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伟大圣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与言论的集成, 由孔子的弟子仲弓、子夏等所撰,仲弓即冉雍(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位列孔门10哲)。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儒家思想以《论语》为主要载体,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接受和推崇。但是博大精深、包罗甚广的儒学思想,原意被历代统治者基于自身的政治目的而断章取义、狭义化甚至扭曲。本书作者为冉雍后裔,研究儒学多年,发现《论语》有一套已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辩证法体系。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与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下通过共赢得以解决。作者的观点令传统的儒学思想研究耳目一新,圣贤孔仲尼,穿越时空2500余年,其和谐共赢、富民教民、以民为本等思想恰恰与当今世界国家治理、企业经营的主流意识完全一致。本书将成为推动《论语》融入世界主流语境和进入现代哲学巅峰殿堂的抛砖之作。 本书简介: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全书的中心思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乐美中获得超越。《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作者简介: 冉东自号元儒,北京大学博士、太奇教育集团董事长。他是《论语》作者之一冉雍的后裔。汉代学者认为《论语》是冉雍等人所著。《经典释文》引郑玄说:“仲弓、子夏等所撰定。”同书《论语音义》又称:“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仲弓即冉雍。 目录: 上篇《论语》的人生密码 一、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3 二、仁是利人与利己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14 三、义是仁的特殊形式29 四、礼是仁的原则下基于尊重态度的规则33 五、乐美———孔子的超越人生47 六、《论语》与现代民主、平等、自由思想58 七、道———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辩证法体系70 八、重建被宋明理学歪曲误读的孔子人性辩证法体系80 九、掌握《论语》人生密码,享受乐美人生88 下篇《论语》译评 一、学而篇93 二、为政篇98 三、八佾篇104 四、里仁篇111上篇 《论语》的人生密码一、 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3二、 仁是利人与利己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14三、 义是仁的特殊形式29四、 礼是仁的原则下基于尊重态度的规则33五、 乐美———孔子的超越人生 47六、 《论语》 与现代民主、 平等、 自由思想58七、 道———以欲为基础、 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辩证法体系 70八、 重建被宋明理学歪曲误读的孔子人性辩证法体系 80九、 掌握 《论语》 人生密码, 享受乐美人生 88下篇 《论语》译评一、 学而篇 93二、 为政篇 98三、 八佾篇104四、 里仁篇111五、 公冶长篇117六、 雍也篇125七、 述而篇133八、 泰伯篇141九、 子罕篇147十、 乡党篇154十一、 先进篇161十二、 颜渊篇169十三、 子路篇177十四、 宪问篇185十五、 卫灵公篇196十六、 季氏篇204十七、 阳货篇210十八、 微子篇218十九、 子张篇222二十、 尧曰篇228参考文献231前言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是人在闲暇下来免不了要沉思的问题。搞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似乎都要面对同样的生活,然而它却能给人生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进而把原本一同前行的人逐渐的分别开来。 对人为什么活着问题有清晰答案的人,他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在人生的路途中免不了有各种艰难险阻,他会在目标的指引下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或把它看作前往目标路上的风景,欣赏它、享受它。而对这个问题模糊的人,很容易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就丢掉了自己,苦闷徘徊,遇到一点困难就郁郁寡欢,被挡住去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许多事情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覆盖到的,即使法律和规章制度覆盖到的事情,一样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运用。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实际上是人面对各种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基础。 儒家是各种学问里与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么活着这两个问题贴得最近的学问。儒拆开看就是人需,儒家就是人需之学。美国人本主义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将人类需求从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是人在闲暇下来免不了要沉思的问题。搞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似乎都要面对同样的生活,然而它却能给人生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进而把原本一同前行的人逐渐的分别开来。对人为什么活着问题有清晰答案的人,他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在人生的路途中免不了有各种艰难险阻,他会在目标的指引下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或把它看作前往目标路上的风景,欣赏它、享受它。而对这个问题模糊的人,很容易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就丢掉了自己,苦闷徘徊,遇到一点困难就郁郁寡欢,被挡住去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许多事情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覆盖到的,即使法律和规章制度覆盖到的事情,一样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运用。