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简介: 什么是人格?简言之,人格就是人品的格调,是一种道德形 象,内在于人的道德水准修为,外在于行为产生的形象。人格这 个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萨蹄儿歌队所佩戴的角色面具。尽管与 今日的人格定义已大相径庭,但至少说明了人格的种种不同,人 格与角色的对应,人格是一种角色的形象,人格具有人为的制作 性。而具有角色的本来面目,是不可由他人替代的。 目录: 002 义:正义知耻 用青春热血谱一曲当代“正气歌”/060 人生大丈夫,无暇忧得失/065 忠肝义胆正气,神敬鬼钦人怀/068 坏事做绝了,天人不容/071 古人的“一介不取”与领袖的“不便再荐”/074 有欲则刚方显本色/078 不合道义,一饭不受;无违节操,天下可取/082 私以情论,公以事分/086 悔中求悟“三段论”/089 人知道自己错时,便是走向伟大的开始/093 慎独:暮夜有四知,畏己不畏人/095 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098 耻莫大于无耻之耻/101 礼:道德之极 主敬涵养是人的价值与魅力所在/106 文明交往中的“三不失”与“三十忌”/110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难成/114 养亲是义务,敬爱为孝心/118 程门立雪与朱子嫁女双美谈/124 003 智:以学广智 是什么在决定你的社会生存等级/130 我的“三善”读书法/134 墨染三池水,笔下自生花/136 学问之道的“五端说”/140 天才的定义是“不断地注意”/144 信:守诚重行 明大臣的“伪”与澳总理的“诚”/150 衾影无惭,俯仰不愧/153 天下能感人成事者,唯“诚信”二字/156 谎言:林肯如是说/162 谗言不可听,谗夫不可为/165 诽谤者:人类中最卑劣而可怜的一个品种/169 萨迪说:只会讲空话的人并不比畜生高明/172 爱因斯坦给青年人开列的“成功公式”/175 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179 耳、目、心、足、手的知行“五到论”/181前言什么是人格?简言之,人格就是人品的格调,是一种道德形 象,内在于人的道德水准修为,外在于行为产生的形象。人格这 个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萨蹄儿歌队所佩戴的角色面具。尽管与 今日的人格定义已大相径庭,但至少说明了人格的种种不同,人 格与角色的对应,人格是一种角色的形象,人格具有人为的制作 性。而具有角色的本来面目,是不可由他人替代的。 那么什么中国的人格呢?尽管人格的内涵有它的历史性, 但谈中国的人格,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为人 格的形成,既具有个体生理基因的秉赋,也有历史文化的遗传 与后天教化的养成。而中国人格的形成,影响力、渗透力最什么是人格?简言之,人格就是人品的格调,是一种道德形 象,内在于人的道德水准修为,外在于行为产生的形象。人格这 个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萨蹄儿歌队所佩戴的角色面具。尽管与 今日的人格定义已大相径庭,但至少说明了人格的种种不同,人 格与角色的对应,人格是一种角色的形象,人格具有人为的制作 性。而具有角色的本来面目,是不可由他人替代的。 那么什么中国的人格呢?尽管人格的内涵有它的历史性, 但谈中国的人格,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为人 格的形成,既具有个体生理基因的秉赋,也有历史文化的遗传 与后天教化的养成。而中国人格的形成,影响力、渗透力最 强大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儒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孟之 道。尽管时过境迁已两千余年,但思想文化的传承力,何止几 千年?而人性的改变绝非以千年为计算单位的。而中国儒学经 典在今天仍然刊行于世,常销不衰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它有 用,所以才流传。而且其流传不只限于中国。 002 现代的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 水平,而西方人却景仰东方人的淳朴典雅、注重伦理和家庭关 系。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及其修养程度历来是举世著称的。乃至 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的宣言就宣称:“如果人类 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 的智慧。”而孔子的智慧却是把人格的建树,完全奠基在“修 养”的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认为修养是把社会道德规范 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修身养性受到特 别的重视。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 “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 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 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与儒家对立的墨 家学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诸篇,认为修身为人生所 必需。什么是修身?无法是像冶金磨玉一样的去打造光彩的人 格,光大人的形象。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 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刻认识进行道德 修养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 的修养才能形成。所以说,这也是所有想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毕 生必修的“功夫课”。 003 修养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必然具有历史的内容与 多层次的结构。在奴隶社会,强调修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 权威,形成奴隶对奴隶主的屈从和人身依附,以及对奴隶主的 绝对忠诚。在封建社会,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 仁、义、忠、孝、礼、智、信、善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 尽管其中掺进了许多封建毒液,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 素,不可一概地批判抛弃。这八个字的本身,至今仍有它的价 值。天底下没有把孩子与脏水一齐泼掉的,罂粟花的本身并没 有罪过,有罪的是滥用了它的人。而且正是儒学中的这些道德 理念,为中国人格的形成,建构了基干骨架,填补了血肉,并 为其灌注了灵魂。 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 从孔子的例子看来,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的修养得来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在科学昌明的今 天,人们的道德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气”的修养却 始终是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 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谁就必须自觉地进行 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向称“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 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修养,不是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 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目标。 