵略》的韵藻————————————————————43
  第四节平水王文郁《新刊韵略》与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44
  第五节 南北《礼部韵略》——————————————————— 52
  第六节《文场备用排字礼部韵注》与《礼部韵略》_________________ 53
  第七节《新刊韵略》与明清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附 张天锡《草书韵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
  第三章《蒙古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编纂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
  第二节 《蒙古字韵》与韵图《七音韵》———————————— 63
  第三节《蒙古字韵》与《新刊韵略》————————————-— 65
  第四节舌面音[t?]、[t??]、[?]、[?]的产生———————— 76
  第五节 全浊声母开始清化——————————————————83
  第六节 舌根鼻音[?]脱落—————————————————-—92
  第七节 韵类的分倂—————————————————————96
  第八节 声调的演化—————————————————————97
  第九节 尚不能解释的小韵非常规排列—————————————101
  第十节 《蒙古字韵》的韵类、韵母、声母——————---————102
  尾声 《蒙古字韵》的成书过程试探——————————————107
  结束语———————————————————————————108
  第四章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10
  第一节《古今韵会》与《古今韵会举要》————————————110
  第二节《韵会》的蓝本及韵字来源————————————————111
  第三节《古今韵会举要》与《礼部韵略》————————————119
  第四节《古今韵会举要》的“七音清浊”————————————120
  第五节《古今韵会举要》的“字母韵”————————————122
  第六节“字母韵”不等于韵母————————————————123
  第七节《古今韵会举要》与《蒙古字韵》的声母、韵母差异———124
  第八节《古今韵会举要》的反切———————————————126
  第九节 韵部及入声字归属————————————————— 129
  第十节《古今韵会举要》声母、韵母表————————————130
  第十一节《古今韵会举要》的注释——————————————133
  第十二节《古今韵会举要》与字书——————————---——- 140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
  附《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4
  一《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与韵图《七音韵》__________144
  二《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与《礼部韵略》______________146
  三《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与《古今韵会举要》_________-146
  四《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与《蒙古字韵》_____________146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8
  第五章 周德清《中原音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 、
  第一节 周德清及《中原音韵》版本、《中原音韵》研究概况_____150
  第二节 《中原音韵》的编纂体例——与《蒙古字韵》比较______153
  第三节 关于《正语作词起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5
  第四节《中原音韵》与元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
  第五节《中原音韵》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的韵部、韵母___168
  第六节《中原音韵》的声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
  第七节《中原音韵》的声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5
  第八节《中原音韵》与《广韵》——《中原音韵》的韵字________187
  第九节《中原音韵》新著录的韵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0
  第十节《中原音韵》新著录的异读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7
  附《中原音韵》修订本——《中州乐府音韵类编》_________________201
  一、三分平声,创立“阴阳”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
  二、在“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的“外来”字下注“收”________205
  三、删节、增补韵字及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6
