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商务印书馆授权出版上市后在台湾地区持续热销的中国文字普及读物内文纸张采用70克纯木浆胶版纸书脊锁胶,图书更加牢固,即使长期重复翻阅也不易开裂 本书简介: 目录: ○○一缘起 ○○二文,纹身 ○○三字,命名仪式 ○○四小,大,抽象观念 ○○五讲,讲解 ○○六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一) ○○七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二) ○○八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三) ○○九微,眼瞎 ○一○霜,冻寒(雨,下雨。相,检验。) ○一一衣,身分 ○一二初,裁制 ○一三熏,熏香 ○一四光,照明 ○一五建、德,道路的修建○○一 缘起○○二 文,纹身○○三 字,命名仪式○○四 小,大,抽象观念○○五 讲,讲解○○六 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一)○○七 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二)○○八 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三)○○九 微,眼瞎○一○ 霜,冻寒(雨,下雨。相,检验。)○一一 衣,身分○一二 初,裁制○一三 熏,熏香○一四 光,照明○一五 建、德,道路的修建○一六 带,携带工具○一七 兴,肩舆○一八 厘,丰收的幸福○一九 吉,吉祥如意○二○ 庆,福禄康寿……前言我的朋友赖永松,2008年在PChome的报台开辟了一个部落格,名为“一日一言”,用像是新诗的短句,抒发令人深思的人生经验与哲理。另一个朋友杨风更经营四个部落格,发表不同领域的作品,也勤于创作油画。朋友们每周一次在杨风的住处聚会聊天,顺便欣赏他的画作。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赖永松拿来一堆打算出版的文稿要我写序。其文稿图文并茂,显然是我把赖兄的文章与杨兄的画作的印象合而为一,在梦中显现。我记得我用甲骨文的“强”字来评论赖兄的文章。甲骨文的“强”字由弓与口组成,强调反弹力强的弓难于拉满,只能拉成像嘴巴的样子。就如同赖兄的文章虽短,却句句有力道,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第二天我把梦境的内容在他的部落格上留言,他的读者竟然就纷纷问起我有关中国文字的问题。借用赖兄的部落格回答了几次以后,网友就建议我干脆也开辟一个部落格讲说有关中国文字的内容。杨兄也鼓励我设立,并答应为我设计版面,上传文章。本来我打算把部落格的站名叫“文字小讲”,因为我出版过一本有关中国文物的小书,在大陆出版时被改名为《文物小讲》。没有想到当我把写好的文章寄给他,请他上传时,杨兄已然替我注册为“殷墟书卷”,并把台主的名字定为“殷墟剑客”,也介绍我为: 一个右手持剑,左手拿着古文物,口衔甲骨文的游子,从加拿大枫树林里的博物馆归来…… 我的朋友赖永松,2008年在PChome的报台开辟了一个部落格,名为“一日一言”,用像是新诗的短句,抒发令人深思的人生经验与哲理。另一个朋友杨风更经营四个部落格,发表不同领域的作品,也勤于创作油画。朋友们每周一次在杨风的住处聚会聊天,顺便欣赏他的画作。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赖永松拿来一堆打算出版的文稿要我写序。其文稿图文并茂,显然是我把赖兄的文章与杨兄的画作的印象合而为一,在梦中显现。我记得我用甲骨文的“强”字来评论赖兄的文章。甲骨文的“强”字由弓与口组成,强调反弹力强的弓难于拉满,只能拉成像嘴巴的样子。就如同赖兄的文章虽短,却句句有力道,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第二天我把梦境的内容在他的部落格上留言,他的读者竟然就纷纷问起我有关中国文字的问题。借用赖兄的部落格回答了几次以后,网友就建议我干脆也开辟一个部落格讲说有关中国文字的内容。杨兄也鼓励我设立,并答应为我设计版面,上传文章。