修养,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 004 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 一面尽量去培养和发展。 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 有人类中先进人物所共有的精、气、神。 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修养, 因为它是形成高尚人格的必由途径。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三十年的实验,他挑选 了一千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百 分之二十最有成就的对象和百分之二十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 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 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 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 业上的成败。而人格的形成与品格的高下,同样与人的主观修 为是分不开的。 伟大的中国梦,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希望我们祖国 的花朵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 实践中,努力打造自己的人格,用我们每个人的高尚人格,构 筑起“中国人格”新的长城,让我们的国家不仅以富强以高度 发达面貌,也同时以高度的文明风尚为中国标志,高高地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为序。在人生之路入口处的两块路标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吕洞宾 人生是充满矛盾的:光明与黑暗的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 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生与死、福与祸、得与失、乐与 苦、顺与逆的矛盾…… 因此,在人生道路的入口处,都竖立着两块路标,一块上 写着“善之路”,另一块上写着“恶之路”。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才 算善,这就有了恶。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出了美与 丑、善与恶的对立、依存和转化。 “积善成德”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这方面,古人 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 辍,丘山崇成。”(《荀子》)三国时,刘备在临死前,也曾经 003 告诫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都说 明了思想变化的渐进性,很有道理。从助人为乐到见义勇为, 以至于舍己救人,为国捐躯,是我国许多英雄人物所走过的 道路。 积善成德,既是美德形成的一个规律,也是加强道德修养 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积善”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认识开始,掌握有关的道德知 识;运用这种认识对事物进行善恶评价,引起感情上的爱憎, 即产生道德情感;继之在道德实践中形成或强或弱的道德意 志,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履行道德义务;道德认 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这是指导人们 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行为反复多次,日积月累,便逐渐成 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 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是构成 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但只有道德习惯形成之后,道德品 质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而“积善”作为道德行为和道德实 践,则是这五个要素赖以形成和统一的基础。离开“积善”这 个道德实践,不仅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无由产生,道 德习惯也难以形成,哪能谈得上优良道德品质的造就呢?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善行,指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被道德意识评价为善的行 为。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善恶观念不同,善恶标准各异,人们 004 确认的善行总是以人们的利益及表现其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为转移的,符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被称为善行。在 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关系时,一 般把个人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称作善行。 公元一零七七年,苏轼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被扔 在路边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洒泪循城拾弃儿”。尽管他的薪 俸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但仍拿出一些钱来救济这些孩 子,这样先后救活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孩子。苏轼的行为, 即是伟大的善行。 对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学问高低很快可以观察出来,但对 人心中的善恶,却不可妄加揣测。因为这要经过长久的深入考 察,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最有名望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单 独召见狄仁杰说:“你当刺史时,治理有方,百姓拥戴,但是有的 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是谁吗?”狄仁杰坦率地 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 姓名,这样可以相处得好一些。”如此大度容人,令人称道。 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 于地位的高低。 没有美德,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即是对哲学意义上的 善的追求。 从个人来看,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一片 005 忠诚是立身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从对别人来看,善待坏人与虐待好人是同样危险的。 从对人民来看,“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这在一切 德行及精神品格中是最伟大的。有利于人民的行为,就是善; 有害于人民的行为,就是恶。 从公共利益上看,“善”并不把幸福、快乐和物质享受同道 德绝对对立起来。 古代哲人认为,善的类别有四:公正、勇敢、节制、知 识。