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学术传统和历史来看,一般认为,宗教哲学是结合哲学与宗教学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宗教哲学是以人类宗教现象为对象所进行的哲学反思。宗教哲学既可以视作宗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同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宗教学分支学科一样,具有宗教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宗教哲学也可以视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同科学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语言哲学等哲学的分支学科一样,它必须使用哲学的方法,对人类宗教现象进行哲学的分析和概括。 本书简介: 本书在广义上使用宗教哲学一词,由此出发,介绍了西方学术传统视域下的宗教哲学、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和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的相遇、冲突和相融,突出了宗教间的对话,展现了一种对话的宗教哲学。 作者简介: 姜宗强,2002—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系学习,获宗教研究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外国哲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 目录: 导论..........................................................................001第一节西方学术传统下的"宗教哲学"的定义...........002第二节中国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008 第一章宗教哲学是什么.....................................................019第一节宗教意识与一般的世俗意识之间的分离...........021第二节宗教哲学与神学的关系.......................................024第三节宗教性哲学与宗教的哲学...................................028第四节宗教哲学的范围及任务.......................................036 第二章宗教是什么............................................................039第一节上帝的观念...........................................................040第二节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056第三节多元化的"上帝"观...........................................074 第三章宗教经验研究........................................................079第一节宗教经验的种类与特点.......................................081第二节神秘经验与神秘主义...........................................091第三节宗教经验与"高峰体验".....................................120 第四章 儒教的特征............................................................ 123 第一节 儒教之界定...................................................导论..........................................................................001 第一节西方学术传统下的"宗教哲学"的定义...........002 第二节中国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008 第一章宗教哲学是什么.....................................................019 第一节宗教意识与一般的世俗意识之间的分离...........021 第二节宗教哲学与神学的关系.......................................024 第三节宗教性哲学与宗教的哲学...................................028 第四节宗教哲学的范围及任务.......................................036 第二章宗教是什么............................................................039 第一节上帝的观念...........................................................040 第二节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056 第三节多元化的"上帝"观...........................................074 第三章宗教经验研究........................................................079 第一节宗教经验的种类与特点.......................................081 第二节神秘经验与神秘主义...........................................091 第三节宗教经验与"高峰体验".....................................120 第四章儒教的特征............................................................123 第一节儒教之界定...........................................................124 第二节儒教之宗教经验...................................................130 第三节儒教之社会功能...................................................133 第四节儒教之超越性.......................................................136 第五章道教的特征............................................................147 第一节道教与道家...........................................................148 第二节道教神仙信仰与不死追求...................................153 第三节道教神仙信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162 第四节道法自然——道教与生态...................................170 第六章佛教的特征............................................................177 第一节佛教传入中国.......................................................178 第二节佛教的基本教义...................................................181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187 第四节佛教的现代化与价值...........................................195 第七章中国民间宗教的特征.............................................201 第一节民间宗教的形成——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区别...203 第二节民间宗教的典型例子——白莲教.......................207 第三节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关系...............................219 第八章宗教对话理论........................................................227 第一节宗教对话的根本问题和背景...............................229 第二节几种宗教对话模式...............................................231 第三节宗教对话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式...........239 第四节跨文本阅读...........................................................242 第九章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相遇与对话...........................247 第一节历史上的宗教间对话:基督教传入中国...........248 第二节佛耶对话的义理比较...........................................261 第三节儒耶对话的历史及经验.......................................275 参考书目...................................................................283 后记..........................................................................293前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 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 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 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 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 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 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 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各项工作。"在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开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倡导和强调学 哲学、用哲学,对于全党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做了深刻 论述,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 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 设和改革开放中,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国共产党90多年 来的历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李达早年曾在多所高校讲授唯物主义哲 学,著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等名著。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发出"让哲 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倡 议。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情有独钟,把"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作为学 习的总则,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 字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以其著述《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大众化之先河。他以学习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 任,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主 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化、现实化、通俗化的典范。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江泽 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倡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瑞 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等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新的成功探求。李瑞环同志强调"不懂哲学的领 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在总结自己学哲学用哲学的经验时 说:"学懂了哲学,脑子就活,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 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 展的历程中,还有一大批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理论研究、教育和普及中做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 生活是常青之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源泉;同时又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 导。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 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 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 进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 时度势,紧紧围绕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 决策和部署,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国理政能力。在此同时,大力倡导全党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党的各级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 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 改革开放新篇章。 本套"大众哲学丛书"是响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为促 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规划项目。该套丛书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选择了经济、政治、文化、 科学、生态、艺术、管理、人生、宗教、道德10个分支学科进行哲学思 考,力图在我国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哲学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帮助读者 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本套丛书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授、博士为主的写作团队完成。本套丛 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初步尝试,欢迎专家、读者批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