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小川仁志超好懂的哲学书:完全解读哲学用语事典


作者:小川仁志     整理日期:2016-05-27 11:03:16

一般人认为哲学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我们在阅读小说或文章时经常接触到哲学用语,但大多印象模糊或一知半解,以至于在日常对话中误用甚或滥用。针对这一点,小川教授利用他主持“哲学咖啡厅”实践亲近市民的哲学的经验,在书中呈现传统哲学用语会在什么情况下被如何使用,并且附上范例,让读者了解艰涩的哲学用语只要经过转换,也能活用在哲学以外的地方。至于这样的用语出自哪位哲学家的思想,以及相关联的事物为何,书中也都有很清楚的解说,使本书同时具备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乐趣。 
本书简介:
  本书完全解读150个看似难解其实有趣的哲学关键词。这些词包括经常耳闻目睹、频繁运用的词汇、希望大家视为常识并加以理解的词汇、让人难以理解的翻译用语、入学考试经常出现的哲学用语、原文和日常用法有些出入的词汇、适合钻研者的学术用语。本书还提供了范例以及详尽的哲学用语和人物索引,方便读者对哲学用语的理解和运用。
  作者简介:
  小川仁志,1970年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京东大学法学系,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结业,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哲学研究者、德山工业专门学校准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专长为欧美政治哲学。目前是“朝日放送”电视台“CAST”新闻信息节目固定评论员。
  作品包括《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哲学的教室:改变人生的14堂课》等。
  目录:
  第一章经常耳闻目睹、频繁运用的词汇001
  第二章希望大家视为常识并加以理解的词汇045
  第三章让人难以理解的翻译用语085
  第四章入学考试经常出现的哲学用语125
  第五章原文和日常用法有些出入的词汇165
  第六章适合钻研者的学术用语201
  结语236
  主要参考文献238
  人名索引239
  用语索引244前言为什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事典?
  ◆希望设法解决哲学用语艰涩难懂的问题
  本事典大胆采用了超译的翻译手法(即将原文转换成简单的一般用词),挑战艰涩难懂的哲学用语。哲学用语之所以艰涩难懂,往往被归咎于翻译。而我就是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追根究底,这些艰涩的译文主要源自于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将“Philosophy”一词译作哲学的人就是他。出现在本书中的多数词汇,也都是出于他的翻译。就这层意义而言,西周当然是一位将西洋哲学引进日本的伟大人物。但问题在于,他过度拘泥、过分讲究,反而使许多译词变得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观察德语、法语的原文就会发现,这些哲学用语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一般词汇。但为了与其他用词有所区别,才硬是被翻译成奇怪的语言。语言是活的,这些译文照理说也应该与时俱进才对。然而这种任谁都觉得难懂的翻译为什么又会被沿用至今呢?其实,这和日本哲学界的不良传统脱不了关系。
  换言之,日本的哲学研究者大多都重视传统,他们总摆脱不了直接承袭前人所构筑的见解的习惯。只要没人提出异议,上述状况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为什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事典?
  ◆希望设法解决哲学用语艰涩难懂的问题
  本事典大胆采用了超译的翻译手法(即将原文转换成简单的一般用词),挑战艰涩难懂的哲学用语。哲学用语之所以艰涩难懂,往往被归咎于翻译。而我就是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追根究底,这些艰涩的译文主要源自于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将“Philosophy”一词译作哲学的人就是他。出现在本书中的多数词汇,也都是出于他的翻译。就这层意义而言,西周当然是一位将西洋哲学引进日本的伟大人物。但问题在于,他过度拘泥、过分讲究,反而使许多译词变得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观察德语、法语的原文就会发现,这些哲学用语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一般词汇。但为了与其他用词有所区别,才硬是被翻译成奇怪的语言。语言是活的,这些译文照理说也应该与时俱进才对。然而这种任谁都觉得难懂的翻译为什么又会被沿用至今呢?其实,这和日本哲学界的不良传统脱不了关系。
  换言之,日本的哲学研究者大多都重视传统,他们总摆脱不了直接承袭前人所构筑的见解的习惯。只要没人提出异议,上述状况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我对于这种情况一直感到不解。一般人对哲学敬而远之,不都是因为持续沿用艰涩难懂的用词的缘故吗?所以,真的有必要使用如此艰涩难懂的词汇吗?难道不能转换成更简单的说法?自从我与哲学结缘后,就始终抱有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在高中时我就决定大学要念法学院,但是因为对伦理课所学的哲学用语,出现了某种排斥反应,结果我成了一个上班族。在中国重新检视了自己的人生后,有将近四年的时间落得当飞特族维生的下场。直到三十岁二度就业进入市公所工作,接着进入研究所重新念起哲学,才总算踏入哲学的世界。我在成为哲学研究者前,可说是绕了好长一段冤枉路。那么,会不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而错失了与哲学结缘的机会呢?
