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佛学经典。《愿你没有白白受苦》是一本助你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开悟之书。它提取佛法精髓为佛教信徒开示了一条了脱生死、从迷到觉的修行法则。它简化佛法高深的表述,用欢脱逗趣的漫画向大众明示了摆脱烦恼、获得圆满的必修之路。 从来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愿你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没有白白受苦。 作者简介: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称号。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音》杂志主编等职。 目录: 第1章智慧觉照,超越对立 第2章皈依学法的意义和目的 第3章皈依三宝,开发戒定慧 第4章让生命觉悟起来 第5章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第6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7章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第8章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9章在变化中承担责任 第10章修行归根究底就是安好心 第11章如何培养信心 第12章不忘初心,从修心始 第13章修行开智慧 第14章心中当有标准 第15章缘境发心,去妄归真 第1章智慧觉照,超越对立 第2章皈依学法的意义和目的 第3章皈依三宝,开发戒定慧 第4章让生命觉悟起来 第5章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第6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7章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第8章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9章在变化中承担责任 第10章修行归根究底就是安好心 第11章如何培养信心 第12章不忘初心,从修心始 第13章修行开智慧 第14章心中当有标准 第15章缘境发心,去妄归真 第16章信心是皈依三宝的金钥匙 第17章消除对皈依的种种误解 前言序言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指一种内心的状态,是生命的方向。它并非只是一个佛教名词,而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可见的一种状态,比如生病了,遇到困难了,我们第一念想到的是要依靠什么,就是这种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皈依。 小的时候,我们皈依奶瓶——饿了要吃奶,皈依母爱,皈依温暖的怀抱;稍微长大些了,我们皈依玩具;进入学校后,我们皈依老师,皈依课本,皈依学校的纪律;慢慢懂事了,我们皈依学习成绩,皈依自己阶段性的理想和追求。 毕业后,我们皈依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办法生活,也会觉得不正常。然后有的人会皈依爱情,认为那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如同我们儿时皈依奶瓶一样。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无常,我们皈依的对象一定会改变,但是,对当时的自己来说,那是真实的,是不可更改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 其实,很快就改变了。 序言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指一种内心的状态,是生命的方向。它并非只是一个佛教名词,而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可见的一种状态,比如生病了,遇到困难了,我们第一念想到的是要依靠什么,就是这种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皈依。 小的时候,我们皈依奶瓶——饿了要吃奶,皈依母爱,皈依温暖的怀抱;稍微长大些了,我们皈依玩具;进入学校后,我们皈依老师,皈依课本,皈依学校的纪律;慢慢懂事了,我们皈依学习成绩,皈依自己阶段性的理想和追求。 毕业后,我们皈依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办法生活,也会觉得不正常。然后有的人会皈依爱情,认为那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如同我们儿时皈依奶瓶一样。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无常,我们皈依的对象一定会改变,但是,对当时的自己来说,那是真实的,是不可更改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 其实,很快就改变了。 有的人开始皈依家庭,然后皈依自己的孩子,皈依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的人皈依事业,让自己变得忙碌,很忙碌;当然,还有一些运气很好的,皈依名望和财富,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奔波。 后来,年岁再大一点,我们开始皈依孩子的孩子,皈依他们的喜乐,为了他们的一切忙碌、操劳,心心念念的不再是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而是孩子们要面对的那些事情。 不知不觉中,我们一直在皈依。 人活着,总要依靠点什么,凭恃点什么,不然,怎么生活下去呢? 有的人皈依酒精,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收藏,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项技能,有的人皈依艺术,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个信念,等等。 再后来,生活的残酷开始呈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开始皈依自己的肉体,因为身体开始衰老,开始有疾病,有些疾病会带来巨大的疼痛和折磨。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皈依医院,皈依各个科室的大夫,皈依各种药品,皈依各种治疗方法。 我们希望健康,希望肉体不要太痛苦,希望能够长寿,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些日子,多一天都是好的。只要是看起来有可能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我们就会皈依一下,如一些偏方,乃至鬼神,乃至巫术,甚至骗子;也有极端的,会皈依自暴自弃、毒品、死亡等更疯狂的方式,以为这样可以获得解脱。 一生无数次皈依之后,当我们面对生命终点的时候,会发现,曾经皈依过的对象都无法让我们获得生命的觉悟和解脱。我们在迷惑中死去。 