当代社会的善,也有各种具体表现,诸如:大公无私,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己为人,先人后 己,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 序……系统化的情操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人们的追求 应是真善美的整体构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与人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联的,而且,这些心 理活动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联结的整 体活动。因此,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互相渗透的。 人们求是去非、扬善惩恶、向美背丑的行为,有时难免遇 到非难或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己和小集体的利 益。但正义的情感体验能支持人们以牺牲精神去追求、去实 践,在崇高的事业中调整奋斗的方向。 在人生的阶梯上,我们要记住先贤们的处世金言:从善如 登,从恶如崩!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006 无尚者唯好仁,欲仁者仁自至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所主张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 理想。两千多年来,“仁”成为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 理,在塑造和描绘我们民族性格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孔子对仁的理念曾做过深入的阐发,孔子 所阐发的“仁”,基本含义是人与人相亲,爱人,同时兼含孝 (孝顺)、忠(忠恕)、礼(礼数)、智(智慧)、勇(勇敢)、恭 (庄重)、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等 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仁”也在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基因。今 天我们所讲的“仁”,通常是指“仁德”、“仁义”、“仁爱”、“仁 厚”、“仁心”、“仁慈”等。可以说,人世间的许许多多善行, 都包容在仁的含义中。 007 不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仁都能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 风范。因此,具有仁的品德,达到仁的境界,是我们完善人格 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孔子说得好:“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即实践仁的品德,达 到仁的境界,要凭自己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人。 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他能否自觉地加强 自我修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德高望重的前辈 们,无不是通过为仁由己的道路,走向辉煌的人生。其中,南 洋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位。 为了振兴中华,陈嘉庚热心教育,倾资兴学。一九一八 年,他在家乡福建集美创办了包括小学、中学、师范等部的集 美学校。当时,拥有一千万人口的福建省,竟还没有一所大 学,于是陈嘉庚于一九二二年又捐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为了办好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嘉庚三次向比他资金雄 厚得多的某些华侨实业家募捐,但毫无结果。他只得独力支 撑,每月至少要支付三万元经费。为了筹款,他曾卖掉自己的 一部分产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他的企业一度面临破 产的厄运,但他抱定宁可牺牲企业,也不能停办学校的宗旨, 忍痛将公司“收盘”,转给他人,唯一的条件是:要保证提供集 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教育费用。 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 用之才。陈嘉庚倾资兴学,是何等慷慨!然而,他自己的生活 008 却非常简朴。他不嗜烟酒,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普通的衣 服、鞋袜,每逢外出随身必备针线包。他一生中对个人的名利 无所求,孜孜以求的是中华的崛起和腾飞…… 陈嘉庚以其种种感人的爱国事迹,赢得了“华侨旗帜,民 族光辉”的美誉,他的作为和品德,使他达到了仁的境界。 陈嘉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充分证明了为仁由 己的道理。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意思是 爱好仁德的人是最好的人。要达到仁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 修炼,只要我们有实现仁的愿望,并付诸实际行动,是完全可 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最后,让我们以孔子的箴言共勉吧:“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 远吗?我争取得到它,它就来了。我相信,沿着为仁由己的道 路一往直前地走下去,仁德一定会来到我们身边! 009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 ——《淮南子》 孔孟的修养之道讲内生、内化,讲反求诸己,讲放气、养 气。其实都是讲自我完善。那么,自我完善,主要应该从哪些 方面做起呢? 其一,从小处入手,培育自己的良好品德。 《淮南子·缪称训》说得好:“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 之,小善积而为大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认为小 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的好 事。《荀子·劝学》提出过“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即一 点一滴地积累善行,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便可养成美好的 品德。 雷锋的成长过程,充分证明了上述道理。人们从他短暂一 生中所做的大量好事可以看到:雷锋把远大的革命理想与日常 010 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处处从身边小事做起,显示了 一个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其二,针对自己的缺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这又是长期形成的,只有采取切实可 行的措施加以改正,才能见效。在这方面,前人的做法给了我 们有益的启示。《论衡·吉验》中记载,西门豹性子很急,他就 经常佩带着一根柔软坚韧的皮条,以便提醒自己压抑焦躁的情 绪;董安于的性子迟慢,他就随身携带着一根绷得又直又紧的 琴弦,用以督促自己行动迅捷。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有的人性情暴 烈,便在案头床前写上“制怒”的警语;有的人办事拖拉,便 在案头床前贴上“今日事,今日毕”的字幅。他们以此提醒自 己,劝诫自己,努力克服缺点,逐步完善自我。 其三,多读好书,从中汲取道德营养。 高尔基说:“书籍为理智和心灵插上了翅膀。”又说:“书 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 养。”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 必需,就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养料。”哲人们的论述,说明了读 书对于自我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