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法哲学系列之一 本书简介: 本书是伍德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使他为国际学界所知晓的一部著作。本书虽然题名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实则是对于《法哲学原理》一书的系统的解读,与之前对于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研究不同,伍德教授并不认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存在于逻辑学中,而存在于法哲学中,因为正是在后者那里,深刻地解释了黑格尔自由观的社会性的层面,本书最终落脚于《法哲学原理》中的伦理生活部分,不仅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的各个要素详加考证,而且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观念同现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作者简介: 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科学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商务印书馆《法意》辑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政治法律哲学,近代自然权利理论。即将出版:《康德通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康德的法权体系》(商务印书馆,2011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疏解》(华夏出版社,2012年),承译《费希特法权学说的演变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13),师从赵明教授。 目录: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中译本说明/ⅰ 中文版序/ⅰ 英文版序/ⅰ 引文缩写/ⅰ 导论/ 1作为思辨哲学家的黑格尔/ 2辩证逻辑/ 3思辨逻辑是死的,但黑格尔的思想是活的/ 4思辨哲学与现代社会/ 5黑格尔有一种伦理学吗?/ 6合理与现实/ 7黑格尔的实践哲学/ 第一部分黑格尔的伦理理论缘起/ⅰ“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中译本说明/ⅰ中文版序/ⅰ英文版序/ⅰ引文缩写/ⅰ导论/1作为思辨哲学家的黑格尔/2辩证逻辑/3思辨逻辑是死的,但黑格尔的思想是活的/4思辨哲学与现代社会/5黑格尔有一种伦理学吗?/6合理与现实/7黑格尔的实践哲学/第一部分黑格尔的伦理理论第一章自我实现/1?1伦理理论与自我意识/1?2精神/1?3现代的自我理解/1?4抽象法权/1?5道德/1?6现代伦理生活/1?7现代国家/1?8一种自我实现的理论/1?9历史化的自然主义/第二章自由/2?1黑格尔与自由/2?2作为可能性的自由和作为现实性的自由/2?3自由与自律/2?4作为善的自由/2?5积极自由会导致极权主义吗?/2?6绝对的自我能动性/2?7自我能动性与他者/2?8“守在自己身边”/2?9处在我的规定性中的自由/2?10客观自由的体系/2?11黑格尔的自由和通常意义上的自由/第三章幸福/3?1古代的幸福与现代的幸福/3?2客观性问题/3?3利己主义的问题/3?4自然意志、决心与选择/3?5康德的幸福观/3?6幸福的无规定性/3?7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幸福?/3?8自由相对于幸福的优先性/3?9一般意义上的法权/3?10黑格尔的制度论/第二部分抽象法权第四章承认/4?1针对抽象自由的法权/4?2费希特的承认理论/4?3“人只有在他者之中才能成为人”/4?4法权关系/4?5对于自我确定性的欲望/4?6为承认而斗争/4?7主人和奴隶/4?8普遍的自我意识/4?9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4?10压迫的现实/第五章人格、财产与法律/5?1人格及其针对物的抽象法权/5?2财产权作为根本权利/5?3自我取得和奴隶制/5?4针对人格自身的法权/5?5抽象法权的种种限制/5?6抽象法权与实定法/5?7私有财产/第六章惩罚/6?1报应论/6?2惩罚作为法权的恢复/6?3罪犯意志的虚无/6?4同意接受惩罚/6?5黑格尔理论的不完整性/6?6侵害法权和侵害法律/6?7惩罚的尺度/6?8死刑/6?9我们是否能期待在伦理层面为惩罚提供证成?/第三部分道德第七章道德的概念/7?1道德概念的发展:图宾根和伯尔尼时期(1793~1796)/7?2超越道德:法兰克福(1796~1800)/7?3道德与伦理生活的对立:耶拿时期(1801~1806)/7?4《精神现象学》(1807)/7?5主体性/7?6道德上的应然与客观性/7?7主体性与行动/第八章道德意志/8?1归责/8?2道德运气与过失/8?3善/8?4康德论善良意志/8?5黑格尔论善良意志/8?6道德价值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因果性/8?7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第九章道德法则的空洞性/9?1空洞性的指控/9?2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9?3矛盾和相互冲突的意愿/9?4普遍法则的标准/9?5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9?6康德有关道德法则的演绎/9?7康德演绎的失败/9?8普遍的可适用性和集体的合理性/9?9道德意志的空洞性/9?10目的和经验性的动机/9?11空洞性与黑格尔式的道德/第十章良知/10?1良知在黑格尔伦理学中扮演的角色/10?2费希特的道德认识论/10?3弗里斯和信念伦理学/10?4有关道德错误与道德责难的问题/10?5针对上述问题的某些解决办法/10?6对弗里斯的错误批判/10?7信念伦理学的空洞性/10?8良知的伪善/10?9洞见的法权/10?10洞见与责任/第四部分伦理生活第十一章伦理的客观性/11?1何谓“伦理生活”?/11?2伦理生活的两个方面/11?3作为精神的伦理生活/11?4伦理秩序/11?5伦理的个体性/11?6浪漫派的多元主义/11?7黑格尔的普世论/11?8个体性作为伦理原则/11?9作为普世标准的伦理生活/第十二章伦理的主观性/12?1伦理意向/12?2伦理义务/12?3源自关系的义务/12?4源自关系的义务和普遍反思/12?5伦理德性/12?6德性与正直/12?7伦理生活和主观性的反思/第十三章伦理的局限/13?1伦理事物的短暂性/13?2伦理生活的循环/13?3历史的最高法权/13?4历史与相对主义/13?5世界历史个体/13?6超越伦理事物/13?7行使为不当之事的法权/13?8历史的自我含混/13?9黑格尔的非道德主义/第十四章现代伦理生活诸问题/14?1现代国家的原则/14?2合理性与主体性/14?3市民社会:主观自由和合作精神/14?4黑格尔的两难:主观自由还是伦理目标/14?5实体性和反思/14?6男性与女性/14?7市民社会中的贫困/14?8黑格尔是否提供了答案?