  四、改动韵字的声韵位置,改换韵目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9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0
  第六章以韵隶事韵书—《韵府群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
  第一节 关于阴氏父子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
  第二节《韵府群玉》与《新刊韵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 第三节《韵府群玉》与《古今韵会举要》《礼部韵略》___________217
  第四节《韵府群玉》与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
  第五节《韵府群玉》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6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0
  第七章 韵书与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
  第一节《澄鉴图》与《五音集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
  第二节《五音集韵》与《切韵指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3
  第三节《五音集韵》与《四声等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6
  第四节韵圗《七音韵》考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8
  第五节韵图《七音韵》构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
  第八章 韵书与字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0
  第一节第一部用笔画数排字的字典——《类玉篇海》__________270
  第二节邢凖《絫音引证经籍玉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2
  第三节 韩道昭《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_____________________274
  第四节 按音序排字的篆书字典——杨桓《书学正韵》_________276
  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8
  金元卷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0
  一、金元韵书的历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0
  二、金元以前的韵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0
  三、金代学者改良、改并《切韵》系韵书_____________________280
  四、韵书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0
  五、近代汉语韵书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1
  六、金元韵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1
  七、金元韵书的传承及韵书与韵图、与字书的关系图示_________282
  附録 历史年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3
  后记
  前言汉语韵书,如果从三国魏(220—265)李登《声类》算起,至民国年间的《中华新韵》(1941),有一千七百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韵书绵亘不断,层出不穷。共有多少?说不清楚。仅明代二百七十多年间,有书名可查的,不下百部。
  韵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韵书与语音学、词汇学、文字学、训诂学、辞书学等学科关系密切。韵书史的研究工作,不能不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
  一、韵书与语音学
  “六经有韵语,无韵书”见熊忠:《韵会举要·自序》。。韵书的诞生是在语音学之后的。反切的产生标志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反切”条,谢纪锋先生撰写。。韵书的问世标志汉语音韵学的诞生。《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反切)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此厥后,音韵蜂出。”能解反切,自然就能发现并区分声调。归纳反切,即可编排同韵同调字表。韵书不就是一种同韵同调字表吗?没有反切,就没有语音学;没有语音学,就没有韵书。
  反切是《切韵》的灵魂,研究《切韵》系韵书的语音结构,反切是主要依据。汉语韵书,如果从三国魏(220—265)李登《声类》算起,至民国年间的《中华新韵》(1941),有一千七百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韵书绵亘不断,层出不穷。共有多少?说不清楚。仅明代二百七十多年间,有书名可查的,不下百部。