  如果连我这种有过一般工作经验的哲学研究者,都不针对这个问题做点事,哲学会不会永远都被当作是学者或知识分子的装饰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决定自告奋勇,揽下这桩艰难的工作。
  ◆了解哲学用语,在哲学以外的领域也能派上用场
  在完成本书后,我相信有更多人会因为本书而对哲学产生亲近感。本书所提供的知识,在阅读哲学书籍时当然会有重要作用,对于其他活动,比如阅读评论文章或听学者讲话时,也都能派上用场。因为本书所介绍的许多哲学用语,也经常出现在哲学书籍之外。
  有些哲学用语甚至还被用于日常对话中。譬如在公司会议或聚餐席间听到某人无意间提及相关词汇,自己却心想“虽然听不懂,但是要问是什么意思也太丢脸了”,相信每个人至少都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吧。因为艰涩的哲学用语从明治时代以来便深植日本社会,以至于我们接触到的机会相当多。基本上,除了本书之外,坊间也有一些为了满足这类需求的哲学用语解说书籍。可惜往往都流于长篇大论,对一般人来说反而更难理解。另一方面,虽然现在已迈入搜寻网络就能找到解答的时代,但遗憾的是,哲学用语遍寻不着浅显易懂的译文。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理由很简单。若是过度简化哲学用语,就会产生改变原意的可能。所以,译文往往会自创新词,或者直接采用音译等方式处理。然而,这么做不过是一种逃避,让自己停止思考罢了。我之所以会做好遭受批判的心理准备,想要突破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无论如何都想克服这样的问题。
  ◆本书可作为事典“使用”,也可作为入门书“阅读”
  本书并不只是单纯列出浅显易懂的超译译文,为了避免读者误解,在充分说明词汇意义之余,也会提及最初使用该词汇的哲学家及其中心思想,与该词汇相关的事项等。换言之,本书不仅是一本可以“翻查”的事典,也是一本可以“快乐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此外,书中也会呈现传统哲学用语在什么情况中被如何使用,还会附上使用范例。只不过,若在日常会话中滥用相关词汇,或许会被他人嫌弃“到底在说什么艰涩的东西啊?”这点还请读者多加注意。所以我反而会建议各位利用我的超译,换句话去说那句话。
  接下来是题外话,在我主持的“哲学咖啡馆”中,由于参与人士从初中生到年长者都有,所以我们有一个规则是“讨论时不使用艰涩的哲学用语”。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能够顺利地进行深度交流。
  本书所挑选的一百五十个哲学用语,是每本事典都会收录的重要词汇。排列顺序方面,也不是单纯根据日语五十音排列;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乐在其中,我试着根据如使用频率,或与原义相异的词汇等独创分类来区分各章。
  总之,编写事典向来是一件浩大工程。而这浩大工程仅凭单一作者、编辑之力在几个月之内完成,在专家看来或许会有不够精确之处。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愈讲究精确就愈艰涩难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的目的始终在于,帮助一般人能够大致理解哲学用语。虽然它不是维基百科全书,却也随时处于开放的状态。如果这些内容能随着各位读者的实际使用而更为提升和优化,本人将深感荣幸。异化是指被疏远的状态,被远远地拒之于门外。许多哲学家都曾使用这个词汇,而其中又以马克思(KarlMarx)的学说最为著名。
  马克思指出,虽然劳动者能够领取工资,但生产的商品本身成了资本家的所有物,所以劳动者首先会被迫与他的劳动产品异化。这是和产品的疏离。其次,劳动行为本身只能依照资本家的命令进行分工生产,因此劳动者被迫与生产过程疏离。这是和生产过程的异化。
  而且,劳动者不得不与其他劳动者相互竞争,因为在竞争中胜出才能获取较高的工资。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与他自身并不相关,而是由货币价值定出高下,就这层意义来说,劳动者被迫与他的人性本质疏离。这就是和人性的异化。
  这么一来,劳动者会觉得自己只是持续运转的齿轮罢了。劳动者只能充当驱动社会的零件而埋头苦干。所以,唯有克服上述的异化状态,构筑全新的社会,才能摆脱这种情况。
  为此,马克思主张必须发动革命。首先要让所有劳动者都共享生产手段。其次,必须引进一套能让所有人共享产出物的经济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换言之,异化的概念可说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上一本: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 下一本:周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小川仁志超好懂的哲学书:完全解读哲学用语事典的作者是小川仁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