/14?9贱民的精神状态/14?10既无权利,亦无义务的等级/14?11伦理的自我瓦解/结论/1伦理与社会/2作为自由主义者的黑格尔/3黑格尔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对立/4自由社会/索引/译后记/前言自严复译泰西政法诸书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汉语学界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与西学相遇乃汉语思想史无前例的重大事变,孜孜以求西学堂奥,凭着个人的禀赋和志趣选译西学经典,翻译大自严复译泰西政法诸书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汉语学界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与西学相遇乃汉语思想史无前例的重大事变,孜孜以求西学堂奥,凭着个人的禀赋和志趣选译西学经典,翻译大家辈出。可以理解的是,其时学界对西方思想统绪的认识刚刚起步,选择西学经典难免带有相当的随意性。五十年代后期,新中国政府规范西学经典译业,整编四十年代遗稿,统一制订新的选题计划,几十年来寸累铢积,至八十年代中期形成振裘挈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体系。虽然开牖后学之功万不容没,这套名著体系的设计仍受当时学界的教条主义限制。“思想不外乎义理和制度两端”(康有为语),涉及义理和制度的西方思想典籍未有译成汉语的,实际未在少数。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学人感到通盘重新考虑“西学名著”清单的迫切性,创设“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虽然从迻译现代西方经典入手,这一学术战略实际基于悉心疏理西学传统流变、逐渐重建西方思想汉译典籍系统的长远考虑,翻译之举若非因历史偶然而中断,势必向古典西学方向推进。九十年代以来,西学翻译又蔚然成风,丛书迭出,名目繁多。不过,正如科学不等于技术,思想也不等于科学。无论学界迻译了多少新兴学科,仍似乎与清末以来汉语思想致力认识西方思想大传统这一未竟前业不大相干。晚近十余年来,欧美学界重新翻译和解释古典思想经典成就斐然,汉语学界仅仅务竞新奇,仅限时下“主义”流变以求适时,西学研究终不免以支庶续大统。西方思想经典即便都译成了汉语,不等于汉语学界有了解读能力。西学典籍的汉译历史虽然仅仅百年,积累已经不菲,学界的读解似乎仍然在吃夹生饭——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尽之业意义重大。译界并非不热心翻译西方学界的研究论著,甚至不乏庞大译丛之举。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翻译的选题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评传阶段,未能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迈进。设计这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编、译者深感汉语思想与西方接榫的历史重负含义深远,亦知译业安有不百年积之而可一朝有成。 刘小枫2000年10月于北京黑格尔的社会与政治思想一直以来受到哲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政治理论和观念史的人对之关注尤甚。但相关讨论却总是忽视其社会与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此,我所谓的“哲学基础”,不是指他的思辨形而上学。我怀疑,黑格尔的伦理学理论之所以被忽视,理由之一就是人们一度认为“哲学基础”就是他的思辨形而上学。如果你想详尽考察这些基础,想必早就知道这样做费力不讨好,至少从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如此。如果你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竭力地避免这样做。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陷入一种自欺境地,认为在黑格尔辩证逻辑中一定有某种隐微的真理,认为它能提供进入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大门的一把一度被隐匿的钥匙。我之所谓“哲学基础”是指一种伦理理论,正是在此伦理理论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他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批判性思考。这一主题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希望证明这种看法完全是错的。黑格尔的哲学立场的确会使其伦理理论变得模糊,并且,他的伦理理论也不能归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或义务论(deontologism)阵营,相反,它包含对这两者的批判。尽管如此,黑格尔的伦理理论仍然存在,并且这种理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很有说服力;不仅应受到道德哲学家们的认真对待,也应引起对其社会与政治思想感兴趣的人士的关注。在20世纪晚期的岁月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黑格尔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思想家,我们不能忽视他,也不能轻易地将他打发。然而,我们却看到,人们通常是故作高深地谈论其思想的大致框架,而不是去阅读和理解他的著作。在英语学界的学者中,人们能看到的是一副被简化了的,也是被曲解了的黑格尔形象;人们认为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名人,是一位德国观念论者,这位观念论者主张一种含有模糊宗教内容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是社群主义伦理思想的倡导者,还是康德的批判者和启蒙的自由主义者。这些都是黑格尔呈现给我们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在英语学界的哲学研究者的心中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在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与他的自身处境脱离,这尤其是(并且主要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宣传的后果。这些联想只是误导性的陈腔滥调。它们强化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看法,即认为,研究黑格尔将使我们忘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