  韵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韵书与语音学、词汇学、文字学、训诂学、辞书学等学科关系密切。韵书史的研究工作,不能不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
  一、韵书与语音学
  “六经有韵语,无韵书”见熊忠:《韵会举要·自序》。。韵书的诞生是在语音学之后的。反切的产生标志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反切”条,谢纪锋先生撰写。。韵书的问世标志汉语音韵学的诞生。《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反切)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此厥后,音韵蜂出。”能解反切,自然就能发现并区分声调。归纳反切,即可编排同韵同调字表。韵书不就是一种同韵同调字表吗?没有反切,就没有语音学;没有语音学,就没有韵书。
  反切是《切韵》的灵魂,研究《切韵》系韵书的语音结构,反切是主要依据。
  金元时期,语音学(等韵学,或曰切韵学)有长足的进步,字母、七音、清浊、开合、等第诸概念引入韵书,韵书的编纂变得条理清晰,严整精密,科学性大为增强。《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就是韵书与语音学相结合的最好例证。研究《五音集韵》及其以后诸韵书的语音结构,反切不再是主要依据。
  语音学是韵书的理论基础。
  二、韵书与诗赋、韵书与语音
  “古之韵书本为赋咏者设”见兰茂:《韵略易通·凡例》之二。。魏晋南北朝,五言诗兴起,日臻成熟。齐梁间,“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律。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见《南史·陆厥传》。。声律的广泛运用,推动了诗歌的繁荣。诗歌的繁荣,需要韵书的支持。于是,《四声谱》等众多韵书,蜂拥而出。
  韵书是为诗赋创作与欣赏服务的。诗赋是语音的艺术,诗赋的韵律、平仄律随语音的变化而变化。韵书要适应诗赋的变化,当然也要适应语音的变化。韵书、诗赋、语音,三者的关系是:
  语音—诗赋—韵书。
  汉语方言复杂,《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韵书怎样应对复杂的方言呢?早期韵书,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韵书,颜之推(531—590?)评议说:“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可知六朝韵书反映的是各处方言,是活的现实的口语音。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仁寿元年(601),颜之推参与的陆法言《切韵》成书。刊行后,以其强大的编纂者阵容、兼南北包古今的气势、“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的精审操作,吞噬、兼并、席卷了那些“各有土风”的六朝韵书。《切韵》出,韵书偏离了反映时音的轨道。然而它却赢得“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的赞誉。从唐经五代到北宋,许多学者为它刊谬补缺。
  四百年过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广韵》刊行。《广韵》把《切韵》推向巅峰。韵书与现实语音距离越来越远。宋代已有人对此提出批评,如洪迈、毛晃、毛居正。
  仁宗景祐年间成立“刊修《广韵》所”,编纂《集韵》。它的编纂体例,声韵的基本结构,韵字的释义,与《广韵》一致。《集韵》仍属于《切韵》系韵书。
  韩道昭参照时音,用语音学理论方法,编纂《五音集韵》,透露出一些鲜活的语音信息,如浊音在清化、入声在消变、照组二等字与精组字混并、非敷合流、疑喻混同等。韵书向反映现实语音的路回归。
  十三世纪,元朝统一全国,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民族共同语开始形成,北京方言沿着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方向发展。最先提出“正语”口号,要规范语音的韵书,是《中原音韵》(1324)。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自序》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他的“正语”出发点或者说他的目的,是规范元曲创作和演唱的语言,《中原音韵》“为作词而设”。可是,他的书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他的“正语”活动,促进了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形成。
  1368年明王朝建立。1375年,朱元璋命令编纂国家韵书《洪武正韵》,并要“壹以中原雅音为定”。看样子他要创立一个不但车同轨,书同文,还要语同声的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朱元璋给韵书确定了标准音,也给民族共同语确定了标准音——中原雅音。中原雅音与周德清的“中原之音”是一致的。
  明代科举不考诗赋。《洪武正韵》是官韵,但不是考试韵书。没有官韵束缚,音韵学家可以自由编纂韵书。于是韵书空前繁荣,汉语出现了第二个“音韵蜂出”的时代。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北、云南、河南、河北,都有人编韵书,“各有土风”。吴侬软语,燕赵悲歌,中原雅音,南蛮舌,好像一部汉语方言交响乐。现代汉语方言区划已见端倪。反映北京方言的韵书可将《中原音韵》和今天的北京话连接成一条直线,民族共同语标准音在逐步形成。