如此,我们盘点一下自己的一生,确实很残酷。无论我们对曾经皈依的对象多么热爱和迷恋,都依然如梦幻泡影、晨露闪电。 三宝,是佛、法、僧的简称。佛陀是佛法的发现者,他获得了生命的终极解脱和觉悟,他给我们指出的道路、方法就是法,僧是实践和传递这些法门的无畏行者。 佛、法、僧,很少有人有因缘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条了脱生死的道路,一条从迷到觉的道路。 我们和三宝结缘,学习佛法,按照佛法的路数来修行,最终从迷惑中觉悟,获得圆满的生命,靠的就是这条道路。 皈依三宝,皈依觉悟人生的理论和实践。 人世间最可贵的旅程——我们的皈依之路。 让生命觉悟起来 2010年2月19日 学诚法师在五观堂皈依仪式上开示 对于皈依,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认为到庙里皈依,好像是皈依泥菩萨,或者是木雕的菩萨而已。实际上,我们要皈依的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木雕和泥塑的佛像代表佛,藏经代表法,出家人代表僧。所以我们皈依佛、法、僧,而不是皈依泥菩萨或者皈依经本。 大家在社会上读了很多书,在社会上工作,尤其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都在拼命竞争生存的空间、发展的空间,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在社会上活得越来越体面,地位越来越高,财富越来越多。这是社会上所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目标。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大家都是如此。 佛教要告诉我们怎么生存,怎么活,活的意义是什么。这就跟人的生命有关系。佛教讲因果,人有前生,有来世,有生死。每个人有生就会有死——生、老、病、死,那么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呢?你们相信不相信人死了以后还有来世呢?佛教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生死的问题。 佛教讲的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变易生死,一种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是说我们心的心念不同,此时此刻这么想,过一会又那么想;前面一个念头,后面一个念头。变易,就是变化。分段生死,就是说我们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生死。比如一个人活了80岁,实际上,在无限生命的过程中,在这80年以前他存在,在这80年以后他也存在,那么这八十年在他的这个没有头没有尾的生命过程中只是一段。80年,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就是说,生命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同,这都是生死。这个阶段过去了,下一个阶段又来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生的规律、人生的现象。 为什么人会老、会病、会死?这是有道理的。学佛法就是要来明白这些道理,而明白这些道理,是为了让我们做个好人,做个有觉悟的人。佛就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圆满。我们现在还没有觉悟,觉悟得不够,需要一点点地觉悟。我们迷惑很多,烦恼很多,问题很多,所以我们活得不自在,障碍很多,痛苦很多。 所以我们到寺庙里来,皈依三宝,就是要让自己觉悟。我们现在犹如睡觉,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睁开,按理说对眼前的东西就能看得清楚,但是我们虽然眼睛睁开,因为头脑里、心里烦恼很多,所以还是没有智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觉悟。佛是觉者,是觉悟的人,但不是神,跟神不一样。觉悟的人觉悟什么?觉悟无常,觉悟无我,觉悟缘起,觉悟我们怎样从凡夫的境地进入圣者的境地。 大家在家里也好,在单位里也好,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会遇到很多麻烦的、困难的事。不称心如意的境界非常多,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事情不多;让自己苦恼的事情很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多。 学佛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觉悟。觉悟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一切,包括观察自己家里的人、单位里的人,以及家里的事、单位里的事。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用佛法来观察,用佛法来观照。 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佛堂里受皈依?是因为大家发心要来皈依;我们寺庙里的法师、义工发心要来办皈依的法会;我今天也有时间,也是发心来为大家授皈依……众缘和合,所以你们就得到了皈依。得到皈依,是不是外在的神主宰的?不是神来主宰,而是因为你自己发心。你如果不发心,就参加不了法会;你不来到庙里,你不报名,也参加不了。很多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神在主宰,这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说是因为自己的发心。这个皈依法会 的举办也有种种的因缘,刚才我已谈到,缺一不可。这些因缘要具足,才会有这样一场法会,包括这些法器、设备、经本等,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佛法不同于世间法,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说法,不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灭亡有一个神在主宰,也不是说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条件的,有因缘的。 一切都要从因缘来观察。人的关系不好,就是因缘不好;人的关系好,就是因缘好。但是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比如,现在皈依,大家听得非常专注,受益很大,非常快乐、安详;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就散了,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他走他的,各自回到家里,这就是聚和散。世间一切都是聚和散:这栋房子,由钢筋、水泥、砖头、木头聚合而成,一分散,材料各不一样。人也是一样,也有聚和散。聚和散就是因缘。 我们怎么来认识和对待聚和散的这些现象?我们从中要悟出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想到,聚和散是相对的,有聚就会有散。