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实际上是人面对各种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基础。儒家是各种学问里与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么活着这两个问题贴得最近的学问。儒拆开看就是人需,儒家就是人需之学。美国人本主义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个理论因对人性需求的准确反映而受到推崇,然而这个需求理论和儒家相比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它没有抓住人类需求的核心矛盾,无法对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样根本问题给出终极性的回答。儒家以人性欲--需求为基础,在仁--自我与他人的矛盾之间寻求共赢,从人伦日用出发,直指天人之际,人生终极,亘古不变,跨越时空的永恒真理。儒家有着马斯洛理论无法比拟的高度。然而,儒家从孔子创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原义被严重扭曲甚至面目全非,后世儒家的人性观多从孟子而来,然而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与孔子并不一致,孟子人性论不是对人性的辩证认识,孔孟不能混为一谈。从董仲舒以来,儒家逐步沦为君主专制辩护之学,宋明理学抽掉了孔子的人性基石,把自我消灭在存天理灭人欲中,实在与儒家的原旨南辕北辙。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基于孔子原义的思想,可以称它为元儒学,元的一个意思就是根本的、最初的。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虽然传说他曾编著《春秋》,删订《诗》、《书》、《礼》、《乐》、《易》,但公认能够确定为孔子本人的言行的著作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亲传弟子记载的孔子言行录,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覆盖面广,影响大,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后的儒家各派思想都是由此发散而出的,而基于儒家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论语》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原点。面对国内外对儒家的各种争议,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回到儒家的创始者,回到孔子本人,正本清源,真正厘清孔子的思想,而这一切首先又依赖于对《论语》思想的解读。对《论语》思想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孔子的历史高度,进而在本源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古今中外,解读《论语》的书籍、文章汗牛充栋,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解读大多都是一种逐章逐句的文字意思的解读或翻译,却很少有对《论语》思辨方法论意义上的解读,这导致孔子主要被解读为教育家,至多是一个伦理学家。甚至有的人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个说了些有点道理的话的智者,以至于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孔子:在孔子这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孔子所讲的只是道德常识,“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他的书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由于缺乏对于孔子思想思辨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解,面对黑格尔对于两千多年被奉为中华至圣先师的孔子的近乎羞辱的攻讦,中国学者竟没有反击能力。难道孔子真的如黑格尔所说“思辨的哲学一点都没有”吗?然而,如果孔子真如他所说“思辨的哲学一点都没有”,又何以能讲出哪个民族都有的常识呢?而这种道德常识,竟然能够跨越国家与民族,历经千年不衰。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784号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如果孔子讲的是哪个民族都有的常识,这岂不就是所有哲学家孜孜以求的人类永恒价值吗?一个能讲出历经千年不衰,跨越国家民族的永恒价值的人,他的思想背后能没有思辨的方法论支撑吗?黑格尔这段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而对孔子思想背后思辨方法论体系解读的缺失,是我们身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失责。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不但充满了思辨,而且它的思辨性远超过自认为是辩证法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孔子是比黑格尔要伟大的得多的辩证法大师,他的辩证法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以仁—利人与利己的对立统一为核心,既充满思辨,又具有实际可行的可实施性,成就远超黑格尔。而只有从《论语》背后的人性辩证法体系出发才能真正读懂《论语》思想,才能揭示出《论语》思想的原义,还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至圣先师。关注人而不是关注神,关注今生现世而不是关注来世天堂,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而又不乏超越,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具有高度契合性,儒家的人文主义是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论语》具有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人性辩证法体系,它可以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也可以为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很实用的人生指南。互联网思维是典型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的思维。一个最初不知道怎么赚钱的行业最终却发现是最赚钱的行业,看似无偿的付出却收取了最大的回报。老板与员工本质上是共赢的关系,双方完全可以达成共同奋斗的共识。企业上下游之间、甚至竞争者之间也应当以共赢思维来思考。华为与马云的成功就是仁的共赢思想的成功。执政者和人民也应当以仁的共赢思维来思考,“知和而和,亦不可行”,和谐的目的是为了共赢。礼--表达尊重的规则就是现代民主基础上的法治精神。欲是人性的主要内容,欲包含着自我与他人的矛盾,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奋斗的乐美中获得天人合一的超越。《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