  从理论上讲,韵书既要适应诗赋,同时也要适应现实语音。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与诗赋合拍,而与现实语音却格格不入,这样的韵书不少,《平水韵》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此事当从唐诗说起。唐诗成就辉煌,特别是近体诗,一直是后世历代诗人效法的典范。唐诗用韵,依据的是《切韵》系韵书。金元间的《新刊韵略》即《平水韵》(明人称之为“沈韵”“诗韵”“唐韵”,清人称之为“诗韵”),与唐人所用韵书在韵部独用、同用的分并上“大致不差”参见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2页。,于是明人多认为“沈韵”就是唐人所用之韵,“诗之不能不唐,则韵不得不沈”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部卷七十,《校正诗韵小序》。。《平水韵》成了明代诗人用韵的准绳。于是,《诗韵释义》《诗韵辑略》《诗韵辑要》等各种“刊谬补缺”的版本大量刊行,连大学者、大诗人如杨慎、王世贞、李攀龙、王穉登都参与其中。《新刊韵略》是金、元两代的考试用书。清代的“试帖诗”,所用韵书是《佩文诗韵》,仍属《平水韵》系韵书。《平水韵》影响广泛,明清两代,一些反映时音的韵书,也以它为蓝本。《平水韵》是金、元、明、清七百年间流行最广,使用率最高的韵书。时至今日,还有写旧体诗的人用“诗韵”。《平水韵》的声韵系统就是《切韵》的声韵系统,与金、元、明、清七百多年的口语音相去已经非常之远。人们嘴上骂着“该死十三元”,可是吟诗作赋,进京赶考,还得抱着《平水韵》不放。
  三、韵书与科举
  唐、宋都以诗赋取士。《切韵》《唐韵》是唐代的考试用书,而非《切韵》系韵书,如《韵英》《韵铨》《考声切韵》,则被冷落,以至失传。宋代更是“一部《礼韵》,遂如金科玉条,不敢一字轻易出入”见熊忠:《韵会举要·自序》。。《切韵》系韵书在唐、宋六百多年间得到空前的普及、传播。在唐代,“陆、孙二《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当家置一部”参见王国维:《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在宋代,《礼部韵略》年年翻刻,处处翻刻,读书人几乎人手一部。《切韵》《礼部韵略》对知识分子,包括学者、音韵学家,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消耗在这些考试用书上。翻开《广韵》卷首:
  郭知玄拾遗绪正更以朱笺三百字
  关亮增加字薛峋增加字
  王仁煦增加字祝尚丘增加字
  孙愐增加字严宝文增加字
  裴务齐增加字陈道固增加字
  更有诸家增字及义理释训悉纂略备载卷中这么多学者为《切韵》增加字!宋代为《礼部韵略》增加字的人更多,“殆且五十余家”见熊忠:《韵会举要·自序》。,如孙愕、黄启宗、黄积厚、毛晃、毛居正、张贵谟、吴杜等等。两宋三百年,文化繁荣,文学昌盛。可是,韵书呢,《礼部韵略》铺天盖地,却很难找到不是二百零六韵的韵书!《广韵》《集韵》固然影响深远,但它们声韵的基本结构,还是四百年前的《切韵》系统。四百年,语音变化该有多大呀!韵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科举束缚了诗人的才情,也束缚了音韵学家的创造精神,阻碍了韵书的发展。
  明代科举不考诗赋,是韵书的大幸!是诗人的大幸!是韵书史的大幸!倘若朱元璋编完《洪武正韵》,命令宋濂再编一部《洪武韵略》,用于科举,那么,明代韵书史将是另一番景象:满目萧疏。
  四、韵书与字书
  韵书也可以说是按韵编排的字典。汉语先有字书,后有韵书。“韵书主音,字书主义”参见乾隆皇帝:《音韵述微·御制序》。。早期韵书注释很简单,常用字一般不注。唐宋以诗赋设科,韵书为全社会所关注,语言文字学家的精力向韵书倾斜、集中。《唐韵》以后,韵书在收字和注释上超常发展,大型、超大型韵书不断涌现,收字越来越多,注释也越来越多,形成“韵书强、字书弱”的不平衡局面。诚如潘耒《重刊古本广韵序》所言:“此书之作,不专为韵也,取《说文》《字林》《玉篇》所有之字而毕载之,且增益其未备,厘正其字体,欲使学者一览而声音文字包举无遗。故《说文》《字林》《玉篇》之书不可以该音学,而《广韵》一书可以该六书之学。”直到明末,《字汇》出世,才打破这种持续数百年的不平衡。
  韵书的注释文字由简而繁,再由繁归简,是韵书注释的演化历程。
  韵书注释超常繁复,就学科发展关系而论,是不正常的。但这些注释本身确实很有价值。在韵书史上,有许多韵书的注释分量厚重,如:《唐韵》《广韵》《集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押韵释疑》《古今韵会举要》《并音连声韵学集成》《元声韵学大成》《古今韵分注撮要》《古今韵会举要小补》《洪武正韵笺》。
  明清两代,出现许多通俗韵书、方言韵书,收录大量俗字、方言词语,且“俗字俗解”,极可宝贵,如《韵略易通》《韵要粗释》《类聚音韵》《戚林八音》《音韵正讹》《五方元音》等。
  中古韵书韵字注释的主要依据大多是唐代以前的典籍。唯《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大量采撷唐人诗文、逸事、典章制度以及宋人的论著,韵书注释开始接近现实语言。近代韵书则多“俗字俗解”,少引经据典。
  韵书与字书的关系,即所谓的“篇”与“韵”的关系,是汉语言学史的重要课题。现在能知道的“篇”“韵”最早组合,是北宋的《大宋重修广韵》(1008)和《大广益会玉篇》(1013)。其后是《集韵》(1039)和《类篇》(1066)。最典型的组合,是金代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简称《四声篇海》)(1208)和《改并五音集韵》(1208)。到明代有章黼的《并音连声韵学集成》(1460)和《直音篇》(1460),李登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1587)和《重刊详校篇海》(1608),张元善、徐孝的《合并字学集篇》(1606)和《合并字学集韵》(1606)。在这些组合中,多数是以韵书为主,而且是先有韵书,后有字书。李登的组合,开始“篇”重于“韵”。清代则先有字书《康熙字典》(1716),后有韵书《音韵阐微》(1726)。前者的价值、影响远远大于后者。现代汉语是字典、词典的天下,有“篇”无“韵”。