如果你认为,反正一个小时以后,大家都要分散,都要回家,都要各走各的,所以不用认真,马马虎虎,一个小时也就过去了。或者你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有的人自己虽然看不惯,但认为反正下班后就见不到他了,或者说一年以后就见不到他了,那么这个认识就有问题。你在这里、在单位里、在家里,你知道这个人、这件事是缘起的,会散,才会意识到聚的重要性,聚的价值、作用、意义以及它带来的快乐。你认识到散很苦,聚合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这些。这就是人对事物认识的角度问题。 学大乘佛法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来,认为今天自己又有一天的生命可以做事,可以用功,可以修行,可以工作,可以学习,等等;小乘人看到太阳落下来,认为又少了一天。每天看到日落西山,就想着生命又少了一天,这样人就会悲观;如果每天都觉得又多了一天,人就会越来越乐观,越来越积极。 我们为什么需要皈依呢?就是要跟三宝学习认识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内心真正有这种心灵的依托、心灵的依靠。人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的,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拿不定主意,尤其是遇到大的事情时,往往六神无主,不知道怎么办好,内心很焦灼。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觉悟出来的,多生多劫修行觉悟出来的,是觉悟的人的生命经验。这些觉悟人的生命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法师的传递,传递到今天。所以我们都是在传递、传播觉悟人的生命经验以及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我们如果没有皈依,没有真正下决心去学,就不容易得到,不容易把佛法学好。学不好,我们就容易迷信。佛教里常常听到慈悲、智慧,我对你很好,是慈悲;给别人快乐,去除别人的痛苦,是慈悲。大乘佛法讲的就是慈悲。首先要对自己慈悲,有慈悲心,然后才能对别人慈悲。对自己怎么慈悲呢?如果没有慈悲心,肯定没有慈悲,一天到晚苦恼,怎么会有慈悲呢?我们只有对自己真正慈悲了,慈悲心生出来了,才有办法对别人慈悲。 皈依不是念完皈依仪轨,大家拿着皈依证回去就行了的。皈依是学佛法的第一步,就是在寺庙里注册了而已。拿了皈依证,就是我们注册了学籍。下一步呢,就要在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学习怎样运用佛法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庄严,让自己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把自己家里、单位里的事情处理得越来越圆满,使社会越来越和谐;学习怎么样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怎么样来提升生命的境界,怎么样来充实自己生命内在的力量,怎么样给自己充电,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以为皈依以后,拿了皈依证,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就够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学的佛法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一步步不断改变自己很多的世间习气,来逐步学习佛教里这些圣者的觉悟的方法、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 如果我们天天迷茫,就说明佛法没有学好;如果不知道怎么做,也说明佛法没有学好;如果与别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还是说明佛法没有学好。佛是觉悟,觉悟就是不迷茫,非常自在、笃定、镇定,有方向感。法就是规范、规律、轨则,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僧就是和合,众缘和合。众缘和合,才能够成办大事。要知道众缘是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是欠缘,缘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广结善缘,广结善缘才能众缘和合。我们首先要体会到缘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对自己修道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会去珍惜。 出家法师、同行道友、寺里的义工,包括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乃至器世间的一切都是外缘。我们对外缘真正生起一种感恩的心,认识到外缘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作用,对我们成就的意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去珍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我”是最重要的。但自己有太多无常了,自己是变化的,是分段生死中的一部分。80年、100年,36000千天,每一天都是你今生的一个阶段,你老认为今天这个阶段的“我”是最重要的,明天那个阶段的“我”是最重要的,实际上你是生活在内心的一个虚幻的概念中。 今天你很重要,是因为今天你跟很多高人在一起,跟很多大善知识在一起,跟佛菩萨在一起。如果今天你是一个人,躲在一个房间里睡大觉,就显示不出你重要还是不重要了。重不重要是说我们跟什么人在一起,跟多少人在一起,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情重不重要。比如你在读一本佛经,或读一本圣贤书,读得心领神会,心开意解,痛快淋漓,有了觉悟,那么此时此刻,对自己来讲就非常重要,因为自己得到了觉悟。如果不读书,不用功,人就堕落得很快,学过的东西在内心就不起作用。所以天天都要熏习,就如我们天天都要吃饭一样,如果不吃,身体就会吃不消。我们修行用功也是如此,学佛法也是一样,只有每一天都得到熏陶,凡夫的习气才会慢慢去掉,觉悟的能力才能 够慢慢得到增强。 皈依的意义是让自己的生命觉悟,而不是说自己皈依的是木头——我们不是皈依佛像,是皈依佛;我们不是皈依经本,是皈依法。这些都同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如果皈依以后感受不到佛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联系,法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联系,出家法师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联系,那么我们就没有皈依,就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皈依。 最后祝愿大家能认真学习,认真实践,学修进步,福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