本来我打算把部落格的站名叫“文字小讲”,因为我出版过一本有关中国文物的小书,在大陆出版时被改名为《文物小讲》。没有想到当我把写好的文章寄给他,请他上传时,杨兄已然替我注册为“殷墟书卷”,并把台主的名字定为“殷墟剑客”,也介绍我为: 一个右手持剑,左手拿着古文物,口衔甲骨文的游子,从加拿大枫树林里的博物馆归来…… 第一篇文章于11月10日刊登了。杨兄不但催生我的部落格,也介绍他的网友来捧场,所以很快就热闹起来,每篇都有不少的留言,我也忙着应答。开始的时候大致一个星期发表一篇,有时也接受网友的建议,介绍他们想了解的字。但2012年时,我因为家里有些状况,不能不回加拿大处理,再也没有时间与心情为部落格撰写文章,起先是速度缓慢下来,终于完全停笔了。 这些网络文章是针对大众所写,不是学术性的,所以我想尽量写得轻松、简易而有趣。不过,每一篇也都费了我不少的心思与构想,写作的态度也是严谨的,有学术根据的。文章所讲的内容,大部分是取材自我出版过的几本著作,但也有些未发表的新说。我本来随兴而写,并没有出版的企图。停刊后,有网友几次劝我发表它,而我也想,如果有出版社愿意给予出版,何乐而不为!于是寄给台湾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部,不想立刻就得到接受的回复。 在部落格发表时,为了增加美感,每篇文章都附有一张文物的照片。有些器物是与讨论的内容有关的,就给予保留。至于和内容完全无关的就删掉以减少篇幅。文字也多少作了些修改,使前后的风格趋于一致。盼望此纸本形式的出版可以让没有网络的人也可以读到。至于内容,当然希望读者不吝指教,或许以后还有可以改进的机会。最后,要感谢我书法家朋友薛平南教授为此书题字,增光良多。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文”的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说它是交错的笔画,实是没有真正掌握到文的创意重点。从较早期的商、周时代的字形看,文原来是作一个人的胸上有各种形状的花纹状。有时候因字形太小,不便把花纹给画出来时,就省略了花纹,以致于被误会是交错的划线。到了西周时代,胸上交错的花纹常画成心形,后世不认识,误认为宁字,故周的文王被误写为宁王,前文人被误写为前宁人,如《尚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天亦惟休于前宁人”等。更进而解释,宁王为安天下之王。宁武为抚安武事。前宁人为前文王安人之道。 为什么要在胸膛上刺画花纹呢?源流甚长,以后再解释。刺纹是古代葬仪的一种形式,用刀在尸体胸上刺划,让血液流出来,代表放血出魂,以便前往投生的观念。它被用于赞美施行过释放灵魂仪式的高贵死者,如金文铭文所常见的前文人、文父、文母、文祖、文妣、文报等等。“文”在商、周时代的典籍从不使用于形容活着的人,后来才引申至有文采的事务,如文才、文章、文学等。许慎所处的东汉时代,文的字形已起了极大的变化,难于看出它源自人的形体,以及真正的刺纹创意,因而以为创意是与笔画的交错形构有关系。 在胸上刻刺花纹以表示死亡的仪式可能还产生了一个历史上的误解。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有意让第三子季历继承其权位,但是碍于有传位给长子的传统,心中郁郁不乐。此心事为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得知。两人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不可用,以避季历。”一般解释,以为吴、越二国是有纹身的民族,太伯与仲雍入境随俗,也断发纹身成为野蛮人,所以不能回国继承权位。这种解释并不很合理。二人只要留上头发,穿上衣服,一点异样也没有,何至于不能再当文明人,继承权位呢?再者,先秦文献讲到中国境内有纹身的民族竟只有吴和越国。哪有这么巧的事,两兄弟不约而同,分别投奔域内两个仅有的纹身习俗的地区。猜想太伯与仲雍之所以纹身,是要以周人死亡仪式来象征自己已不在人间,要周人不必再等待他们而立即拥戴季历即位。因为二人分别对吴、越有教化之功,吴、越人民为了表示尊崇,也仿效他们在胸上刺纹,以致后来成为吴、越两地的特殊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