  韵书隶属于“小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关系密切,互为表里。韵字的注释是韵书的组成部分,韵书史要研究韵字的注释,探讨韵书与字书的关系。韵书史有别于语音史。
  五、韵书的传承
  韵书是代代相传的。韵书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编纂体例的承袭与借鉴。后世韵书常常是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或者是增修,或者是简缩,或者是改并,或者是重编。韵书的最小单位是小韵。后世韵书可以把前代韵书的小韵根据语音变化或者别的什么需要进行位移,进行合并。被合并的小韵,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即韵字不相混杂,甚至每个小韵的韵字前后次第也不变动。如果是增添新的韵字,则列于原有韵字的末尾;如果是简缩韵字,余下来的韵字仍然保留原有的先后次第。有传承关系的韵书,韵字的排列次第往往一致。
  传承不是重复。有传承关系的韵书,它们的编纂体例相同,但它们的语音结构,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迥异。
  韵书编纂的基本体例,即韵部、调类、声类三者的排列次第,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调类—韵部—声类
  第二种韵部—声类—调类、韵部—调类—声类
  前辈学者黎锦熙先生将它们称为“四声分统诸韵”和“诸韵各统四声”。
  第一种是《切韵》系韵书的基本体例。用第一种体例编纂的韵书不全是《切韵》系韵书。第二种是《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系韵书的基本体例。凡用第二种体例编纂的韵书都不是《切韵》系韵书。
  两种体例的主要差异在入声。第二种韵书无入声韵!韵书对入声字的编排,与韵文的体裁、韵律有直接关系。金元时期,诸宫调、杂剧、散曲,四声通押,第二种韵书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原音韵》无入声,源于元曲四声通押;元曲四声通押,源于语言无入声。
  两种不同编纂体例的韵书反映出汉语语音史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切韵》(《广韵》)系韵书属于中古音,《蒙古字韵》《中原音韵》系韵书属于近代音。
  《中原音韵》以后的韵书,如《洪武正韵》《合并字学集韵》《元韵谱》《音韵阐微》,以及稍早于它的《古今韵会举要》,编纂体例虽然属于第一种,但它们的语音结构与《切韵》音系大不相同。它们属于近代汉语韵书。
  《中原音韵》以后没有也不可能有新编的《切韵》系韵书,但《切韵》系韵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有一部《切韵》系韵书仍然在全社会发挥作用,而且是《中原音韵》系韵书无法替换的。它就是《平水韵》!
  以韵书的传承关系为线索观察韵书的演化史,是本书特别看重的研究方法。
  现将常见的有影响的韵书做传承关系图示:
  韵书传承图示六、传承与创新
  唐宋韵书过于尊重传承,缺少创新、争辩的勇气。金人敢于改革,韩孝彦、韩道昭父子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六十韵。王文郁《新刊韵略》更将《景德韵略》的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六韵!金代学者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果说金人韵书是改革,那么元人韵书就是革命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蒙古字韵》,最先改变了《切韵》系韵书以声调统领韵部的模式,创立一十五韵,以韵部统领声调。扎根于北方戏曲的《中原音韵》,横空出世!打破了《切韵》系韵书的一统天下。
  明代,音韵蜂出。韵书史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期。明代韵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创新。
  韵书的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七、韵书的衰落
  清代文字音韵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倾注于古音学、考据学。《音韵阐微》分一百零六韵,试帖诗用一百零六韵,韵书几乎成了《平水韵》的天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清末民初,国语运动风起云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席卷全国。1941年民国政府“仿前朝成例”,颁布了国语运动先驱者魏建功编纂,黎锦熙、卢前参订的国音韵书《中华新韵》。可是,不久,黎锦熙先生就发现:新诗人根本不用;民众文艺“本是自然合辙”;推行国语、读书识字,字典更方便;即使是写旧体诗的人也不是完全拥护参见黎锦熙:《汉语诗韵序》,载王惠三:《汉语诗韵》卷首,中华书局1957年版。。《中华新韵》的遭遇说明:新诗不需要韵书,读书识字有字典,韵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中华新韵》是韵书史上最科学的一部,编纂者把它推上了韵书编纂史的巅峰。巅峰的前面还有路吗?
  八、有重要影响的十五种韵书
  李登《声类》(220—265),汉语韵书始祖。
  沈约《四声谱》(?—513),第一部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韵部的韵书。
  陆法言等《切韵》(601),魏晋南北朝韵书的总结,汉语韵书的不祧之祖。
  陈彭年等《广韵》(1008),《切韵》系韵书的集大成者,汉语韵书的经典。
  丁度等《礼部韵略》(1037),宋代科举韵书。
  丁度等《集韵》(1039),宋以前韵书、字书、音义书的总汇。
  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1208),韵书与语音学相结合的典范,此书出,韵书编纂走上科学之路。
  王文郁《新刊韵略》(《平水韵》)(1229),金、元、明、清七百年“诗韵”韵书之祖本。
  佚名《蒙古字韵》(1269—1292),第一部用拼音文字(八思巴字)注音的韵书。现在能见到的第一部没有入声韵的韵书,现在能见到的第一部以韵部统领声类、声调的韵书。
  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沿用中古韵书编纂体例的超大型近代汉语韵书。审音精当,注释宏富。
  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划时代韵书,近代汉语韵书代表作。
  宋濂等《洪武正韵》(1375),第一部试图以中原雅音为标准音的国家韵书,未能成功。
  兰茂《韵略易通》(1442),明清通俗韵书之祖。
  徐孝《合并字学集韵》(1606),反映十六世纪末叶的北京话。
  魏建功等《中华新韵》(1941),现代汉语标准音韵书,韵书编纂史上最科学的一部。此书出,韵书史终结。
  九、汉语韵书史分期
  (一)初始期(魏晋南北朝)。主要韵书: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沈约《四声谱》,阳休之《韵略》,李概《音谱》,夏侯咏《四声韵略》,杜台卿《韵略》。对《切韵》影响最大的是沈约《四声谱》。参见纪昀:《沈氏四声考》。
  (二)定型期(隋唐宋)。主要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陈彭年等《广韵》《景德韵略》,丁度等《集韵》《礼部韵略》,毛晃、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三)革新期(金元)。主要韵书: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王文郁《新刊韵略》(《平水韵》),佚名《蒙古字韵》,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中原音韵》。
  (四)兴盛期(明代)。主要韵书:宋濂等《洪武正韵》,孙吾与《韵会定正》,兰茂《韵略易通》,佚名《中原雅音》,章黼《并音连声韵学集成》,王文璧《中州音韵》,熊晦《类聚音韵》,王应电《韵要粗释》,潘恩《诗韵辑略》,濮阳涞《元声韵学大成》,桑绍良《文韵考衷》,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吕坤《交泰韵》,张元善、徐孝《合并字学集韵》。
  (五)式微期(清代、民国)。主要韵书:李光地、王兰生《音韵阐微》《佩文诗韵》,樊腾凤《五方元音》,佚名《谐声韵学》,张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辙》,魏建功等《中华新韵》。
  《汉语韵书史》卷次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卷
  金元卷
  明代卷
  清代、民国卷
  金元卷主要参考文献
  《钜宋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本玉篇》,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市图书馆藏述古堂影宋钞本影印1985年版。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四部丛刊续编经部所收本。
  毛晃、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元至正十五年日新书堂刊本,1982年日本天理图书馆、八木书店影印版。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王力:《汉语语音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严学宭:《广韵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清常:《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邵荣芬音韵学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许绍早:《音韵学概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杨耐思:《近代汉语音论》(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一章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
   
  





上一本: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下一本:齐己诗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汉语韵书史·金元卷的作者是甯忌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